“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Usage …


  新冠疫情也影响到了留在日本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基金会邀请的访日学者,听取了他们眼中的新冠疫情下日本的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


视频文件较大,推荐在wifi环境下观看~
采访语言为英语,附日语字幕
Interview in English, with Japanese subtitles

(视频内容中文翻译)


“系列访谈:新冠世界中的‘分裂与交流’

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Usage of SNS in Covid-19 Japan——

新冠疫情下日本社交媒体的作用


Sahel Rosa

  大家好。我是节目解说员Sahel Rosa。


  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请来了几位疫情期间留在日本继续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我们将听取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意见,看看他们如何对待在异国他乡遭遇的这一巨变,以及这一“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


  参与访谈的各位研究人员,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每年都会从世界各国邀请的“日本研究学者”。


  这次的受访者是Kimberly Hassel女士,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年轻人的社交媒体文化。


Kimberly Hassel

  大家好,我是Kimberly Hassel,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博士研究生。


提问者

  从您个人的角度以及身为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在东京经历新冠疫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Kimberly Hassel

  独自一人在东京经历疫情,相当不容易。外界的恐慌令我承受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超市里,顾客们都在抢购卫生纸等生活必需品。还因为担心家人连觉也睡不着。因为我有许多家人在纽约,那里的疫情更为严重。我必须关注日美两国的感染情况,因此感到压力很大。


  在研究方面,我发现完全在线进行实地考察很有意思。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所以我以在线的方式进行了采访。我认为,共同的疫情经历拉近了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日益数字化的生活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的项目理念,涉及数字社交的项目。


提问者

  谢谢。从长远来看,您认为疫情会对日本人民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Kimberly Hassel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疫情将会加速数字化进程。我认为远程办公和在线课程将会增多。这对于通勤困难的人来说,可能会有帮助。例如,对需要在家照顾生病家人的员工来说,希望可以在家工作。当然,数字化的推进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现有的问题如谣言、网络暴力和诈骗等可能会更加严重。


  另一个影响是,数字社交将成为社交的一种形式,并且被认为可以与面对面的交流相媲美。在新冠疫情之前,许多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是面对面交流的补充,而不能替代。我认为疫情令这种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后,不仅仅局限于日本,我希望疫情可以促使人们思考,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希望在新的常态下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希望新常态成为什么样的社会?


提问者

  这真有意思。请问您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Kimberly Hassel

  我的研究课题是在当代日本,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社会性和自我重塑之间的关系。我对用户如何解释他们的数字化习惯以及如何描述社交媒体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很感兴趣。虽然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但我也与成年人和父母进行了交谈。这不仅是为了掌握青少年的使用状况,也是为了掌握各个年龄段的使用状况。我研究的主题包括隐私、亲密关系、自我表征和智能手机成瘾等。在新冠疫情之前,我一直在研究使用情况,但是最近我认为疫情成为了渗透在我实地考察工作中的数字化习惯和理念的转折点。


提问者

  听起来很有趣。您能不能再详细地讲一讲?


(谈话思路)

Kimberly Hassel

  因为新冠疫情的流行,很多社交互动都通过数字媒体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有的是新出现的,有的则是既有方式的加强。今天,我想来聊一下新冠疫情对日本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


  首先,作为解决疫情引起的混乱的对策,我先介绍一下社交媒体上已发布的功能。然后,我将介绍用户轶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功能。此外,我还将解释新功能和应用方式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然后对日本社会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进行推测。最后,我将以文化人类学学者的身份回顾自己在疫情期间所做的实地考察。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的观点是为了激发讨论,而不是最终结论。因为现在疫情仍在持续,社交媒体和数字化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我的目标是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确定需要关注的课题。希望我今天所触及的话题能够成为大家深入思考数字技术渗透的契机,尤其是在后新冠时期。


(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带来的新型及重新设计的功能)

  新冠疫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危害了无数人的身心健康。疫情导致学校、办公场所和边境被关闭,活动被取消,也使远程办公和在线课程得以实施。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并不奇怪。面对面的交流受到限制,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交媒体实际上提供了改善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的各种功能。下面介绍几个例子,全部都是在日本发布的功能。


  2020年3月和4月,日本Instagram发布了两种贴纸,分别是“今日感恩”和“家庭时间”,可以添加在快拍里。根据母公司Facebook发布的新闻稿,疫情中当你想表达感谢时,可以在快拍里加入“今日感恩”的贴纸。感恩的对象可以是重要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在困难的日子里遇到的小确幸。每天晚上7点开始,“今日感恩”的快拍会在首页上集中显示1小时。


  “家庭时间”用于分享自我约束期间在家里的生活方式。用户可以将贴纸用在分享自己喜欢的食谱、室内装潢以及展示居家生活的照片和视频上。“家庭时间”的快拍也会集中显示在首页上。


  这两种图章可以理解为困难时期的一种团结形式。话虽如此,或许可以说,尤其是“家庭时间”已经成为让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的一种手段。关于这一点,稍后我将详细地谈一谈。


  LINE也制定了一份指南,介绍了一些让你在家里过得既有趣又舒适实用的功能。这份指南的题目是《让我们在家里消磨时光!》。列出的功能示例包括订购外卖、和朋友进行群组通话等,还有在线饮酒聚会和在线返乡的指南。


  一些社交媒体正在采取措施,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有关新冠疫情的可靠信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谣言正在很多平台上扩散。Twitter在事实核查的基础上,还显示了警告语句,并要求在搜索新冠疫情相关信息时,引用受信任的消息来源。在日本,用户可以看到厚生劳动省提供的新冠疫情相关信息的链接。同样,TikTok也与世界卫生组织和东京都政府等合作,显示最新的可靠信息,删除用户中流传的谣言。


(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的使用:用户叙述)

  关于新冠疫情中用户如何使用社交媒体,我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补充采访,并调查了他们在此期间使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情况。大多数参与者是大学生,但我还采访了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占据谈话核心的主题。

(1)消磨时间的方法

(2)信息的收集

(3)亲朋好友安全的确认

(4)代替面对面交流的在线交流

(5)对远程办公/在线课程的适应


  第一个主题“消磨时间”不足为奇。因为新冠病毒,人们在家里时间增加了。在消磨时间时谈论的话题有游戏和观看视频,也包括YouTube和TikTok等视频类社交网站。


  社交媒体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因为有些人不使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我意识到社交媒体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访问。


  有人说,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资料也成为信息来源。还有人说,社交媒体可以作为确认朋友和家人安全的一种方式。Instagram的快拍似乎很方便,因为它可以让你一窥对方的日常生活。Instagram和LINE上的即时通讯也被认为是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很多人都不怎么使用视频聊天功能。因为人们能够直接见面。语音通话似乎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视频有时候可能会很尴尬。但是在疫情期间,许多人每天都以前所未有的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视频聊天。LINE和Zoom上的在线交流被认为是最接近面对面的交流。比如在线饮酒聚会、在线早晨活动、学习外语的“聊天会”等等。


  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回答了关于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的数字化。这有时影响到自己社交媒体的使用方法。因为受访者会突然发现他在用LINE与老板、老师、同事进行联络。Zoom是最常用的在线课程工具。还有很多教师将You Tube等社交网站作为教材使用的例子。


(介绍新议题,强化已有议题)

  虽然社交媒体很方便,但是在新冠疫情中,它的使用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在线交流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人感叹,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在社交网站上和朋友聊天就足够了,但仍然怀念面对面的交流。还有很多人希望与朋友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处。采访中,受访者Chinami抱着一只毛绒玩具。这表明身体接触对于饮酒聚会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在网上无法实现。还有人认为在视频聊天中,很难驾驭对话流程。无法揣度氛围和表情、也无法辨别何时该退出聊天。


