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240513

TEST

1400

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今年是虎年。
谈到老虎,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呢?
也许会想到《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
也许还会想到在《聪明的一休》里面,受到将军的故意刁难,被要求把屏风上画着的老虎捉住时,一休所表现出的聪明机智。
《水浒传》虽然是中国的小说,但是很多日本人也都熟知武松打虎这一情节。
另一方面,一休的故事虽然出自日本,但由于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曾在中国播出过,观看过这部动画片的中国朋友想必也有不少。
虽然各自所属的国家不同,但是只要能够找到彼此共通的话题,就可以成为友好交往的契机。等春节的假期结束后,何不找个机会和身边的日本朋友或中国朋友聊一聊关于老虎的话题。我想谈论这个话题应该不会惹出什么麻烦和纠纷的。
以前中国的老师曾经讲授过,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中,老虎的解释为“虎,山兽之君”,可见自古以来老虎(在人们心中)就具有一种凭借自身威武雄略、果敢强健的气势而所向无敌的形象,因此虎年也往往被认为能够实现诸事顺遂。
今年正值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同时对于我们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来说,也迎来了成立50周年。
虽然新冠疫情还远未结束,由于人员的移动受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交流活动还无法正常开展,但是本中心依然希望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通过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日中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将为此而全力以赴。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并给予大力支持。
最后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在这篇短文中,一共有几只老虎。
(我想日文版和中文版中的正确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照片为2021年9月我去河北省保定市的莲池书院,参观张裕钊和宫岛大八的师生纪念碑时,在莲池书院对面的直隶总督府看到的,画有穿着看似虎形人偶服装的士兵的一幅画作。当年真的有过这样的一支军队吗?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 野田昭彦
二零二二年新春

春節のお祝いを申し上げます。

今年は寅年ですね。

虎というと皆さんは何を思い浮かべるでしょうか。

水滸伝の武松の虎退治のお話でしょうか。

時の将軍から、屏風に描かれた虎を捕まえて見せろ、と無理難題を押し付けられた、一休さんの頓智話でしょうか。

水滸伝は中国のお話ですが、多くの日本人はこのお話を知っていると思います。

逆に一休さんの頓智話は日本の話ですが、かつてアニメが中国でも放送されておりましたので、ご覧になった中国の方も多いと思います。

国が違っても、共通の話題が見つかれば、お互いに仲良くなるきっかけになりますね。春節の休暇が明けましたら、機会をとらえて、どうかお近くの日本の友人・中国の友人と、虎の話にトライしてみてください。トラブルになることはないと思います。

さて、以前に中国の先生に教わったところによりますと、漢代の『説文解字』に「虎,山獣之君」とあり,古くから虎は威武雄略・果敢強健な気勢で向かうところ敵無しとされていることから、寅年は,あらゆる物事をうまく成し遂げることができ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とのことです。

今年は日中国交正常化50周年にあたり、また私たち国際交流基金にとっても、設立以来50周年を迎える節目の年にあたります。まだまだコロナ禍による人の移動の制限など、交流事業の実施は思うように進められないところも多々ありますが、当センターとしては、この記念すべき年に、文化交流による相互理解をより一歩進めるために、果敢に取り組んでゆきたいと思います。皆様のご参加と支援を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最後に質問です。この短文に、トラは何頭いたでしょうか。

(正解は、日本語と中国語では数が異なると思います。)

写真は、2021年9月に保定の蓮池書院に、張裕釗と宮島大八の師生記念碑を見に行った際、向かいの保定総督府でみかけた虎の着ぐるみのような服装をした兵士の絵です。こんな兵隊が本当にいたんでしょうかね。

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所長 野田昭彦

二〇二二年新春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今年是虎年。谈到老虎,大家会联想…

#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今年是虎年。谈到老虎,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呢→http://t.cn/A6iajYuy ​

#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5)∼中日体育城市∼#日…

#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5)∼中日体育城市∼#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F)旨在在日中两国之间构筑知识交流的网络,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国青年・中坚学者和知识分子提供访问日本的机会。本系列节目为邀请过去曾受基金会之邀访问过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日中两国共通的社会问题进行对话。

本期的话题为日中两国的“中日体育城市”→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5)∼中日体育城市∼

