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公开申请项目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The Japan Foundation)主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海外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大事业。针对这三大事业,本基金会通过公开申请项目,向策划并实施国际交流事业的个人和团体,提供资助金,奖学金(fellowship),支持他们的活动。


上述三大事业,从中国国内可以申请的项目如下:


>>文化艺术交流项目

申请截止日期

海外展览资助(海外展助成)

2021年12月1日

翻译出版资助(翻訳出版助成)

2021年11月19日

石桥财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日本美术研究奖学金(石橋財団·国際交流基金 日本美術リサーチフェローシップ )

2021年12月1日



>>海外日语教育

申请截止日期

海外日语教师基础研修(海外日本語教師基礎研修)

2021年12月1日

海外日语教师日语研修(海外日本語教師日本語研修)

2021年12月1日

海外日语教师教学法综合研修(海外日本語教師教授法総合研修)

2021年12月1日

海外日语教师线上研修(海外日本語教師オンライン研修)

第1期:2021年12月1日

第2期:2022年2月20

第3期:2022年4月20

专业日语研修—文化·学术专家(専門日本語研修—文化·学術専門家)

2021年12月1日



>>日本研究·知识交流

申请截止日期

日本研究项目资助(日本研究プロジェクト助成)

2021年12月1日

日本研究奖学金(日本研究フェローシップ)

2021年12月1日


申请方法等详细信息

请参考本基金会本部网站

日文页面

https://www.jpf.go.jp/j/program/index.html

(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英文页面

https://www.jpf.go.jp/e/program/index.html

(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 本基金会本部网站因为是外网,打开时需要花费数分钟时间,请您耐心等待。如若等待过后仍打不开,请联系我们:

电话:010-8567-9511(周一至周五 9:00-17:30)

邮箱:jpfbj@jpfbj.cn


部分内容也可通过本中心官网(中文和日文)查看(https://www.jpfbj.cn/grants/index_pro.php)。

关于申请材料的下载和提交
请将申请材料于上述截止日期前,根据您的所在地寄达相应的地址,截止日期前必须寄达,请提前寄出。注意:不接受通过邮件和传真提交材料。


下载申请材料,查看邮寄地址

请参考本中心官网

https://www.jpfbj.cn/grants/index_pro.php

(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期待大家踊跃报名申请!
※ 根据新冠肺炎的传播情况,各项目有可能会出现延期、变更和中止,请提前知悉。


国際交流基金(ジャパンファウンデーション)は、主に文化芸術交流、海外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日本研究・知的交流の三つの分野で事業を行っています。これらの分野には、それぞれ公募プログラムがあり、国際交流事業を企画・実施する個人や団体に対して、助成金、研究奨学金(フェローシップ)等を提供し、活動を支援しています。


上記3分野において、中国国内からご応募いただけるプログラムはそれぞれ以下のとおりです:


>>文化芸術交流

締切

海外展助成

2021年12月1日

翻訳出版助成

2021年11月19日

石橋財団·国際交流基金 日本美術リサーチフェローシップ

2021年12月1日



>>海外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

締切

海外日本語教師基礎研修

2021年12月1日

海外日本語教師日本語研修

2021年12月1日

海外日本語教師教授法総合研修

2021年12月1日

海外日本語教師オンライン研修

第1期:2021年12月1日

第2期:2022年2月20日

第3期:2022年4月20日

専門日本語研修—文化·学術専門家

2021年12月1日



>>日本研究·知的交流

締切

日本研究プロジェクト助成

2021年12月1日

日本研究フェローシップ

2021年12月1日


公募プログラムへの申請をお考えの方は、当基金本部のウェブサイトをご覧いただき、まず「申請資格、申請の手続き」で申請資格や申請の手続き等をご確認ください(はじめて申請される方はまず「はじめて申請される方へ」をお読みください。) また、よくあるご質問への回答は「FAQ」にまとめておりますので、適宜ご参照ください。

当基金本部のウェブサイト
日本語ページ

https://www.jpf.go.jp/j/program/index.html


英語ページ

https://www.jpf.go.jp/e/program/index.html

(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一部の内容は当センターのウェブサイト(日本語、中国語)でもご覧いただけます(https://www.jpfbj.cn/jp/grants/index_pro.php)。
※ 当基金本部のウェブサイトは外部リンクのため、開くまでには数分間かかることがあります。接続できない時は当センターにご連絡ください。
電話:010-8567-9511(月~金 9:00-17:30)
メール:jpfbj@jpfbj.cn


申請書のダウンロードと提出先
各プログラムの締切(必着)までに、申請者住所により、指定の提出先にご提出ください。下記のQRコードをスキャンして、提出先をご確認ください。e-mail やFAXでの提出はお受けしておりません。


申請書のダウンロードと提出先情報

(当センターウェブサイト)

https://www.jpfbj.cn/grants/index_pro.php


たくさんのご応募をお待ちしています。
※ 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の蔓延状況によっては、事業が延期、変更、中止になる可能性がありますので、あらかじめご了承ください。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活动推荐|松竹歌舞伎落地中国!#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活动推荐|松竹歌舞伎落地中国!

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松竹株式会社达成合作,并且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支持下,松竹大歌舞伎高清影像系列全面落地中国!

本月10月22日及24日率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和《阿弖流为》,目前也已全面开票,欢迎大家前去关注。


详情请看以下来自新现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一直致力于高清影像放映的新现场又给大家带来新东西了!今年我们与松竹株式会社合作,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支持下,松竹大歌舞伎高清影像系列全面落地中国!