  疫情中,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有些受访者表示无论何时使用社交媒体,都无法避开有关疫情的消息。虽然这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对那些被疫情搞得心力交瘁的人来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有些人尽量不去看一些相关报道。看社交网站打发时间也可能会影响作息时间。一位母亲因为看到儿子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TikTok和YouTube上,在采访中惊呼:“智能手机比新冠病毒更可怕!”这句话很贴切地体现了智能手机对健康的危害。


  此外,谣言和虚假新闻也在扩散。实际上,当谣言在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扩散时,就会有人拼命采取喝热水等奇怪的防疫措施。灾难期间,谣言的传播是很常见的。有一个著名的例子,2016年4月熊本地震后,一条关于狮子从熊本动物园逃跑的Twitter推文就传开了。无形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及致命性的新冠病毒引起了特殊的焦虑,导致我们不停寻求并传播信息。不幸的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其中都包含不确定和不正确的信息。


  现在我们转向另一个令人困扰的话题,就是网络暴力。在疫情期间,社会上再次讨论了网络暴力、诽谤和煽动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新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长时间的自我约束、压力以及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加剧这些问题。与新冠相关的煽动事件也急剧增加。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发布不遵守隔离规则或社交距离情况的照片和视频的人。诸如“自律警察”之类的说法也流传开来。这个词是指在网上和现实世界中,那些抨击新冠疫情期间外出行为的人们。与新冠有关的网络暴力也以新冠歧视的形式蔓延。此类歧视的对象是高危感染人群。而所谓高危感染人群,是根据出生地、居住地、职业和年龄相关的刻板印象来认定的。新冠歧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以至于地方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网页来处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交媒体是匿名的,所以就有勇气将不敢当面说的话在网上发布出来或向对方发送信息。而且受访者还表示,他们尽量不在网上发布外出的照片和视频。因为害怕来自朋友、家人以及粉丝的批评。这让我想到了我之前的观点。也就是说,社交媒体是让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的一种手段。


  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新冠将对日本社会产生长期影响。现在已经出现了表示新常态的表达方式。“新常态”和“新日常”这些词正在网上、电视甚至车站中流传。


  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社会行动者都呼吁促进数字化进程。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普及远程办公,正在推动数字图章的实施。除了这些举措,随着电子商务、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创建以及品牌管理工作的迅猛发展,新的常态将会是数字化社会。一些受访者对数字化抱有希望。因为这样就不必上下班了。将来,社交媒体将装载新功能,也会产生新的社交媒体。这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并加剧现有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提案已经出现了。例如,正在讨论制定一项法律,要求互联网供应商提供涉及网络暴力的个人信息。但是,对保护隐私的考虑一直都在阻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在采访结束时,我都会问受访者是否有信息要传达给论文的读者。每条信息都触及到一个主题,那就是正确使用社交媒体、而非滥用它们。社交媒体的可供性是非常有用的。它有助于收集和传播重要信息、让人们保持联系以及推动诸如“黑人的命也是命”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被用于欺凌、传播谣言、压迫和仇恨言论。个人和社会不应忽视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而应共同努力提升数字媒体素养。


  据一位受访者说,他在初高中时,每年都有一次关于安全使用互联网的课程。但他忘记了该课程的内容。据说学校课程的重点是防止网络暴力和安全使用社交媒体。


  着眼于数字新常态的数字媒体素养就像是一个额外的学校课程,教给人们获取可靠信息和识别虚假信息的方法。它也可能看起来像是以立法和使用咨询顾问的形式,来加强防止网络暴力的措施。


  我们还可以提供资料,说明如何应对浏览网络时间过长的情况。这也适用于上班、上学和睡前查看社交网络的情况。数字媒体素养包含很多内容,现在是时候考虑这些可能性了。同时,新常态下的媒体素养和安全使用并不仅仅只是用户的责任。社交媒体开发者也需要介入,以防止滥用并分析是否存在有害的算法和可供性。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如权力、监视、言论自由和隐私之类的问题。


(结论:在疫情中做实地调查)

  我在2019年8月来到东京开始实地考察时,从没想过有一半的研究将在疫情中进行。最后,作为在新冠疫情中进行实地考察的文化人类学者,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刚到东京时,我计划采用面对面和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但因为新冠,我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于是完全变成了远程调查。明明人在当地,却要远程进行实地考察。很奇怪吧!现在虽然以数字化的方式为中心进行调查,但这种转变很困难。在新冠疫情之前,我认为为了了解一个人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观察他的现实生活是很必要的。因此,所有采访都是面对面的。


  远程采访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很难透过屏幕去揣度氛围和表情,这方面我多少有了一点进步。但另一方面,我惊奇地发现,网络拉近了我与对方的距离。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进行交谈时,我感觉与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哪怕是那些最近才报名参加调查的人。我认为亲密感迅速加深的原因是我们共同经历了自我约束时期。在线交流中,除了正式采访,我还尝试了新的交流方式。比如一起参加在线瑜伽班等。数字化为社交带来了机遇,一种始终连通的新型社交形式。同时,这也带来了有关边界和道德的问题。例如,在线采访时,可以看到对方的房间。如果对方不是一个人住,我就必须多加注意。因为太过私密的问题无法在家人面前回答。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关于新常态的争论也适用于研究。数字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疫情凸显了数字技术的必要性。文化人类学学者也应着手研究数字化的民族志调查方法。置身现场还是很重要的。我很高兴我能够身处东京,因为这样就能轻松掌握日本的最新趋势。而且当我联系受访者时,不必担心时差。所以现实生活和数字世界都很重要。


  我们仍处于疫情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在我们休息反思的同时,我希望大家也能花些时间来设想一下我们追求的新常态是什么样子。希望我说的这些能成为对话和思考的契机。非常感谢。



往期回顾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JIMBOCHO(神保町)and Covid-19”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Kabukicho(歌舞伎町)and COVID-19”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

#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5#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系列访谈的第五期,我们收到了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迫田久美子女士关于日语教学现场现状的稿件。她是研究日语教育和日语教学法,并在国内外从事日语教育的专家。在对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的日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然后在新冠疫情中,教师是如何开展日语教学工作的呢→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5

迫田久美子・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系列访谈的第五期,我们收到了广岛大学副理事、特聘教授迫田久美子女士关于日语教学现场现状的稿件。她是研究日语教育和日语教学法,并在国内外从事日语教育的专家。在对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的日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然后在新冠疫情中,教师是如何开展日语教学工作的呢?

在日语教学现场中,新冠疫情带来的“おかげ(多亏)”和“せい(归罪)”

 

迫田久美子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预备教育部日本留学特别课程的学习情形,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向其派遣日语专家。

一直以来,有很多“失去后才察觉到的事”,诸如“患病方知健康的可贵”等。当遇到某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发生骤变,比如父母的重要性、家乡的风景等等,你才会意识到以前的生活未必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2020年1月,新闻报道了中国武汉发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之后转瞬之间新冠病毒蔓延至世界各地,之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消失得无影无踪。

 

日语教学的现场也是如此,很多大学从4月开始将面授课程改为网课。虽然一些大学在秋季恢复了面授课程,但网课仍是主流。我现在特别留恋与怀念已失去的往日教室中的面授课程!