为庆祝世界体坛盛典·北京冬奥会及残奥会的召开,我们将在点赞此微博的朋友们当中抽选3名,送上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记述曾勇夺冬奥会金牌的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的新书《羽生结弦 王者之路》(野口美惠 著),抽奖截止于2月7日16:00
*我们将分别私信联系获奖者,感谢大家支持

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5)∼中日体育城市∼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F)旨在在日中两国之间构筑知识交流的网络,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国青年・中坚学者和知识分子提供访问日本的机会。本系列节目为邀请过去曾受基金会之邀访问过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日中两国共通的社会问题进行对话。

本期的话题为日中两国的“中日体育城市”。

大阪体育大学校长 原田宗彦 先生

专栏作家 张丰 先生

相关链接
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1)~农村地区教育~
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2)∼无障碍设计∼
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3)∼老龄化社会∼
中日Web对话:中日共通社会问题(4)∼中日环境NPO∼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第八讲:加藤周一和…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第八讲:加藤周一和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第八讲:加藤周一和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翁家慧】→(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第八讲:加藤周一和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第八讲:加藤周一…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

第八讲:加藤周一和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翁家慧

主讲人介绍:翁家慧,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副教授,1994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日语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任该校日语系副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日本近现代文学、日本战后文学批评、中日比较文学,代表作包括专著《通向现实之路——日本“内向的一代”研究》,译著《羊之歌:我的回想》《广岛札记》《大江健三郎传说》等。

第八讲  加藤周一和日本战后文学批评00:00/11:42

    众所周知,加藤周一是20世纪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家、思想家、文化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和诗人。1919年9月,加藤出生于日本东京涩谷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热爱文学,倾心于西洋文艺。受父亲职业的影响,他从一高毕业后报考了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195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专攻血液学。在学期间他一直去法文系旁听,结识了渡边一夫、中岛健藏等法国文学研究者,同时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等人结成了“玛蒂涅诗人俱乐部”,尝试创作韵脚格律诗。1951年至1955年,加藤留学法国,在从事血液学研究的同时,游历欧洲并对各国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1955年2月回国后,加藤把在欧洲期间的见闻与思考付诸笔端,创作了日本文学、文化论相关的一系列评论文章,他提出的“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一说成为日本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观点之一。不久之后,加藤决定弃医从文,专职从事文艺评论工作。他使用多角度、跨学科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在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文学史论、美术史研究等领域留下了数量巨大的经典论著。其中《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日本文化の雑種性』),《日本文学史序说》(『日本文学史序説』),《日本艺术的心与形》(『日本 その心と形』),《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と空間』)等学术专著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日本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藤的主要著作收录在《加藤周一自选集》(10卷)和《加藤周一著作集》(24卷)之中,其中与文学批评相关的论文可谓恒河沙数,不胜枚举,因篇幅所限,小文无法一一展开论述,今天仅就他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的关系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日本文学文化爱好者以及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日本战后文学批评肇始于二战失败后的一片废墟之上,而加藤周一正是亲历者之一。他在自传《羊之歌》(『羊の歌』)中这样回忆道:

    战争末期,川口市还实行灯火管制的时候,一群青年聚在一起,为即将上战场的伙伴们举杯送行。那些上战场的青年人中,有很多都活着回来了,回到了被战火夷为平地的东京。他们被征入伍的时候,早就已经没有运输船送他们去太平洋战场,本该让他们抱着火焰瓶飞扑到坦克履带底下的“本土决战”,最终也没有爆发。这些青年,他们不了解战场,他们知道的只有部队生活的荒诞;他们没有在中国杀人的经验,唯一的经验就是等着自己被杀。他们活着从来都不是为了将来如何,也觉得自己不必为现在和将来做任何打算。这群青年再次回到占领下的东京,创办了同人杂志《世代》。日高晋和诗人中村稔也混在这群青年当中,前者后来成了一名经济学家,后者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宫泽贤治研究专著。我和福永武彦、中村真一郎这两位小说家一起在《世代》上连续刊载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就成了我们三人合著的《一九四六——文学的考察》。[1]