新片定档的好消息当然要先说,眼下,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将于10月22日和24日分别上映松竹歌舞伎的代表作《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和《阿弖流为》,目前已经在天桥艺术中心官网开票,尝鲜席位尽早下手!后续城市和排期正在不断解锁中。

另外,松竹歌舞伎高清影像系列特别首映活动将在10月18日在人艺首都剧场举办,具体详情请大家继续关注微信后续推送。

————————————-

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并逐渐发展为成熟剧种,歌舞伎演员清一色为男性,其妆容与服装华美,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观赏性极强。日语中,引人注目的动作、服装被称为“かぶき”,而这样的人称为“倾奇者(かぶき者)”,因此历史上选用同音的三个汉字:歌(か)、舞(ぶ)、妓(き)来为这种表演命名(后在明治时代定名为“歌舞伎”)。如今,歌舞伎与能剧、狂言并列为日本经典的传统表演艺术,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川丰春所绘浮世绘《歌舞伎芝居之图》


成立于1895年的松竹株式会社长期致力于歌舞伎等日本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和海外传播。1955年10月至今,歌舞伎在中国举行了5场公演,最近一次是201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歌舞伎名家中村雁治郎、中村芝玩、片冈孝太郎等为中国观众带来《义经千本樱》《恋飞脚大和往来》和《藤娘》等歌舞伎经典剧目。

日本松竹株式会社址


作为世界舞台艺术中的又一颗璀璨明珠,当历史悠久的歌舞伎艺术与高清现场影像这样的现代形式相碰撞,独特美学的再次焕发生机。此次新现场选取了来自松竹的4部歌舞伎作品,其中既包括传统歌舞伎剧目《连狮子》《女杀油地狱》《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也有近年来贴近年轻观众的新歌舞伎作品《阿弖流为》,既有剧情曲折情感细腻的文戏部分,也有一招一式赏心悦目的武戏部分,而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中村勘三郎的演绎、横跨影视与舞台的松本幸四郎、市川猿之助、市川中车等优秀演员的加盟,更吸引了大量戏迷与观众。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这4部作品——

日本最著名的歌舞伎剧目之一
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领衔
充满诗性的凄美爱情悲剧
《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


女形特指日本歌舞伎中男扮女装出演女性角色的艺术传统,作为歌舞伎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将女形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版由当代歌舞伎女形第一人、有着“日本梅兰芳”之称的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领衔主演,他对剧中主人公白拍子花子的传神演绎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与其同台献艺的是日本歌舞伎新秀、舞台与影视多栖演员尾上菊之助,两人的合作精彩绝伦。

《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的灵感源自能剧《道成寺》,讲述的是少女将藏匿僧人的吊钟付之一炬,自己也幻化为蛇之后的故事:樱花盛开的道成寺中新铸的吊钟完工了,众僧人一同庆祝时,美艳的白拍子花子来访寺中。她着华衣乌帽,为寺中僧人起舞,用繁复多姿的舞蹈讲述着对此前恋人的思念,却又逐渐堕入疯癫,袭击众僧,并向吊钟袭去……


该剧久演不衰,兼具曲折的故事性与观赏性,是日本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绝美配合,其舞美和服装设计也十分华丽精致,更有在台上运用“抽线变装”的技巧,展示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华服,值得观众细细品味作品的古典美与悲剧美。


脱胎于日本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故事
传统歌舞伎艺术当代化与商业化的典范之作
《阿弖流为》


作为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当代歌舞伎艺术在400年的传承中创新,票房与人气双丰收的《阿弖流为》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本剧改编自日本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阿弖流为在日本征讨虾夷的三十八年战争中曾扮演重要角色,松竹映画敏感抓住阿弖流为身上引人入胜的悲剧英雄气质,以歌舞伎的形式再现,阿弖流为和铃鹿的不离不弃之情、和英雄敌手田村麻吕的惺惺相惜之义,皆讴歌了人性中至纯至真的一面;弱小的虾夷与强大的大和实力相差悬殊,到底哪种才是族人自己的选择,哪种才是最好的选择,再次引发了国、族之辩。

在演员阵容方面,本版演员包括在当代日本歌舞伎中生代领军人物七代目市川染五郎(现袭名十代目松本幸四郎,曾主演歌舞伎剧目《女杀油地狱》)出演侠肝义胆的阿弖流为,另外还有著名歌舞伎演员中村勘三郎(十八代目)之子中村兄弟俩:哥哥中村勘九郎为歌舞伎新生代演员,出演麻吕,弟弟中村七之助曾出演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武士》,出演铃木。


日本平安时代初期,朝廷组织了帝人军队征伐北地的虾夷,以统一国家。因渎神而被流放的虾夷人阿弖流为回归部族并成为首领,他和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的田村麻吕必将正面相逢,是坚持抗争,还是听从族人内部的投降派蛮甲,究竟如何才能保护虾夷人民?