 

这次我应邀写一篇关于新冠疫情令日语教学现场如何变化的文章。我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的31位日语教师朋友发出了电子邮件,并收到了现场报告。具体为亚洲16位(其中日本4位)、欧洲和非洲8位、大洋洲和北美洲7位。并且我决定分析一下新冠疫情的“おかげ(多亏)”和“せい(归罪)”。“おかげ(多亏)”是用于良好的结果,比如“多亏了下雨,庄稼才能茁壮成长”,而“せい(归罪)”用于不良的结果,比如“归罪下雨,比赛被取消了”。因此,在这里我想探讨一下新冠疫情引发的“おかげ(多亏)”和“せい(归罪)”事件。

 

我通过电子邮件询问了以下5个问题:

(1)教学方法是否因新冠疫情而改变

(2)网课的优缺点

(3)是否存在教育差距

(4)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改变

(5)在教学方法改变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没有变化的事物

在作出回应的17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台湾没有转为网课而是坚持正常授课。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春季开始几乎只有网课,学生和老师都陷入了混乱状态。截至2020年10月,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法国和新西兰等,虽然有教育机构正在重新开始面授课程,但大部分还是采用点播课程(教师制作网课课件、学生可随时学习该课件的教学形式)或直播课程(教师和学生同时(上课时)集合并利用网络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或者两者兼用的混合型课程。

 

日语教师列举的优点是:

・节省上学、上班的时间

・可以随时随地多次观看

・提高IT技能

 ——等等。

 

与之相反,伴随着教师的抱怨,大量的缺点被罗列出来。我仅列举出主要内容。

・与面授课程相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很难确认学生是否在听课、能否理解

・如果是30人以上的班级,对会话、发音和写作的指导,乃至评价都非常困难

・受网络环境影响,如果反复发生中断,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点播课程和混合型课程需要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做准备

 ——等等,不绝于耳。

 

实际上,在直播课程中,由于使用摄像头显示脸部会导致网络不稳定,因此无法露脸。于是教师只能对着电脑黑屏上显示的学生名单进行授课,无法分辨出该学生是否在场、是否在听课、能否理解,从而倍感孤独和空虚。据一位教师透露,用手机听课的学生中,有的在购物或在餐厅吃饭的同时进行听课,有的中间缺席、只参加开头和结尾。教师会针对这类学生制定秘密对策。比如:经常对学生进行单独提问,以确认是否在场;布置作业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课外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

 

关于教育差距,据悉有大学已采取措施,例如出租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或提供补贴。但也有很多学生因居住地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房间或兄弟姐妹)的问题,无法稳定地上网课。

 

关于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回答是由于无法见到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网络连接不稳定等原因,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但是在一些回答中也能看到“おかげ(多亏)”的一面。例如,在面授课堂上因在意周围环境而无法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IT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陆续进行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IT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消失或失去兴趣。但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的努力。他们会在提交的作业上写下评语,通过设置聊天或面谈时间来尝试与学生建立联系。然而,教育差距和学习积极性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一些回答称,有教师因为不熟悉IT技能,并且在接受临时培训后无法使用而受挫,从而辞职。这也是很令人痛心的。

 

说到这里大家会觉得,新冠疫情产生的结果似乎是“せい(归罪)”多于“おかげ(多亏)”,但这正体现了日语教师的潜力,他们产生了化“せい(归罪)”为“おかげ(多亏)”的想法。当我看到诸如“我学到了网课的IT技能”、“我想考虑利用IT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育”、“这可以应用于残障儿童教育”、“我在学习如何制作受欢迎的视频制作”、“我想和IT专家一起开发用于语言学习的AI(人工智能)”等回答时,我对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非常惭愧和难过。因为我曾认为“教育的基础在于与学生的沟通!”,只是一味地期待着恢复面授课程,怨恨着新冠疫情带来的“せい(归罪)”。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面向日语教师的日语教育研讨会(2019年,萨尔瓦多)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教学方法改变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没有变化的事物”,答案千变万化。我再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问每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我对各种答案都点头表示“是”或者钦佩地说“原来如此”。虽然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回答,但是能感受到强烈的力度和魄力,每一位受访者的声音和面孔就像现场直播一样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关于“在教学方法改变的情况下,没有变化的重要的事和物”,由于不可能一一介绍,笔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偏见,将收到的日语教师的回答大致总结成以下3个方面。

(1)通过沟通和反馈建立联系

(2)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3)国际理解和跨文化理解

 

关于(1)的沟通与联系,收到了诸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相教学是很重要的”、“通过上课,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和联系。与不同的人一起活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等意见。对于(2)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收到了很多意见,如“学生是教育和课程的主角”、“自主学习将变得更加重要,教师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等。关于(3)也收到了“再次感受到除了知识之外,国际理解和跨文化理解教学的重要性”这一意见。


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日语专家开展的面向小学生的日本体验活动,旨在将日语教育引入英国小学教育(2017年,英国)

 

我原以为未来的日语教育将迎来ICT(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不可或缺的时代,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突然快速普及的网课,给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重大的意识变化。强制性的教学转变,让我认识到过去每天的面授课程是如何以师生之间的联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课虽然有“高效、合理”的优势,但也有“能看见屏幕上的脸,却看不到学生本人、无法了解学生、无法与学生保持联系”的弊端,我觉得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

 

根据现场教师们的报告,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下降的情况。我认为这并非因为网课不好,而是因为在没能充分了解利弊的情况下,毫无选择地被迫改变了教学方式。如果具有较高ICT技术的教师能够利用网课的优势并运用到混合型课程等中,那么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吧。

 

即使时代发生了变化、授课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希望在课程中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没有变。如何与电脑屏幕另一端的学生保持联系、建立信任关系,这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新课题。

 

“归罪”这篇稿件,我为该写些什么而苦恼了片刻,但也“多亏”了这篇稿件,让我从朋友们身上获得了勇气和力量。他们在克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应对新冠疫情影响的同时,竭尽全力地投入教学。还有网课这一新课题。我愿意相信我们有能力将因新冠疫情的“せい(归罪)”造成的当前课题,转变成可以称之为“おかげ(多亏)”的未来的结果。

★按国家和地区分列的调查问卷受访者明细
【亚洲】16位
・日本 4位
中国台湾 2位
・韩国 2位
・中国 4位
・泰国 1位
・印度尼西亚 2位
中国香港 1位
【欧洲・非洲】8位
・法国 1位
・德国 3位
・意大利 1位
・西班牙 1位
・匈牙利 1位
・埃及 1位
【北美洲・大洋洲】7位
・加拿大 1位
・美国 2位
・澳大利亚 2位
・新西兰 2位

迫田久美子

广岛大学副理事、森户国际高等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1950年出生于广岛。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系硕士毕业。曾任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系教授、国立国语研究所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日语教育工作,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专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日语教学法。2020年,建立了12种不同母语的1000名日语学习者的语言数据库(学习者语料库)。主要著作有《运用于日语教育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修订版)》、《日语学习者语料库I-JAS入门》、《针对日语教师的影子跟读法指导》等。

 

 

相关链接

行定勋・电影导演|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4

北川富朗•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3

小川希・“Art Center Ongoing”法人代表 | 专题【新冠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2
稻叶俊郎 医生、“陆奥艺术祭 2020山形双年展”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1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  预告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此教材可以学习到有实践性的贴合现实生活的日本语。本教材的内容和声音数据,通过以下网址可以全部免费下载→O网页链接

目前,已经发布了初级1、初级2的中文版。入门的中文版正在诚意制作中!