《羊之歌:我的回想》封面
北京出版社

    战后日本恢复言论自由,各类文艺杂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加藤从外部考察日本文学、文化和社会的批评视角受到主编们的青睐,《世代》、《世界》、《近代文学》、《思想》、《文艺》、《批评》等杂志纷纷刊载他的评论文章。

那么,加藤的文艺批评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呢?海老坂武教授认为,加藤的著作鲜明地刻画了日本文化的全貌。从杂交种文化论开始,他就一直在探索和追寻“日本式的东西”。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文学和美术作品的研究上,希望能从中提炼出日本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让日本人看到自己的形象,并由此了解什么是日本文化。此外,海老坂教授指出,加藤非常关注世界局势(尤其西欧和中国),擅长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中判断并确定日本在政治上、文明史上的位置。在持续性观察过程中,加藤不断地指出日本人当下面临的问题。[2]由此可见,加藤通过文学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全面认知日本文化,准确定位日本在国际政治和文明史上的位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加藤在游历欧洲期间发表的《西洋游历途中有关日本文学的思考》《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等文章中就指出战前左翼文学被镇压,当时的文学没有社会性,作家们以一种方言报告自己的私生活,而志愿当作家的人读这些文章,其他人由于生活不同或关心的对象不同,即使读了也不得要领。他们的文学通过非合理的、独特的日语修辞法来进行,试图把日本文学纯化为日本式的东西。但战争一结束,这些思想立场在逻辑上彻底失去了必要性。这种独特的日本式修辞法对于战后的任何问题都发挥不了作用。他指出,企图以传统的日本文学同西方文学相对来捍卫传统的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日本社会已经西化到一定程度,想要消除西方因素,就像阻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样,不过是一种徒劳。[3]对于战前文学的分析与判断源自加藤在战争期间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以及作为医生的战争体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不久,他作为一名血液学领域的专家,参加了由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和美国军医团共同组成的“原子弹爆炸影响联合调查团”。在与美国军医团接触过程中,他意识到在血液学领域,日本与欧美相比落后得不止一星半点。同时,他也发现这种落后不仅体现在血液学领域,实际上还包括日本文学家在精神上的落后,以及自己作为读者在阅读欧洲文学时方法上的落后。

我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在心里建构起他们的形象,但却很难通过这些形象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就是说,我的阅读理解方式、我所建构的法国文学家的形象,明显是有缺陷的。另外,战后不久出现了风靡一时的萨特和加缪,他们的文学完全超出了以往文学概念的范畴,如果不改变阅读方式,就很难理解或掌握这些文学的核心内容。我感觉到日本在知性训练方面的“落后”。小说创作技巧上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从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出发,一切都要推翻重来。但我还太年轻,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总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打磨那件“善其事”之“器”。面对日本的“落后”,以及比它更为落后的我自己的“落后”,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向着无限的未来敞开大门的时代,与其为“落后”正名,不如奋发图强、迎头赶上。[4]

加藤周一敏锐地捕捉着欧洲文学新思潮兴起的迹象,同时也关注到日本战后文学的新动向,并运用其独特的比较文化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与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关注国内外局势,思考日本社会将来的走向,因此政治学家丸山真男、社会学家清水几太郎、文艺评论家中野好夫、小说家野间宏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到了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村上春树和赤川次郎等中间小说作家人气高涨。加藤指出,这并非日本独有的现象。六十年代末德国学生引用马列术语时,也是频频使用法兰克福学派,也就是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作家的语言。[5]

本文简单介绍了加藤周一与战后文学批评的关系,概括地说,加藤的战后文学批评是基于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研究视野之下的一枝独秀,同时,也是现代日本人准确认知自我形象、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
[1] 加藤周一:《羊之歌:我的回想》,翁家慧译,北京出版社,2019年,第203页。

[2] 参见海老坂武:《加藤周一——质问二十世纪》,岩波书店,2013年。

[3] 参见加藤周一:《杂交种文化》,讲谈社,1974年,第39-40页。

[4] 加藤周一:《羊之歌:我的回想》,翁家慧译,北京出版社,2019年,第210-211页。

[5] 参见加藤周一:《“知识人时代”的终结——战后日本的社会、知识人、文学》,收入《文学所见的两个战后——日本与德国》,朝日新闻社,1995年,第288-290页。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女性天皇的上代文学”