中村屋两代名演员同台演绎父子故事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山田洋次执导
《连狮子》


在巍峨的高岩之上,威猛的父狮精为了拣选小狮子的胆识,会将小狮子们推下山谷,只养育能自己爬上来的幼子。在挫折教育与恩威并施的鼓励中,小狮子终于飞身攀上高崖,自此父子狮皆成狮精,在山间戏花引蝶,守卫石桥。
《连狮子》的故事浅显易懂,以舞为主,但却无疑是演出频率超高的经典歌舞伎作品,细节丰厚而不觉乏味:它的一招一式间精雕细琢地塑造着不同的角色性格,透露出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高潮部分白毛老狮与红毛小狮的合舞酣畅淋漓、华美动人;而老狮子对于小狮子的挫折教育,迄今仍有现实意义。



本剧的导演是以《黄昏清兵卫》《幸福的黄手帕》等电影闻名的大师山田洋次。演员阵容则是中村屋父子同台,老狮子精由日本家喻户晓的名演员中村勘三郎饰演,小狮子精由子一辈中村勘九郎、中村七之助兄弟俩饰演,与剧中之义形成奇妙的互文,这样的呼应亦使得歌舞伎的传承精神格外动人,是为经典作品《连狮子》中弥足珍贵的版本。


松本幸四郎、市川猿之助、市川中车联袂出演
“日本莎士比亚”近松门左卫门传世之作
精彩呈现世话物醒世之音
《女杀油地狱》


江户时代剧作家、有着“日本莎士比亚”之称的近松门左卫门创作的《女杀油地狱》,是歌舞伎世话物中最值得观赏的剧目之一。本版由人气超高的中生代歌舞伎演员松本幸四郎与市川猿之助领衔主演,高丽屋十代目松本幸四郎(七代目市川染五郎)是日本当代歌舞伎演员的中坚力量,以《Super歌舞伎II海贼王》声名鹊起的市川猿之助则被誉为未来最有希望的花形演员之一;而以《鬼子来了》《拉贝日记》等影片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市川中车(本名香川照之)也在剧中饰演了角色。


《女杀油地狱》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大阪,河内屋油坊的德兵卫在老板死后继承了店铺,与老板娘阿泽结婚并养育老板遗留下来的两个孩子。念在旧日主仆之谊,德兵卫对养子与兵卫宽厚有加,不敢严加管教,但与兵卫却日益骄纵,挥霍狎妓,斗殴滋事,更是假冒父亲的名字借了高利贷,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一步步堕入了通向地狱的不归路……



世话物,又称世态剧,相对于围绕历史、武士公卿题材的时代物,世话物大多取材自市井阶层,生动鲜活,肌理丰厚。本剧将激烈的情节冲突设定于市井底层之中,对与兵卫的人性堕落过程进行了细腻刻画,从年轻时无伤大雅的任性、放浪诙谐,到最终酿成人命大祸,作者在流露出悲悯、唏嘘与警世之音外,寄寓着对日本近世社会变迁、人性与物欲关系变化的深刻思考,成为日本戏剧史上具有超越意义的不朽之作。


松竹歌舞伎系列近期排期
10月22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京鹿子娘二人道成寺》
10月24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阿弖流为》
 现已开票!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特拉法加发行公司、环球映画、影院现场、环球影业、百老汇高清、法国百代现场、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展览影像。截至2021年6月,“新现场”放映剧目已达168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45地,放映超过7000场,观影人次超过60万人。放映由阿里大麦旗下的现场演出品牌Mailive联合运营推广,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大力支持,并共同倡导艺术包容、多元与无障碍。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2022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公开申请项目消息发布#日本国…

#2022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公开申请项目消息发布#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The Japan Foundation)主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海外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大事业。针对这三大事业,本基金会通过公开申请项目,向策划并实施国际交流事业的个人和团体,提供资助金,奖学金(fellowship),支持他们的活动。

申请方法等详细信息请参考本基金会本部网站
日文页面↓
网页链接

英文页面↓
网页链接

※ 本基金会本部网站因为是外网,打开时可能需要花费数分钟时间,请您耐心等待。

随后,我们中心也将通过本中心官网和微信、微博用中文发布有关消息,敬请等待。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http://t.cn/A6MVsOm9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主讲人介绍:

滕军:女,1955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学 教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留校任教

1993年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文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6年调入北京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2021年开设哔哩哔哩《北大滕老师课堂》学习园地

研究方向

日本传统艺术、中日文化交流史

讲授课程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艺道文化论,日本美术史论,日本社会,日本民俗学,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香道

出版专著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1992年 东方出版社 )

《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日文版1998年 日本市井出版社 )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2004年 人民出版社)

《叙至19世纪的日本艺术》(2007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与研究》(2011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茶文化考察纪行》(日文版2011年 第二作者 日本河原书店出版社)

《THE HISTORY OF SINA-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2019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本香道文化》(2020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中国香文化简史》(2021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获奖情况

2002年《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获第二届孙平化日本学奖励基金著作奖二等奖,

2005年《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获第一届北京大学日本学研究卡西欧学术奖,

2006年《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出版学术书籍


出版音像教材



  本是一个政治世袭传统的国家,其文化艺术多与政治脱节。这使得日本的文化艺术在生活文化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众所周知,日本有茶道、花道艺术,可以让人们的视觉、味觉得到享受。不仅如此,日本还有香道,这是一项以人的嗅觉为活动主体的艺术,堪称世界绝无仅有。

  为了让大家了解这门独特的艺术,我们先去参加一次虚拟的香道会吧。


香会会场


  这里,的确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几位身着华丽和服的妇女静静地跪坐在一起,在依次传递着一个小香炉,她们时而将小香炉凑近鼻子,做深呼吸,时而将香炉放在膝上,闭目凝神,虽然看不到她们脸上的笑容,但她们平和的目光似乎在告诉我,她们已经陶醉了,屋内充满了香气。这便是有着历史悠久而鲜为人知的香道。


香主点香


  在香席上,有一位香主,其余的人均为香客,香主香客按一定的步法入席后,由香主按一定的法式拿出闻香用道具,擦拭摆放平稳之后,取出一个小香炉,香炉里已放好了一块点燃了的炭。