教材中,除了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之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我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介绍的是“学习”。除了日语教室以外,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教室。大家想参加什么样的学习培训班呢→O『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JIMBOCH…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JIMBOCHO(神保町)and Covid-19”# 新冠疫情也影响到了留在日本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基金会邀请的访日学者,听取了他们眼中的新冠疫情下日本的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这次的受访者是文化人类学学者Susan Taylor女士,她一直致力于神保町旧书店街变迁的研究→“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JIMBOCHO(神保町)and Covid-19”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 JIMBOC…


  新冠疫情也影响到了留在日本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基金会邀请的访日学者,听取了他们眼中的新冠疫情下日本的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


视频文件较大,推荐在wifi环境下观看~
采访语言为英语,附日语字幕
Interview in English, with Japanese subtitles


(视频内容中文翻译)


“系列访谈:后新冠世界中的‘分裂与交流’

——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

–JIMBOCHO(神保町) and Covid-19–


Sahel Rosa
  大家好。我是节目解说员Sahel Rosa。
  在这一系列访谈中,我们请来了几位疫情期间留在日本继续进行研究的外国研究人员。我们将听取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意见,看看他们如何对待在异国他乡遭遇的这一巨变,以及这一“变化”对今后日本所具有的意义。

  参与访谈的各位研究人员,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每年都会邀请的“日本研究学者”。

  这次的受访者是文化人类学学者Susan Taylor女士,她一直致力于神保町旧书店街变迁的研究。

Susan Taylor
  大家好。我是Susan Taylor,哈佛大学博士生,研究人类学。

提问者
  从您个人的角度以及身为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在东京经历新冠疫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Susan Taylor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意识到事态会变得严峻,所以和丈夫一起尽可能地做了准备,但还是发生了卫生纸不够用的情况。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自己处于2个世界的夹缝之间。一方面,在日本对疫情会抱有危机感。但我的祖国美国,最初危机感很弱。所以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家人明白日本当时发生的事情。

  回顾当时自己的日常生活,我觉得即使在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人们也都希望获得基于实际经验的信息。比如常去的日式点心店的店员会问我:“你那边的情况怎么样?”这让我意识到,通过与他人的直接沟通来了解情况,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状况。2020年可谓是失去的1年。大多数学术会议被取消或延期。

  尽管如此,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相互支持还是很重要的,哪怕只是小规模的。比如,为了可以互相鼓励,继续撰写论文。我和东京大学的2位同事一起用Zoom建了个写作小组。

提问者
  这太棒了。从长远来看,您认为疫情会对日本人民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Susan Taylor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仅仅是城市和农村有差异,因为日本有很多小型社会,比如群众自发组织的团体等。

  举一个我在研究中注意到的例子,那就是餐馆的常客中,有些人只去他们特别信任的店。那些店里他们有人际关系、认识老板,并且知道店经过彻底消毒、令人安心。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样的店。

提问者
  请问您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Susan Taylor
  我的研究课题是东京最大的旧书店街神保町。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书店街。我感兴趣的是,书店的老板和顾客对旧书和旧物代表的历史所抱有的情感。他们以旧书为线索,再次讲述了过往。

提问者
  听起来很有趣。您能不能再详细地讲一讲?

(书籍、具身、疫情的都市:神保町和新冠病毒)
Susan Taylor
  我一直在神保町这条旧书店街做实地考察,今天我想谈谈新冠病毒给它带来的变化。然后我会思考在疫情时期,我们对具身化的都市空间的理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具身化实践理论带给我的启发。

  疫情引起了人们对社会行为具身化的关注。例如,书店作为聚集场所的作用等。

  首先我简单解释下具身化这个理论,接着回顾新冠疫情下神保町的情况,并说明它给书店和餐馆造成的影响。然后会聚焦在一些新浮现的主题上,比如昭和复古空间的终结等。昭和复古是指欣赏1926年至1989年间风格建筑的一种潮流。而且作为一种新的象征,“Amabie”这个驱散疫病的妖怪也登场了。我还会简单地讲下新冠疫情将如何改变未来日本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序言)
  得益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我于10月来到日本,在东京首屈一指的书店街神保町开始了关于如何收集国内外旧书的研究。我的研究重点是东亚历史相关旧书的收集整理,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旧书来重述日本等国的历史。为此,我一直关注着这个旧书的收藏诞生地和销售地。

  在神保町这里,大量书籍聚集在此,经过整理后,大多数以面对面的形式出售。这里也是消遣、散步、体验怀旧氛围的地方。你还可以在咖啡馆里享受看书、聊天的乐趣。因此,我很担心新冠病毒会在这里蔓延开。

  神保町聚集了书店、旧书店、出版社及经销商,专门经营传统纸质书籍,并且在网络销售方面也有近25年的历史了。虽然正在逐渐转向网络销售,但常客和闲逛的客人也常常造访实体书店。很多人会来到周五和周六举行的展销会,在地下卖场翻找旧书。作为东京都的热门街区,这里也有很多著名的咖喱店、咖啡店、餐馆,而且所有的店铺都很热闹。

(回顾新冠疫情下的神保町)
  2月的第1周,在出版社的一次闲谈中聊到了钻石公主号(注:曾发生过大规模新冠病毒传染的大型邮轮。一度停泊在横滨港)的话题。3月中旬,研究时的中心话题成了新冠病毒。这肯定会成为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我交谈过的每一个人,都强烈地意识到日本社会将会发生变化,其中也有人希望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变化。一位书店老板还在Instagram(照片墙)上呼吁人们重新认识社会。

  虽然到4月7日为止,神保町的大部分店铺都还在营业。但在7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它们停业到了5月31日。几乎所有书店都放下了卷帘门,或者缩短营业时间。不过继续营业的店铺里仍然很热闹。

  “靖国通”沿街的家家户户都放下了卷帘门,不过也有半开卷帘门的店铺。店员在里面努力工作,处理在线订单或改装店铺。

  5月26日宣布解除紧急状态后,一诚堂书店首先恢复营业。当天,一位店员戴着口罩站在店外,招揽犹豫不决的顾客进店。这一幕仿佛令人回到了从前,但同时也给人一种如同科幻故事般不真实的感觉。

  直到6月的第1周,神保町的大部分书店才小心翼翼地恢复了营业。社会开始应对“新日常”,即所谓的“新常态”。

  新冠让我意识到,作为买书、吃饭、消磨时间的场所,这一带的特色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能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来讨论神保町。这让我想起了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研究。

  神保町的根基是书籍买卖、人们与书及爱书之人的相处方式。一开始我很担心书店,但这一带最先迎来危机的是餐馆和咖啡馆。由于市民自发的“自我约束”,市中心变得空荡荡的。走在神保町,我看到很多餐馆即使还在营业,也是门可罗雀。尽管外媒报道称疫情期间餐馆仍在营业,但顾客稀少的店铺正努力转变为外卖模式。在神保町最先体会到的新冠影响就是众多餐馆的关闭。特别靖国通沿街的大型连锁店。

(它将成为昭和复古空间的重建吗?)
  然而有一天,我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那就是咖喱店里排起了长队。“南海厨房 神保町店”因建筑老化而决定关店。于是客人们来到这里,想要最后再吃一次。队伍持续了好几天,让附近的人们感到很惊讶。一家书店老板说:“这家店又不会关门,他们还要排队,也不保持社交距离。”事实上,南海厨房将由现任老板的儿子接手,在新的地址重新开业。神保町以外的店铺现在也还在营业。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排起了长队,不仅仅是为了最后品尝一次记忆中的味道,也为了和90岁的名店老板在昭和复古空间里最后一次的相处。