    王凯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一部分)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四讲 “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周以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讲 “芥川龍之介文学的魅力”

秦刚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第八讲 “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2/01/wenxue-new-8.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时代|开幕回顾】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亚洲酒店计划”…

#【时代|开幕回顾】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 “亚洲酒店计划”的讨论视域覆盖了地缘意义上的区域性国家之共同遭遇,行走以及差异性的对话,是本项目最具活力的所在地,艺术家关于各自生存语境的创造回应,还原和展示着他们关于当下世界的思考,全球化扁平着生活及趣味的同一,也激发着艺术在此内部的消融、抵抗或抗争→【时代|开幕回顾】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

#【时代|公教活动】对谈会:媒体景观_亚洲今日风景②#“人造…

#【时代|公教活动】对谈会:媒体景观 _ 亚洲今日风景 ②#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于2021年12月31日下午4点在成都时代美术馆顺利开幕,第二场公教活动将于2022年1月28日20:00举行,详情请关注成都时代美术馆官方公众号的信息发布→http://t.cn/A6i7N7j9 ​

【时代|公教活动】对谈会:媒体景观 _ 亚洲今日风景 ②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于2021年12月31日下午4点在成都时代美术馆顺利开幕,第二场公教活动将于2022年1月28日20:00举行,详情请关注成都时代美术馆官方公众号的信息发布。

“风景”特有的诠释便是建构。现代风景被视为当代国家的产品和民族意识的具象显现。“风景”的含义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之变化而变化。那么,在全球化的时代,风景意味着什么?
“亚洲酒店计划”近年来一直通过城市之间的行走去搭建一个流动中的艺术网络,它不同于那些制度化的艺术组织,致力于邀请和联络有着共同立场和认知的艺术及相关文化工作者。本轮讲座将邀约目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导演、策展人、编辑、研究者,结合大家彼此的工作,围绕着当代风景里的“媒体景观”展开对话。
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Appadurai)在其《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指出:文化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当前的全球文化、经济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叠的、散裂的秩序。阿帕杜菜提出了一个初步框架,从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 族群景观(Ethnoscapes)、媒体景观(Mediascapes)、技术景观(Technoscapes)、金融景观(Financescapes)和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入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五个维度构成了“想象世界”的基石。
在进一步的描述中,媒体景观(mediascapes)指代着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电子能力分配,以及所产出的世界影像。变化取决于形式、硬件、观众、所有者和控制者的利益,媒体为全世界观众提供丰富而庞杂的影像、叙事及族群景观,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大杂烩,而人们从中获得一系列构建想象生活剧本的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本形式):关于自己 — 如何的生活,关于他乡—占有和迁移的欲望,关于他人—对他者的叙事。
 会议时间:
2022.1.28 20:00
 参与通道:
zoom会议
https://us02web.zoom.us/j/81358596593?pwd=ZmRGQ1VaYzNRaXROd1VsSExmc3pjdz09
 会议号:
813 5859 6593
 密码:
290159
 语言:
中文/日文
嘉宾:
荒木悠Araki Yu / 东京
艺术家,导演
黄梓耘 Huang Ziyun / 伦敦
策展工作者、艺术史研究者、艺术批评刊物《歧路批评》编辑
李消非Li Xiaofei / 纽约
艺术家
潘律Pan Lu / 香港
文化学者,艺术家,策展人。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副教授
羊喘兒(Yang Qinhua)/ 东京
数字艺术家,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美术研究科博士
主持:
倪昆Ni Kun
器·Huas空间联合创办人,策展人
福冈亚洲美术馆客座研究员
潘律+荒木悠、李消非、羊喘兒在本次“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展览的现场图片
同期展出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
2022.1.1-3.13
周一至周天 10:00-20:00
(19:30停止入场)
票务信息
单人票 30
双人票 50
学生票 15
(可到现场购票)
往期推荐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对谈会:连结和流动,亚洲今日风景 ①】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开幕回顾】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展览预告】
春节开馆时间
1月31号 10:00-12:00

2月1日-2月4日 10:30-20:00(19:30停止入场

2月5日起恢复正常开馆时间10:00-20:00(19:30停止入场)

祝大家新年快乐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