  炭上再摆一片云母,云母上放上一块3毫米长的香木片,香木片着热,开始发出香气,于是,香主便把此香炉递给首席香客,尔后依次传递闻香。一次香会要闻一套香,也就是说要闻好几炉香,香客们要闻出香的种类、香型,一套香下来之后,每位香客写出答案交与香主,最后由香主宣布成绩、发奖。


香木


  究其渊源,日本的这一文化传统也是来自中国。日本本土不产香,古来也没有闻香的习惯,香道中用的香材是产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被各种细菌感染的树脂,在许多年后变成的香木。因这种树脂会沉水,所以也称沉香,会发出特别香气。

  沉香是在公元6世纪左右随同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上点香,一是起净化佛场空气的作用,二是为了渲染宗教气氛。当人们进入佛堂,闻到一股在日常生活中闻不到的香气时,便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再抬头看到佛堂里的佛像,就会以为这香气是释迦牟尼放出来的,就会引起一种敬畏之念,似乎香气可以把我们俗人与释迦联接在一起。有人说,香气是无所不至的,它“无形”地渗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可以净化灵魂,使人超脱,这一番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香与佛教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印度本身盛产香木,用珍贵的香木护佛便成为佛教的习俗,相传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经文时,就同时带来了香,再说中国的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很多香木和全套的香具。

  在唐风文化最流行的日本奈良时代,有过一位圣武天皇(701—756),他爱用过的遗物被封藏在了当时的国库——正仓院。在这个至今仍被完好保存着的古式仓库里,就有一只银制熏香球。香球分内外二层,内层球里放点燃的香火,可以游动,以保持平衡,此香球直径达18厘米。当然,这香球是从中国传去的。在我国的西安沙坡村,在与正仓院几乎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中,也有了一只同样的香球,此香球直径为5厘米。说是古人用来放在衣袖子里的。传说杨贵妃就曾用过此类香球。


香丸


  至日本的平安时代,香木的使用发生了变化,由佛教用香扩展为生活用香。11世纪,日本诞生了一部长篇贵族爱情生活小说,叫《源氏物语》。小说中的贵族男女们相竞用香炉熏染衣服,他们还要按自己的喜爱,将几种沉香磨碎,重新掺入蜂蜜、黏着剂调和在一起,制作出唯独无偶的香型,并以此特别的香气来讨情人的喜欢。他们用“追风”这两个字来表达被熏染过的香衣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这“追风”之语真绝妙,恐怕是说心上人虽离去而其香风不散,有情人便欲乘香风而追去吧。


熏衣


  日本的平安时代,是一个贵族文化兴盛的时代,与我国“诗言志”的文化传统不同,提倡“诗言情”的日本文化风土将许多从大陆传去的文化形式都化作了娱乐、游戏,香道也不例外。在当时,流行着比物文化,即把两种东西拿在一起,比谁的好,有比诗文的,比画的,比树根的,比菊花的,比贝壳的等等,香也被卷入了比物文化之中,贵族男女们竞相将各种香木碾成粉末再添上麝香、黏着剂,各自按秘法调制成小香团,然后在香会上参加比赛,当然,其比赛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至十四世纪,香道中的文学色彩浓厚了起来,对于调制好了的香团,再不是以其调制主人的名字去称呼了,而被赋予了像“松风”“寒梅”等样的文学性名称。


香具


  至十五世纪,人工调制香团被天然香木片取代,香木片种类明确,香型稳定,加之当时日本国际贸易的扩展,获取大量香木片成为可能,由此便出现了由当时的大文化人三条西实隆(1455—1537)所归纳的六十六种名香。后又由志野宗信(1445—1523)修改为六十一种。人们争先恐后地索取有名气的香木,并且借此来炫耀自己的身分。15世纪,足利义政将军竟然从正仓院(距当时800年之久)的大香木上割下一块进行尝闻,16世纪,织田信长,竟然也割下一块,1896年明治天皇也割下一块,其痕迹至今保存完好。

  香木片的使用给香道的娱乐法带来了变化,出现了“续炷香”法:人们力图用一组香来表现一个文学的世界。比如,某次香会的主题为“春”的话,即第一炉,就点名为“溶雪”的香,然后接二炉“绿蕨”,再接三炉“拂面”,再接四炉“牧笛”,最后点一炉“春莺一声”。同是闻一套香,可利用各种香木片的不同的雅称,巧做编排,这样便可在闻香过程中去创作出一个美好的世界、灵妙的故事。溶雪→绿蕨→拂面→牧笛→春莺一声,这不就是一幅报春图吗。更有高手可根据一套香的香名串成一首诗、一首和歌。“续炷香”法一般点五炉,因为日本的传统和歌为五句,但根据兴致,也可无限延长。这种方法类似于日本的另一传统诗体——连歌。


闻香规则


  尔后,香道的玩法逐步升级,到香道的全盛期,17世纪末,18世纪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组合香”法。最流行的是一种叫“有试十柱香”,大体是这样进行的。一共出十炉香,香的种类为四种,其代号为“一、二、三、客”,其中,“一、二、三”各出三炉,比赛开始前,可分别试闻一次。而“客”则不能事前试闻,在比赛过程中只出一炉,正式比赛时,“一”出三炉、“二”出三炉、“三”出三炉、“客”出一炉,随机抽取出香。在香席上,香客们随闻随记下自己的判断,最后将记录交与香主判分。这种“有试十柱香”至今仍为香道初学者的头道门坎。