  此外,一直都很拥挤的人气居酒屋“醉之助”也关门了。这家店常被用作电影的拍摄地。我想新冠或许是昭和复古终结的导火索。所谓昭和风格,应该是挤满了顾客、分享大盘的菜肴、和陌生人并排而坐。这些都是政府所说的“密”,是应该避免的。“三密”,英语为“3C”,是政府提倡的疫情防范标语,目的是为了避免密闭空间、密集场所、密切接触。这个词语最初是用来描述最易感染新冠病毒的场景。尽管听起来很好笑,但是国民还是认真地对待了这一信息。虽然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东京基本的公共卫生信息是始终如一的,这或许拯救了很多生命。

  Aldrich和Yoshida在论文中指出:“虽然日本政府的对应并不理想,但日本似乎避免了出现在其他国家的灾难性后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国民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前往三密场所。”

  有些餐馆为了让顾客能保持社交距离,费了很大功夫改变了店内的布局。神保町的另一家有名的咖喱店“苏门答腊咖喱共荣堂”,在绝大多数桌子上都安装了亚克力板。虽然也有没有隔断的四人桌,但是数量很少。为了通风,入口和后门一直都开着,让客人保持距离地入座。洗手间里除了有2种洗手液外,还准备了酒精,所有桌子上都有消毒液。无论什么时候去,除了我自己,就只有几位客人,再也不会拥挤了。客人之间会被带去相隔2米的席位入座。我和店老板交谈时,他说:“我们必须保持谨慎,不能大意。”

(书店应对新冠病毒的措施)
  由于哈佛大学限制了面对面的实地考察,所以我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书店应对新冠病毒的措施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和我预想的一样:书店缩短营业时间或临时停业,来店的客人数量减少,线上销售量却在增加。总体销售额参差不齐,有的店减少了,有的店保持不变,还有的店反而增加了。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很担心新冠疫情前的那种面对面销售模式,今后是否还能继续。有人是这样回答的:“旧书行业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进行线上和邮寄目录销售,所以与其他行业相比,所受的经济打击较小。因此我担心在未来面对面销售会减少。”

  当问及这对书店销售额的影响时,某书店兼出版社回答:“为了避免接触,人们更喜欢线上销售,电子书籍的销售额将会提升。”也有人回答:“没有实体店铺的网上书店将会增多。”这个结果预示了当前以实体化为中心的书籍销售模式将发生变化。书店的工作量会增加,与人的交流机会减少。我们将会失去人与人的互动这个神保町的根基。

(符号学与Amabie)
  这一带也发生了象征性的变化。随着新冠病毒的流行,起源于江户时代的妖怪Amabie复活了。她出现在很多店铺里。国外媒体广泛报道了这个妖怪,但是与我交谈的人都没有意识到。

  我们看到的Amabie这一形象的原型画作收藏在京都大学。它已被数字化,只要注明收藏来源,就可以随意使用。

  Amabie在社交网站上传播开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可说是一种有形的祈祷、一种能带来安全感的护身符。但是我觉得Amabie也体现为疫病的一种警告信号。我认为Amabie不仅是“可爱(Kawaii)文化”和大众创造力的延伸,也是来自社会记忆的警告。这种记忆传达着不安、日常生活的中断及疫病的流行。我们要将Amabie和突现的其他信号结合起来思考,比如标记商品库存有无的贴纸、传达或提醒新生活规则的通知等。我们需要在一个涉及一般性社会卫生信息的象征性框架中去看待Amabie。这个框架引导我们在城市中具身化,并产生新的习惯。例如,通过销售或赠送Amabie的糖果、玩偶及T恤,借由送礼这一社会性结构来相互表达关心。我们可以把对他人健康的关心应用到可爱商品这一熟知的框架中。

(日本研究和新冠病毒)
  像神保町的书店老板和常客那样,我的民族志调查进程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我原本计划用传统的民族志学框架进行研究。参与式民族志的前提是调查者不仅要在当地走访、居住,而且那里还要有社会团体、可参加的活动。然而,人人都在坚持自我约束,自发地深居简出。在3月,一切都取消了,大多数活动至今仍在取消中。

  即使预定的活动取消,也不代表没有观察对象。通过倾听神保町的朋友和熟人的忠告,我得以观察到日本社会如何应对慢性危机。哈佛大学下令停止面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人类实验对象。因此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见到日本好友了。从前我们两个人经常去逛神保町的书店,边喝咖啡边交流彼此的战利品。但是由于他身体虚弱,只能待在家里。他暂时无法享受购买到新的旧书的乐趣了。那些身体健康的朋友也尽量减少外出,即使想去也去不了。我也是如此。通过这种失落感,我真切感受到实地考察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培养友谊。我想这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基石。无论是日本研究还是其他领域,今后一定会向在线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转变吧。

(结论)
  总之,在考虑新冠病毒影响时,我们应该将新冠肺炎这种疾病本身和由它引起的多方面的社会危机分别考虑。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包括神保町在内的东京都内很多商店,都在期待着因东京奥运会,残奥会而来访的游客。但奥运会也推迟了。在神保町,数字化的店铺和实体店铺混杂在一起,书店和餐馆鳞次栉比。在那里,人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生意。人群聚集代表着繁荣,也是存在乐趣和美食的证明。

  了解新冠疫情带来积极意义也很重要。例如,你或许可以以新的方式加入神保町的书店文化。如果是线上活动,住在远处的人也能够参加。对接触感到不安的人也可以放心地参加。这将带来积极的变化,或许会为围绕文本的社会化和交流创造出新方式。与面对面的活动相比,线上活动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线上活动或许将成为不亚于面对面活动的具身化体验,并且让更多不同的人群可以加入其中。

  如果将神保町视为可以聚集众多人具身化体验的地方,那么你会看到人们正试图弄清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也不再局限于公共卫生信息或传染预防建议。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在5月一位书店老板就呼吁应该要改变意识。从习惯的变化中可以看到这种意识的产生。随着传统习惯和活动以及密切接触的消失,我们也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并适应他人的身体。新的象征性框架的出现,也是这种意识的表现之一。

谢谢。


往期回顾
“系列访谈:外国学者眼中新冠疫情下的日本——Kabukicho(歌舞伎町)and COVID-19”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为对象,通过此教材可以学习到有实践性的贴合现实生活的日本语。本教材的内容和声音数据,通过以下网址可以全部免费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目前,已经发布了初级1、初级2的中文版。入门的中文版正在诚意制作中!


教材中,除了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之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我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介绍的是“学习”。除了日语教室以外,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教室。大家想参加什么样的学习培训班呢?