闻香


  闻香这门技艺绝不是一年半载可习得的。闻得多了,见识广了,才能有鉴别能力。学习香道要钱要时间,一般日本人也不敢随便问津,另则,在日本有这么一个社会常识,像这类传统文化,一旦入门拜师便不能轻易离去,如学上三两年便中途停止,会被世人看不起的。目前,修习香道的,大部分是有钱有闲的女性,也有从事美术设计,从事教育的一些男士。上课排座位时,要按修行年分的长短依次排座,十人为一席,一炉香点好,依次传闻,待传到后边,恐怕变了味儿。何况香气很难辨别,初学者,只得凭运气写出答案。


香具


  眼、耳、鼻、舌、身,被称为五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被称之为五感,在娱乐文化世界里,使人听觉愉悦的有音乐,使人视觉愉悦的有美术,味觉方面有烹调,触觉方面有体育,唯独嗅觉方面,无依托。日本的香道在此方面可称独树一帜,它通过闻香,通过嗅觉的愉悦使人的精神焕然振奋,美妙的香气还可以使人忘记俗世的烦恼,净化人生。日本香道协会会长三条西公正在他撰写的《香道》一书上,称香道是“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可陶冶情感、丰富内在、完善人生”。他又称,香道是“人生之绿洲”。我认为这个比喻是十分贴切的。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日本文化的历史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


第二讲 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


第三讲 日本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第四讲 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第五讲 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徐静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09/wenhua_episode4.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4:~如果下雨的话,就在大厅里进行~#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4:~如果下雨的话,就在大厅里进行~#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节庆与神舆、町内会、地区的告示板与传阅板、地区的防灾无线广播、烟花大会、道之驿、盂兰盆舞、浴衣与二手市场→

随着初级2的正式推送,今后本中心将不定期开展各项小活动,对积极参与的小伙伴们送上精美礼物~ 本期内容也请大家看到最后哦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4:~如果下雨的话,就在大厅…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https://www.jpfbj.cn/irodori/pdf/2021tongzhi.pdf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o^)/

随着初级2的正式推送,今后本中心将不定期开展各项小活动,对积极参与的小伙伴们送上精美礼物~ 本期内容也请大家看到最后哦。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节庆与神舆、町内会、地区的告示板与传阅板、地区的防灾无线广播、烟花大会、道之驿、盂兰盆舞、浴衣与二手市场。




◆祭りと神輿 / 节庆与神舆


日本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既有吸引无数游客的知名庆典,也有邻里间进行的小型庆典,花样繁多。


举行节庆时,很多人抬着神舆在街道上游走。神舆是供神明乘坐的。抬神舆的人身穿“法披”“袢缠”,头上缠着“一字巾”。大家一边齐声喊着“嗦呀、嗦呀”或“哇啸咿”等号子,一边摇摇晃晃地抬着神舆行走。


抬神舆的人,根据地区或节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只有从过去一直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才能抬,而有的则对外公开募集抬神舆的人,无论是谁都可以参加。如果想体验一下抬神舆的话,试着联系海报等节庆活动通知上的联系方式问问看吧。





◆町内会 / 町内会


町内会(在有些地区也叫“自治会”)是由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居民组成的自由团体,遍布日本全国的市区町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居民间的交流,帮助地区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清扫活动、犯罪预防活动、社区节庆、老年俱乐部或儿童俱乐部等等。加入町内会,需要交纳“町内会费”。


最近,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不加入町内会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平常与邻居保持交流,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加入了町内会,便能顺利得到避难所及供水等必要信息,并领取逃生物资。



◆地域の掲示板 / 回覧板 / 地区的告示板 / 传阅板


地区的告示板设置于街上各处,用于张贴市町村政府及町内会发布的通知以及地区活动的宣传信息。告示板上张贴的是与地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如道路施工、水管施工、垃圾回收日程表、犯罪预防信息、讣告等。同时,也会张贴地区的节庆活动、在附近举办的公共属性较高的活动信息以及音乐会、戏剧、社团活动的介绍等来自民间团体的信息。


除了地区的告示板之外,有时也会使用“传阅板”来传达来自市町村政府及町内会的通知。传阅板是一种在厚纸板中夹上通知,然后在各家之间按顺序传阅的通知系统。拿到传阅板之后,需要在上面盖章或签名表示已阅,然后交给下一家。传阅板需要按照什么顺序从哪家传到哪家,是否需要面对面交接等规则,各地区均有自己的规定。如果你住在需要使用传阅板的地区,请提前确认好规则吧。




◆地域の防災無線放送 / 地区的防灾无线广播


防灾无线广播在灾害发生时会面向当地居民发布注意信息、预警信息和逃生指导等,通过安装在街道上的扩音器或放置在各家的接收器进行播放。但在无灾害发生时,也会播放呼吁采取犯罪预防措施、拜托居民寻找失踪者等来自警方的信息,或如课文所示,播放来自市町村政府及町内会的通知、活动信息介绍等。播放的频率及内容因自治体和地区而异。有的地区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播放2-3次广播。不仅如此,防灾无线广播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每天下午5点左右(因季节而异),会和童谣等一起播放“孩子们快回家”的提醒信息。这也是为了保证在灾害发生时防灾无线广播能够正常使用而进行的日常测试。




◆花火大会 / 烟花大会


日本各地都会在夏季举办烟花大会。会场一般设在公园、海边或河岸等地,只要去到会场,就能近距离欣赏在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会场还设有路边摊,可以在这里感受节庆氛围。


烟花大会的规模和拥挤程度各有不同,历史悠久、名声在外的烟花大会常会聚集非常多的人。比如,东京的“隅田川烟花大会”、新澙县长冈市的“长冈祭烟花大会”等,仅活动当天就能聚集大约100万的观众。如果卡着时间去的话,现场可能会拥挤到寸步难行,因此尽可能提前到达会场占位十分重要。有的烟花大会还会销售能够清楚看到烟花的收费指定坐席。




◆道の駅 / 道之驿


“道之驿”是一种位于国道等一般道路沿线的商业休闲设施,其作用与高速公路旁的服务区类似。设有停车场、洗手间、餐厅、小卖部等。道之驿的特点是销售该地区的农产品、特色菜等当地产品,通过设置当地农产品的直销点、能吃到当地特色菜肴的餐厅、销售当地特产的商店等大力开展经营,发挥其作为地区旅游基地的作用。其中,有的道之驿还有景色不错的公园、资料馆、博物馆或温泉设施等,很受游客们的欢迎。




◆盆踊り / 盂兰盆舞


盂兰盆舞是在每年夏天“盂兰盆节”(8月)时举行的活动。在高台周围围成一圈,合着音乐和太鼓的节奏一边跳舞,一边向着一定的方向缓缓前进。


盂兰盆舞由短小的片段组成,只要不断重复这一片段即可。所以只要稍微看一下,便可以跟着一起跳。盂兰盆舞的活动谁都可以参加,请务必走进人群试试看。


在举办盂兰盆舞活动的广场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路边摊,能够在这里感受到节庆的氛围。即便自己不跳舞,在一边围观其他人跳舞,或者在路边摊上买些小吃,享受一下节庆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浴衣 / 浴衣


浴衣是一种棉质的薄款和服,可以直接穿在身上,然后用一条宽腰带固定,穿着方便。适合夏季穿着,住旅馆时浴衣也会作为睡衣提供。最近,身穿浴衣参加夏日节庆或烟花大会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浴衣的价格有高有低,但在最近,无论是古典花纹还是现代的日西结合花纹,各式各样的浴衣连同腰带、木屐等的套装均以很便宜的价格销售。网上有很多介绍浴衣穿法的免费视频,如果有机会请穿穿看。




◆フリーマーケット / 二手市场


在公园或广场等地销售二手商品的二手市场在日本十分盛行。日语中,会将其简称为“フリマ”。有时也会使用“蚤の市”这一日文翻译。海外的二手市场,给人的印象是有中间商贩卖旧古董或古老的艺术品等,而想要购买此类商品的人则会聚集起来。但日本的二手市场,则一般是普通人便宜销售不需要的物品的地方。日本的二手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 定期在公园或大型停车场等举办。

◆ 基本没有中间商出摊。出摊的都是提出了申请的普通人。

◆ 商品以衣服、玩具等二手日常用品为主。几乎没有昂贵的艺术品或古董。

◆ 二手市场可以免费进入。

◆ 购买时,也常会与卖家砍价。



Ⓒthe Japan Foundation




(^o^)/

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啦,为推出更多的活动,我们正在给大家准备更为精美和丰富的礼品!敬请期待~



『いろどり』初級2の該当課

第七課

雨が降ったら、ホールでやります

1.掲示板のお知らせ

2.ガス点検のお知らせですね

3.さくら市民センターからお知らせします

4.盆踊り?何ですか?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刘)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初级1合集版

https://www.jpfbj.cn/irodori/resources/pdf/Y_Tips_All.pdf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合集版

https://www.jpfbj.cn/irodori/resources/pdf/X_Tips_All.pdf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主讲人介绍:

郑青,获武汉大学日语系日本语言与文学学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插花艺术研究方向硕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项目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弟子。早期从事日本语言与文学翻译工作,发表过多篇译作。曾受国家教育部派遣赴日本静冈大学研学,其后至今从事中日插花艺术比较研究、研习、教学与创作实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传习与推广、传承与创新探索,国家多项重大国事活动与花事活动中插花艺术展演赛与论坛策划、设计与作品创作、评审。主持编写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花之道》,参编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导手册》、国家林业草原局《插花员职业资格培训初、中、高级、技师》教材、高等学校教材《插花花艺学 日本插花艺术发展史》、《传统插花研习系列教材》等多部。撰写《中日插花艺术比较》、《日本插花艺术源流探析》、《日本插花艺术史上的中国因素》、《<瓶史>对日本插花的影响》、《中日插花之异同》、《日本传统插花传承与发展经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保护的实践与探索》等论文十余篇。


作品



  中国的端午节令习俗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历经模仿、吸收与融合之后根植于日本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日本重要的民俗节令之一,承载着一代代日本人浓浓的乡愁,寄托着其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

图一 日本五月五日节庆装饰(郑青拍摄)


1、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的流变

  “端午”为中国重大传统节令之一,“端”即发端起始,“午”则与“五”谐音,因此端午又称“重五”,其源起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演化出诸多传统习俗沿袭至今。其中,菖蒲作为端午民俗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意象。由于中国古人认为菖蒲的生长集中体现了一年中由阴蔽到阳发的起承转合,同时,菖蒲叶片形态有脊似剑,被视为斩旧迎新、祛邪辟晦的象征,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毒月、毒日)这一天,人们会将菖蒲叶和艾草悬于门户,或用其煮水洗浴以达到祛晦辟邪的功效。

  隋唐时期,中国的端午习俗与菖蒲文化东传日本,在传入初期,首先被宫廷与贵族全盘接受和极力仿效,随后下沉至民间,逐渐演变为“端午节句”或“菖蒲节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庆典与民俗活动,直至明治维新(1868年)时期,明治政府下令将一年中的节令庆典由农历日改为公历日,“端午节”便被改定为每年公历五月五日并延传至今。