公民館 / 公民馆


公民館は、地元住民の社会教育や地域のネットワーク作りを担う公的な施設です。和室、集会室、多目的ホール、調理室、工作室などいろいろな部屋があって、その地域に根ざしたさまざまな行事を行っています。公民館は、比較的安い値段で借り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日本語教室や料理教室などの講座が開かれていたり、地元の団体がサークル活動を行っていたりします。公民館に行けば、さまざまなことを学ぶ機会が得られるだけでなく、学習活動を通して地域の人とのふれあいやつながりを持つことができるので、住んでいる地域の公民館情報を探してみるといいでしょう。

公民馆是用来为地区居民提供社会教育、构建地区网络的政府设施。内部有日式房间、集会室、多功能厅、厨房、手工室等各类房间,扎根于该地区的各种活动都会在这里进行。由于公民馆的租金相对便宜,所以很多日语学习班、烹饪学习班等讲座都会开在这里,当地团体的兴趣活动也会在此进行。在公民馆,不仅有机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还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接触到这个地区的人们,建立联系。因此,不妨查查有关自己住的地方的公民馆的信息吧。


料理教室 / 烹饪学习班

料理教室は、人気の習いごとの1つです。地域活動の一環として公民館やコミュニティーセンターで開催されていたり、食品関係の会社やガス会社が本格的な料理教室を全国展開していたりします。料理教室は、1回だけの体験教室から、地域の郷土料理を学ぶ教室、年中行事に合わせた料理を作ってみる教室など、通う日数や値段、作る料理もさまざまな種類があるので、興味に合わせて選ぶことができます。

烹饪学习班是很受欢迎的一项课程。有时会作为地区活动的一部分在公民馆或社区中心举办,食品相关公司或燃气公司也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办正规的烹饪学习班。烹饪学习班包括单次的体验课,学习地方特色菜肴的学习班,以及配合年节制作时令菜肴的学习班等。上课的天数、价格、制作的菜肴等种类繁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書道 / 书法

書道は、筆と墨で字を書き、文字の美しさを表現する芸術です。日本では小学校から書道の授業があって、お正月には「書き初め」の宿題が出されたり、校内で書道大会が開催されたりして、教育の一部に取り入れられています。地域の公民館やコミュニティーセンターなどには書道教室が数多くあって、子どもから大人まで気軽に書道を楽しんでいます。

书法是使用毛笔写字来表现文字之美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从小学开始开设书法课,新年时还会要求学生完成“書き初め(新春试笔)”作业。学校内也会举办书法比赛,并纳入教育工作的一环。在地区的公民馆或社区中心里也会开设书法学习班,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能轻松享受书法的乐趣。



合気道 / 合气道

合気道は、柔道や空手と並ぶ日本の武道の1つで、植芝盛平という人が日本古来の武道をもとに創設しました。現在、全世界の合気道人口は、約 160万人ほどだと言われています。合気道の特徴として、相手が攻撃してくる力をかわしたり、その力を利用して相手を投げたりすることから、護身術としても知られています。試合がなく、強い力を必要としないことから、女性やお年寄りでも長く続けられる武道として、人気があります。

合气道是与柔道、空手道齐名的日本武道之一,由一位名叫植芝盛平的人基于日本古代武道创造而成。目前,全球大约有160万人在练习合气道。合气道是一种护身术,它的特点是将对方攻击过来的力量化解,并利用这一力量反制对手。

合气道没有比赛,也不需要强大的力量,因此适合女性和老年人长期练习,深受人们欢迎。

Ⓒthe Japan Foundation




怎么样?通过参加培训班,可以发现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大家所在的地区有什么内容的培训班呢?


『いろどり』の該当課

第10課 日本語教室に参加したいんですが…

1. 教室案内

2. 合気道をやってみたいんですが…

3. 日本語のクラスはどうですか?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satoshi_urai@jpfbj.cn(担当:浦井)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 “长辈”和“晚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 “你喜欢做什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3 “日本的气候”

日本生活TIPS 号外篇 《购物袋有偿化的日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日本的天气预报”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5“很繁华很方便”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6:红绿灯/寺庙和神社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7:~我迷路了,稍微晚到一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8:~ 你打过棒球吗 ? ~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9:~ 能教我这个的读法吗? ~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行定勋・电影导演|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

#行定勋・电影导演|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4# 特辑「新冠疫情影响之下的越境、交流、创造」系列访谈的第4期,邀请到了电影导演行定勋先生。在今年,行定勋导演的新作《剧场》于迷你影院和线上进行了同步公映;他还利用在线会议系统Zoom,制作了名为《A day in the home Series》的3部系列短片作品,同时开放免费的线上观看,由此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话题。此外,他也担任了家乡的熊本县「熊本复兴电影节2020」*¹ 的艺术总监一职,受他邀请的各位嘉宾皆如期到场,使电影节最终得以顺利举办。他通过上述种种行为,迫切地想把电影艺术持续传递给大众→行定勋・电影导演|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4

行定勋・电影导演|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


特辑「新冠疫情影响之下的越境、交流、创造」系列访谈的第4期,邀请到了电影导演行定勋先生。在今年,行定勋导演的新作《剧场》于迷你影院和线上进行了同步公映;他还利用在线会议系统Zoom,制作了名为《A day in the home Series》的3部系列短片作品,同时开放免费的线上观看,由此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话题。此外,他也担任了家乡的熊本县「熊本复兴电影节2020」 的艺术总监一职,受他邀请的各位嘉宾皆如期到场,使电影节最终得以顺利举办。他通过上述种种行为,迫切地想把电影艺术持续传递给大众。


行定勋与电影《剧场》的海报


――正当因新冠疫情而相继取消电影上映之际,您已从2020年4月起就重启工作,制作了『A day in the home Series』系列,还在YouTube上进行免费公映,行动力真是非常之高啊。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的当今社会,比起“文化到底有多重要”这一问题,“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危机感则更胜一筹。我感到了文化果然是被大众相对的后置了,尤其是我们的电影和戏剧这类娱乐产业,皆被认为“如今不是讨论它们的时候”。

实际上,虽然此刻难以向外界传达出去,但确实仍有些人正以此为生计的继续工作着;而那些呼吁着不要熄灭文化之灯、发出寻求支援声音的人们也依然存在,所以我相信,至少有着一些人能够被作品所拯救,他们也仍依赖着文化的力量。


前路依然不甚明朗,即使解除紧急事态宣言,观众们还能否会选择走进电影院和剧院?身处这样停滞的状态,我如果不去行动,便无法传达心声。作为一个制作电影的人,我也只能选择去进行电影的创作。在我的演员当中,不乏有人对于接下来将要施展演技的地点和方式感到了不安,我再三劝说对方:“大家都是抱着同样的心情在家里参演,请再考虑一下吧。”从而最终完成了远程制作的3部线上作品。


我也通常会不自觉的陷入两难。如果是音乐,用一把吉他便可以贴近每个人的情绪;但电影却会变得非常麻烦。光是完成摄影、将其编辑并导入音效这一阶段,就会不知不觉的用掉了半年甚至一年时间。甚至在震灾刚过的时候,我们只是作为志愿者去放映电影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轻易就变成反倒给对方添乱的大型活动。

也许平时净是在思考这些事情,才让做线上放映的点子在今年从我的脑袋里冒了出来。


一切皆源于一次偶然,我在SNS上看到了有人借由Zoom(线上会议软件)组织了一个线上酒局,当时内心便浮现出了这样的想法:它的确是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记录下了疫情期间的生活日常,但我又能否来利用它讲述一个故事呢?人们可以通过它尽情交谈,虽然同时起头和回应会造成两头听不清的“事故”,但也都证明这段影像里的他们是真实处在同一时空。我认为即便是有剧本,也有可能产生真实感和生命力。


而经过这次尝试,我也受益良多。说实话,线上放映在此前对于我还是非常遥远的事物,我察觉到它最大的特点,即是可以把刚做好的东西马上给别人看到。像这样将刚发生的事情拍摄下来、制作成剧集并立刻上线公开的极速感,在我至今为止制作商业电影的过程中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这些由新冠疫情而产生的事件也能够因此被留下记录。留存时代的记忆是电影事业的使命之一,我认为线上作品也是可以做到这点的。


——您2004年的导演作品《今天发生的事件a day on the planet是被2001年美国恐怖袭击事件(9.11)所触发而创作出来的;而在2016年,您也参与了为熊本地震的灾后重建而运作起来的“熊本复兴电影节”等活动,那么对于您来说,您为何会选择对当下的这些社会状况做出回应?