  日本古时,樱花的飘落标志着京城将迎来梅雨季节,此时阴晦的天气很容易招致疫病,因此随中国端午习俗传入的菖蒲,在京都五月的梅雨季节里便发挥着驱邪安神的重要作用。不过,菖蒲在古代日本的功用远远不止于此,在《续日本纪》(797年,日本现存最为古老的和歌集)中就记载了五月端午节供之时佩戴菖蒲缦的情景。据圣武天皇天平十九年(747年)“五月五日”条目所载:“天皇驾临南苑,观看骑射走马。是日,太上天皇(元正)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以菖蒲为缦,近年此事已停’”[1] 而日本民俗学研究者樱井满却认为,虽然皇家有中断佩戴菖蒲头饰的时期,但在民间,这一传统却是持续如一。

  这些与菖蒲相关的习俗,从日本平安王朝的古典文学中亦可略见一斑。如《万叶集》(710年-794年)和歌《同石田王卒时,山前王哀伤作歌》所道:“时届五月。菖蒲花橘,珠串交结。环成头饰,增彩额角。”[2] 另有《反歌》颂曰:“厌恶杜鹃时无,菖蒲编作发饰日,愿从此,鸣飞去。”[3] 在《大伴家持杜鹃歌》中亦有如下咏颂:“等得杜鹃,来却不啼;莫非菖蒲缝药袋,尚远,无时日。”[4] 由此可见,“菖蒲”当时不仅已作为五月的季语,融入了和歌的文学传统,还被人们缝制成香袋相互赠送,用以辟瘟和表达心意。

  与《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并称为平安王朝双玉璧的清少纳言,在其随笔集《枕草子·节日》中的那句“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算是对五月端午节最精辟的概括。清少纳言不仅描述了五月宫中与民家皆在屋檐插菖蒲的习俗,还提到了王公贵族在这一天的书信往来中要夹入菖蒲,用与菖蒲花同色的封纸包扎,着实尽显风雅:

  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这一天里,菖蒲和艾的香气,和在一块儿,是很有意思的。自宫禁里边,下至微末不足道的民家,都有竞争着把自己的地方插得最多,便到处都葺着,真是很少有的,自别的节日里所没有的。……节日的供膳进上之后,年轻的女官们都插了菖蒲的梳子,竖着“避忌”的牌子,种种的装饰,穿了唐衣和罩衣,将菖蒲的很长的根,和好玩的别的花枝,用浓色的丝线编成的辫束在一起……用紫色纸包了楝花,青色纸包了菖蒲的叶子,卷得很细的捆了,再用白纸当作菖蒲的白根似的,一同捆好了,是很有意思的。将非常长的菖蒲根,卷在书信里的人们,是很优雅的。[5]

  此刻,清少纳言笔下的菖蒲不见了《万叶集》里的伤春色彩,而是描述了菖蒲作为时花,给当时的人际交往增添了雅趣与情致。

  除了佩戴菖蒲、缝制香囊、以蒲夹信外,日本民间在原有农耕、采药、猎鹿等五月五习俗的基础上,还吸收了用菖蒲煮水的华夏习俗,称为“湯菖蒲”。此外,人们还发明了用菖蒲编成绳子相互击打的游戏,绳子断裂的一方输掉比赛。在平安时代末皇家记录节气风俗的《年中行事绘卷》表现五月节供的插图中,孩子们和成年人腰悬菖蒲编成的“菖蒲刀”相互击打,也有人俯身抽打地面,既符合五月五去晦除邪的主题,又具有娱乐性,这是古代日本很受欢迎的端午活动。另外,不论皇家还是民家,都有将菖蒲插在屋檐上的习俗,在江户时期展现平安时代生活画卷的《日本风俗图绘》中,可看到花菖蒲被插在侧垂屋檐的景象。从檐下仰望,花菖蒲的蓝紫色及其初夏清绿的叶脉与晴空相得益彰,如果赶上雨天,淅淅沥沥的梅雨顺着翠绿的蒲叶滴落,想必又是一番景象。


图二 日本民居中的武士人偶装饰(郑青拍摄)


  在五月五簪菖蒲、插菖蒲、戴菖蒲、煎菖蒲、赛菖蒲、挂菖蒲等习俗之外,民间还有掷石子比赛、赛马和竞舟等男性化活动,故而在江户时期,因“菖蒲”的读音“syoubu”与“尚武”和“胜负”谐音,从而成为男孩子的节日,其后从明治6年(1873年)开始,每年阳历五月五日,家家户户升起五彩鲤鱼旗,一是承中国“鲤鱼跃龙门”之说,表达望子成龙的愿景,另外鲤鱼象征武士,是忠贞、 坚定的男子汉气度的表征,这与幕府时代兴起的武士刀文化密不可分。人们还会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在厅堂摆放“五月人偶”,即披甲执刀的武士装束人偶(图二),以祈家中男孩能够健康成长,早日担当家庭与社会责任。


2、端午时花菖蒲意象与插花

  菖蒲文化随中国端午习俗传入日本之后,催生了日本独特的五月五花供体系与花材文化,日本插花初创期的传书《仙传抄》中,就将菖蒲定为“端午节句”之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菖蒲文化输入与接受过程中,曾出现过将与天南星科的菖蒲同样叶形挺拔似剑的鸢尾科的玉蝉花、燕子花统称为“菖蒲(syoubu)”并混用的时期。后人逐渐开始发觉其在植物类别间的差异,从而对它们加以区分,这在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诗意随笔《四季的心》中得以印证:

  菖蒲(syoubu)因尚武(syoubu)而具有男性的阳刚之气,菖蒲花之紫色,虽如兰花花瓣般迷乱、花容般凌散与纤弱,然则妩媚而艳丽,兼秉女性的阴柔之美。剑叶以其浓郁的绿色,仿佛设法与五月的青空凛凛抗衡,而花苞虽悄然无声却仍然娇艳无比。遵古之俗,我特意将彼菖蒲(ayame)和此菖蒲(syoubu)混而言之。[6]

  同样,在日本插花鼻祖“池坊”的传统中,这一古来之俗依然在今天的插花创作中得以沿袭(图三),如《池坊插花基本讲义》中的“生花正风体”作品,其花材就被称为“菖蒲(syoubu)”,实为花菖蒲。作品中柔婉妩媚的紫色花瓣,与刚直挺拔的绿色叶脉,兼具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想必这正是日本人钟爱此类植物的真正缘由。其如菊与刀的二面一体,交织成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审美的核心指向。


图三 池坊,生花正风体


  说到菖蒲在古典文化语境中的诗情花意,当属《伊势物语》第九段《八桥》中的经典段落:自认为一事无成的年轻人离开京城,在向东行旅的过程中,经过一个叫三河的地方,当夜幕降临时,他看到如蜘蛛触手般八面流动的河水之上,断断续续的八段木桥架接在燕子花丛之间。江户时期的古典画师、日本琳派绘画集大成者尾形光琳根据《伊势物语》中的这段描述,绘制了《八桥图屏风》(图四),描绘了迷宫般的水网中静谧盛开的燕子花,看到这番奇景的观者仿佛踏入梦境。


图四  尾形光琳《八桥图屏风》


  日本传统插花流派之一的“古流”曾以此画境为蓝本,创作了“八桥之花”样式(图五),以独特的形式再现了画中的情景,作品以水盘为衬,以花为笔,寥寥几枝便勾绘出错落有致、似隐似现的燕子花花田和如梦如幻的诗意花境。


图五 古流“八桥”之花


  与平安时代古雅的贵族文化相比,江户时代的民风更加活跃,由于商人阶层的兴起,人们崇尚鲜艳繁华的艺术和工艺,市民生活也大为丰富,加之园艺和插花的发展与花卉新品种的繁育,使端午时节的花供样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特征也在立花屏风上得到彰显。在江户时期的这幅《花车图屏风》(图六)中可见,左边竹笼里以自由抛入花的形式插入了牡丹和紫藤花,极尽富丽与风雅,竹制花篮尽显自然闲情,绚丽之色铺满车中。右边的小车则精巧可爱,衬托出燕子花恣意绽放的野趣,与主车两相呼应,牡丹的繁茂春色与燕子花盛开于山野水畔的俏丽姿态相映成趣。相传日本的花车风俗源于中国唐代杨国忠始制的“移春槛”,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移春槛》所载:“杨国忠子弟每春至之时,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欢赏,目之为移春槛。”花车所经之处,满眼春意盎然。江户时代的花车图屏风也表现了对唐代风俗的日本化想象,呈现出江户时期崇尚浓丽奢华与自然野趣兼具的时代特质。


图六 十七世纪《花车图屏风》京都真正极乐寺藏


  至明治时代,插花似乎更趋于追求清朗悠远的意蕴,如在尾形月耕表现明治时期女性风俗的绘画中(图七),门柱上悬挂的花球上垂下一缕缕菖蒲细叶,可以看出正值端午时节,一位女子跪坐于榻榻米上,专注地插制着“五月五节句”之花,画面呈现出清丽多姿的仲春意境。


图七 尾形月耕(1891)《婦人風俗尽》江户东京博物馆藏


  此外,从旅居日本的美国考古学家E. S. Morse拍摄的珍贵照片(图八)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插花风气之盛,图中的女子一边观赏写意水墨,一边将花菖蒲插入盘中,完成后的作品与屏风、水墨相互映衬,雅趣横生,而如禅定般静坐观赏的女子,亦在静默中散发着悠远的诗意。


图八 美国学者E. S. Morse(1838-1925)拍摄


  日本古典插花文化历经了平安时代的佛教庄严、室町时代的优雅沉静、江户时代的奢华绚丽,在明治时代全盘西化的的大背景下,对返璞归真之意趣的追求实属难能可贵。此后的日本插花走过了大正、昭和时代的传统回归与复兴弘盛之路,至平成时代已是繁花似锦、芳香四溢……


注释
[1] 樱井满著『花の民俗学』,雄山閣平成6年版,第88页,笔者试译。
[2] 《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15页。
[3] 《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8页。
[4] 《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5] 清少纳言著《枕草子》,周作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0-71页。
[6]三岛由纪夫著《阿波罗之杯》所收“四季的心”,许金龙译,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341页。

图片来源
图一 东京都芝豆腐餐厅五月五日节庆装饰,郑青拍摄。
图二 日本民居中的武士人偶装饰,郑青拍摄。
图三 《池坊插花基本讲义》,日本华道社2019年版,第42页。
图四 《八桥图屏风》,尾形光琳(1657-1716)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五 《古流传花》,千羽理芳,妇人画报社,1998年版,第20页。
图六 《花车图屏风》,十七世纪,京都真正极乐寺藏。
图七 《婦人風俗尽》,尾形月耕(1891)绘,江户东京博物馆藏。
图八 《日本女性插花》,美国学者E.S.Morse(1838-1925)拍摄。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走近日本香道艺术”,由北京大学滕军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日本文化的历史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


第二讲 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


第三讲 日本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第四讲 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第五讲 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徐静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09/wenhua_episode3.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