作为电影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想要的不是试图去重构或破坏这个社会,而是寻找到人们那些能持续10年、20年不变的情感。


电影《今天发生的事件a day on the planet》也是如此,创作的契机虽然是9.11事件,在大环境中发生了如此巨大事件前提之下,故事里的他们依然照往常一般相约喝酒;而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酒局,实际也暗涌着许多复杂的情感。我想去刻画的正是那些隐藏在被认为是无聊的、琐屑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宝藏”。


以电影《今天发生的事件a day on the planet》命名的远程线上制作第一回《今天发生的事件a day in the home》场景之一(由导演本人提供)


我内心希望能够从一些细枝末节入手,以展现身处新冠疫情这样巨大漩涡当中的人们。虽然他们当时所面对的事情和疫情并没有直接联系,甚至被点燃也仅由于过去的恋情——但他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让我感到人类果然还是拥有着强大力量的。仅此一点,就让我胸中燃起了希望。


我原以为除非是爆发世界大战,像现在这样全世界都停滞不动的状态是不会再有了……虽然很想相信世界大战已不会再发生,但我的内心还有着这样的想法:就算哀叹它是上帝同时给予我们的试炼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情况或许并没有真正坏到我们所想的那个地步。


得知自己的电影无法按期上映,按理说我应当郁闷至极,但短篇作品的制作却让我重振旗鼓、变得积极。所以我意识到了一点:能将我从新冠疫情的情绪中拯救出来的,也还是我所热爱的电影事业。


——自政府发布新冠疫情的紧急事态宣言已经过去了半年,在此期间,您是否有所收获呢?

有的。从结果上来看,相信并期待这部电影的人果然还是存在的。在紧急事态宣言发布之后制作出来的《A day in the home Series》系列2部作品的观看人数(免费线上观看的人数总和),在一个月内已经超过了62万人,这个状况非常的令人欢欣鼓舞。


我认为在线播放会让一些计划外的观众有机会看到我的作品。虽然从做法上来说确也是利弊皆有,但只有如此,才最有可能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话虽如此,我由衷希望大家还是去电影院看电影。

电影院的专业音响和巨幕画面可以给观众们施加魔法,让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可线上放映就没办法施展这样的魔法——观看者不仅无法集中精力,甚至可以跳进或是停止观看。这样一来,就无法传达给他们电影原本的东西了。如果观众在电影一开始不被吸引,就会放弃观影,这对于创作者而言,他们所直面的困难也就越发的严峻:电影的节奏会被不自觉的越加越快,内容的选题也会逐步倾向那些让观众感到不无聊的东西。


对于日本电影,其情绪和留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相对更偏好一些老电影。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影院的黑暗中去,虽然可能会有无聊的时候,但其中也给我们留有进行思考的空隙,这就是所谓的“留白”。它果然是奢侈的时间与空间啊。


——摄影现场要依照防疫方针执行,也就是说密切接触的场景已无法拍摄了吧?最近几年数量激增的国际共同制作项目好像也没办法继续下去了。

也不是说就不能拍了吧。当然可以选择合成,或者让大家去做核酸检测,确认好了安全以后再拍,虽然这样就要花钱,且原定的日程计划也未必能赶上。所以现实里多数的情况还是延期到明年(2021年)以后。日本有些低成本少人数的摄制组还在持续工作,但如果是大制作,就要判断是否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倍的预算去维持拍摄进度。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也仍有人在坚持拍摄呢。


再说说国际合作项目。今年本来在台湾和韩国有拍摄计划,也准备邀请法国的女演员来日本进行拍摄,但因为目前无法自由的出入境,所以计划全都暂时搁置了。在现阶段,我也只能重新从零计划。


最近经常被询问到的要么是有关于新冠疫情本身、要么是新冠疫情之前、亦或是还未曾发生新冠疫情的世界…总之现在一切的原点就是新冠疫情。然而,绝大部分作品描绘的都是没有新冠疫情的世界,于是我开始思考:观看这些现代戏的观众还能否在其中感受到真实呢?


——在新冠疫情尘埃落定以后,Zoom和在线上放映也会成为你的工作标准之一吗?

不会,我觉得那不是一回事。目前在线播放的作品都是结合新冠疫情的有感而发所创作出来的,假若没有新冠疫情,这些作品就无法诞生。


但想想看,用譬如无法跨县移动这样的方式分隔地域,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强行拉开,再以此创作爱情故事,其实反倒是个非常巧妙的设定,让我不禁展开了联想。


异地恋的情侣们虽然可以使用在线通讯的手段去尽量缩短距离,但也确实无法做到再进一步的贴近彼此。

《感觉现在可以说出口》这部线上作品中,中井贵一与二阶堂富美探讨“我们真的合适吗”这一问题时,剧作家笔下的台词令我的心颤。人的心啊,虽然已试图去迎合对方,却由于无法缩短的距离让他们开始怀疑彼此是否真的合适。

不过能诞生出这样的台词,我认为是件了不起的事情。特别是他们尝试靠近却无法与对方进行对视这点,让我觉得非常真实。


同样,创作出这些作品也是这个2020年度的收获,用Zoom进行艺术创作这一行为本身就很有意思…但,是否又真的可以一直用它进行电影的创作呢?Zoom作为当下文化趋势的一支,我想最起码在2020年内,它还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由中井贵一和二阶堂富美扮演情侣的第二期线上作品『感觉现在可以说出口』

(照片由导演本人提供)


——那在新冠疫情尘埃落定之后,您认为看电影的方式、及人与人的关系会产生变化吗?

是的,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人一旦失去了什么就会感到可惜,电影也是如此,在开始转向线上播放以后,我相信人们绝对是会想念电影院的。


但如果做电影的人不去相信“电影院绝对不会消失”这种话,那电影院可就真的会消失了。因为现实是会顺着人们心中所想而发展的。所以我强烈地认为电影院绝对不会消失,电影的表现方式也绝对不会改变。


另外,并不是因为《剧场》进行了线上线下同时发布,以后就都按着在线上映的方向发展,还是需要根据时机和场合来进行区分。觉得情况很快就会恢复所以选择暂时待机等待,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无法应对现在的情况。这也是今年电影业界受到巨大冲击的原因,我不希望让我身边的人也陷入那样的困境中去。


站在观众的角度,他们会有一种“总之我现在就是想看”的情绪,如果他们在上映推迟的期间看到同一个演员还有新作诞生的消息,这种情绪肯定也会发生变化。我认为观众们都是严格的,因此抱着“要想现在做的事情能够尽早传达给他们(观众),那么现在就必须拿出一些成果”的态度,决定线上线下同时发布。但由于这个决定偏离了映连(一般社团法人日本映画制作者联盟)所制定的 “最初只在电影院进行公开的作品才能被承认是电影” 这一规则,我也历经迷惘,反复思量,最终还是考虑到能看到该作品的观众们,这才下定了决心。


2020年7月,于『剧场』首映当日的东京EUROSPACE(电影院名)前

我当时正想着,“现在的心情一生都不会忘记”(图片来自本人)


我们须认真对比线上放映与电影院放映的差别,并意识到这次的尝试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经此对比,就能够彻彻底底地将电影院的优点传达给大众了。


能否跨越地域的问题也是如此。通过线上当然可以看到对方,但那种想要和人面对面的心情一定会更为强烈:见到对方和倾听其所述,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实地体验,与线上交流的温度是绝对不同的。


就算你尝试通过网络与对方对峙,但眼睛究竟该看向哪里?你会发现很难与对方的视线对上是吧。我想这就是与人见面并传递情感的真正意义之一,且毋庸置疑。人和人的交往重要的正是关系的交错与连结。


——有了这种不自由的体验才能更加明白见面的重要啊。基于此认识,我想下一次的见面也会变得和之前不同吧。

是啊,会完全不同的。我们须再度认识到这样的时间是多么宝贵,和人的交往、一起推动事物发展又是多么重要。


如果思维定式可以进行变更的话,我想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呢:大家再借次机会同时停止,一起试着去思考同样的事情。如此一来能让社会变得更好也说不定。因为我觉得最后大概率会变成人人自省,毕竟在各自被隔离的状态之下,人们是会不自觉的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的。


站在防疫的角度上,我也有些个人的想法。虽然电影院已被证实是个相对安全的场所,但在我的身边确实存在因家中确诊病患而无法返乡的人,况且我们也无从预判会有哪些人来到电影院。既然无法限制他人的行为,我们就必须自己去想办法保护自己。


关于“传达”一事,我在《剧场》的上映期间悟出了一个道理,即“不给出清晰的选项就无法传递给想传递的人”。换言之,我们必须将自身立场透彻分析之后再进行选择,这才是重点。我认为政治上也应同理。


——如此想法上所产生的差异也遭到抨击了吧。

我觉得应该是被断章取义了。我不清楚抨击别人对他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况且也不知道这些话又被套用在了哪里,语义可能也被扭曲得暧昧了起来。


正邪难辨的事情在社会上处处皆有,这才需要站在对方角度去进行思考。若是不好好去理解为何对方要如此处事,那不被理解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


如果因为感到麻烦只看了眼标题就觉得自己懂了,社会这样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也太可怕了吧。对于新冠病毒也是,有觉得它很可怕的人在,也有人觉得它并不可怕,这才是在这场复杂的灾难中最需要注意部分。


最终「熊本复兴电影节」决定于10月2日~4日期间召开。熊本县在「令和2年7月暴雨」的灾害中受灾情况严重,所以我们才产生了借助电影的力量为熊本县带来些许活力这一想法。


如果是在线上进行,那么我认为这个电影节原本的意义就会被排到新冠疫情之后,故而决定还是朝着邀请嘉宾、按原计划召开的方向继续推进。


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也不存在完美,因此在2020年,我的主题变成如何依照自己心中所想去行动,更况且实际做了以后可能也会获得启示呢。


大家为电影节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让场面的氛围有些许紧张;即使如此,电影中的角色们成功构建了极度亲密无间的人物关系,果然让那些对于人们来说重要的、不可忘却的东西得以出现。正因身处疫情之中,定会有那些借机思考为人处世的观众前来观影,我认为创造这样的机会也是这次电影节召开所背负的责任之一。


熊本复兴电影节大幕拉上时的盛况(开幕式的现场,照片由导演本人提供)


——我们通过电影去和故事产生共鸣、想象登场人物的种种心情等等,也是身处当下社会所应具备的学习态度呢。

在此关键时刻,主人公的行动才会有更多能触动观众自身情绪的东西,特别是在感情方面。我察觉到现在的自己也陷入了这种状态。


毫无疑问,现在正是从纵向社会转变为横向社会的过渡期之中。在疫情期间,对于叫嚷着“赶紧救我们啊!”“像这样再继续为我们做下去啊!”的人们,有人觉得他们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自私自利,但事实却非如此——为这个国家缴纳税金的、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任何人都有权利说这样的话。但这些叫嚷着的人也应当自发地联合起来,重要的难道不是大家手牵手肩并肩的团结一致吗?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甚至觉得,假如大家能够善于以合适的形式相互借用他人的发现就好了,长此以往,也许就能逐渐诞生出一个类似标准的东西。若只是在角落里净说些挑刺儿的话,那可就什么都不会发生啦。

古人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更何况,做实验什么的不就是要经历反复的失败吗?所以这些人才能创造出来新的东西,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对于在新冠疫情之下的社会,您又有何感想呢?

《A day in the home Series》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作品。作为一部线上作品,它却寄托着“果然还是想去电影院啊”的强烈愿望。虽然以后可能也无法在电影院内看到它,但如果不是新冠疫情,便不会诞生这样的作品,更不会有后续的想法。我认为此刻当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可以跟大家重述电影艺术的美好。


如果整个世界能充满类似这样积极的发言就好了。倘若“这是错的!”之类的驳斥不再被用作挖苦他人,而是出于像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初衷,我想大家都会再度开口大声地表达意见的。


同样这也是一个让社会变得更为正直的契机。当世界像这样被静止,甚至连大气污染都稍微好些了不是吗。我想人类已经知晓自己造成地球污染所做下的种种恶行,接下来须不断地去深刻该认识即可。

但不管是我还是电影院,都一个须攻克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将最后的落脚点回到盈利上。

经此疫情应该能让一些人更加认识到一些问题,而自己如何去落实到实处才正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如果每个人都是如此去想去做,我们的社会应当会变得更好,我想这也会成为当今时代的电影主题吧。



「熊本复兴电影节」……以2016年4月的熊本地震之复兴为目的,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所得收益全部捐赠于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

https://www.fukkoueigasai.jp/


『今天的事件 a day on the planet』……某天夜里,一群伙伴为庆祝成功考入京都的大学研究所的朋友乔迁新居而相聚一起。但现场却暗涌着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种种心情。本作品为芥川奖获奖者·柴崎友香出道作的电影版。



行定勋

生于1968年,熊本县人。长篇第一部作品《向日葵的声音》(2000年)在第五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人协会奖,并作为具备导演能力的新锐创作者而备受期待。作品《GO!大暴走》(2001年)以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为开始崭露头角,并囊括诸多奖项;《在世界中心呼唤爱》(2004年)的票房收入达到85亿日元,甚至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之后,《北之零年》(2005年)、《春之雪》(2005年)、《尘封笔记本》(2007年)、《爱妻家》(2010年)、《检阅式》(2010年/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的费比西奖)、在上海拍摄的日中合作作品《深夜前的五分钟》(2014年)、《粉与灰》(2016年)、《Naratage》(2017年)等作品陆续发布,《Reverse Edge》(2018年)在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获得第2次费比西奖。2020年,又吉直树原作的电影《剧场》于7月17日起在日本全国20家小剧场上映,并在Amazon Prime Video上同时发布。同年还将水城雪可奈漫画原作进行电影化,由大仓忠义、成田凌出演的《穷途鼠的奶酪梦》于9月11日上映。另外,作为支持政府的自我限制外出企划,还发表了线上电影《今天的事件a day in the home》、《感觉现在可以说出口》、《去电影院的日子》(都于Hulu发布)等,精神充沛地进行着创作活动。



采访、撰文、摄影:寺江瞳(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相关链接

北川富朗•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3

小川希・“Art Center Ongoing”法人代表 | 专题【新冠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2
稻叶俊郎 医生、“陆奥艺术祭 2020山形双年展”艺术总监|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vol.1

专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越境、交流、创造】  预告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活动预告|「中日女性影展」第二弹,来了!#第二届中日女性影…

#活动预告 |「中日女性影展」第二弹,来了!# 第二届中日女性影展更进一步,向广大影迷朋友们推荐小田香与章梦奇这两位在电影节上履历丰厚、纪录片业界内广受瞩目的作者。我们希望能以中日女性影展为节点,让两条全速前进的“轨迹”能短暂地停留并收束、看一看彼此在这十年来的经验与收获,以便更好地重新出发→活动预告 |「中日女性影展」第二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