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线上留学说明会

虽然目前国际间的人员往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是为了跨境往来恢复常态的将来,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将于9月份面向全球志愿赴日留学的朋友举办线上日本留学说明会。参加此说明会的大学、专门学校和日语学校多达100多所。欢迎大家关注!
<线上留学说明会日期及网址>
日语:9月12日(周日)、18日(周六)、26日(周日)
网址:
https://jassofair.studyinjapan.go.jp/ja(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虽然目前国际间的人员往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是为了跨境往来恢复常态的将来,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将于9月份面向全球志愿赴日留学的朋友举办线上日本留学说明会。参加此说明会的大学、专门学校和日语学校多达100多所。欢迎大家关注!
<线上留学说明会日期及网址>
日语:9月12日(周日)、18日(周六)、26日(周日)
网址:
https://jassofair.studyinjapan.go.jp/ja(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一讲:日本文化的历史特性#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一讲:日本文化的历史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一讲:日本文化的历史特性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一讲:日本文化的历史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
主讲人介绍:
崔世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庆应大学、上智大学、皇学馆大学、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独协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外交学院兼职教授、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厦门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日本思想史、中日文化比较。出版主要学术成果有《近代启蒙思想与近代化》、《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建设研究》、《神道与日本文化》、《文化、文学与中日关系》、《日本的自画像与他画像》、《21世纪初期日本的文化战略》等,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日本文化的历史阶段性
我们在梳理日本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时,需要留意和综合考量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在东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日本持续受到先进文化的强势辐射和影响,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存在某种同步现象;第二,伴随日本国内统治阶级以及文化承担者的更替,时代精神、社会趣向和文化嗜好发生改变,这又会影响到对外部文化的移植与改造;第三,由于日本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文化革命,古老的文化层与新的文化层往往并存于同一时代;第四,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社会下层不断抬头和成长,这些新成长起来的社会阶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样,日本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便同时也是文化层不断拓宽加厚的历史。
日本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日本早期吸收大陆文化,形成农耕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时期,可以将其称为氏族时代的文化。公元前3世纪前后,伴随着新的种族和文化主体的渡来,水稻种植技术和铁器也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稻作农耕的采用,促进了生活的定居化和农耕共同体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村落共同体的联合体——部落共同体,这些部落的联合与兼并,又形成了许多部落小国以及部落联盟国家。4世纪前半期,大和国统一了西起九州北部东至中部地区的广大区域,从而基本结束了地域国家分立的状态,开始进入了大和时代。到5世纪,大和朝廷的势力达到了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大部分地区,并于5世纪末建立了被称作氏姓制度的政治制度。
随着农耕社会的确立、国土的统一以及统一国家政权的建立,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社会结构、宗教习俗等方面。首先,日本语的形成。日本语言学界大都认为,在这一时期,作为联结民族之纽带、形成民族共同生活方式与心理之必要前提的日本语,已随着农耕社会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而确立了。其次,日本式共同体主义人际关系模式的形成。这一时期,全国大大小小的氏族共同体,形成了以天皇氏族为顶点的纵向阶梯式主从关系结构。这一结构,不仅是氏姓制度下皇室与豪族以及豪族之间关系的模式,而且成为以后日本社会的基本结构,随着时代的进展不断在各种社会形态下得以展开和重建。再次,神道世界观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祭祀的固定化、经常化,各地出现了为祭祀自然神和氏族祖先神的神社。在大和朝廷统一整个日本和形成皇统谱的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共同体的氏神也形成了以天皇家族的祖先神——天照大神为主神的神统谱。这样,在大和朝廷建立统一国家的古坟时代,也形成了以农耕仪礼为主要内容,以神人一致、诸神之间有着等级序列关系为主要特色的系统化民族宗教——神道。
日本传统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经由大化革新移植唐文化,建立中央集权的律令体制,到平安时代日本文化国风化的时期,可以将其称为王朝贵族时代的文化。大化革新是在当时国际背景下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日本统治阶层移植先进的唐朝文物制度,加强中央朝廷的权力,强盛国家的重大历史性事业。正因为如此,这次对大陆文化的移植,不仅积极主动而且目的明确,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经过日本统治阶层的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律令国家制度,已俨然具有了“小唐朝”的外观。在意识形态方面,积极移植佛教和儒教,佛教被当作镇护国家的要法,用来护佑国土和五谷丰登,儒教也被用来加强天皇的权威,为中央集权的律令体制服务。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在文学、建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猛烈的“唐风化”风潮。
但是,到平安中期以后,律令体制渐趋崩坏。唐朝的衰退,使前期移植的唐文化失去了外在样板的力量,本来就缺乏深厚社会基础的律令制度走上被改造和否定的道路。这一时期,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出现了文化的“国风化”。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动,经过多年来对大陆文化的消化和吸收,在摄关政治时代形成了国风文化。最能表现文化国风化的是假名的创造,其结果使日本民族文学得到了极大繁荣。以《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为代表的日本民族文学作品,具有华丽、优美、纤细、柔弱、物哀等风格,突出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审美特点。在美术方面,也创造出了以追求流畅、优美、美丽等为特点的国风化作品,如大和绘等。
日本传统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从公家文化向武家文化转变,兼有吸收融合大陆禅宗文化的时期,可以将其称为公武交替时代的文化。进入镰仓时代,与公武并立、武家渐渐取得对公家优势的时代潮流相适应,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也在保留贵族文化特点的同时,出现了雄健、豪放、写实等反映时代动向的特征。在文学方面,和歌作为表现贵族心理和情趣的文学形式,放出了最后的光芒。同时,也出现了敏感接受时代动向,表现时代思索深化的随笔和历史书籍,如《方丈记》、《愚管抄》、《徒然草》等。最能反映时代气息而富有特色的是军记物语,如《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等,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武士们的活动。在雕刻艺术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少富于写实和有人情味的作品。
镰仓文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镰仓新佛教的兴盛。这一时代创立的新佛教有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时宗等。另外,佛教中国化的结晶——禅宗也被移植进来,受到了武士阶级的欢迎。这些新佛教都以选择一个拯救之道(如念佛、禅、题目等),从一而修为特色,而排斥其他所有教义。另外,不同于以往的重视学问和长期修行的贵族佛教,新佛教反映了武士和庶民的要求,符合日本人喜好简易、现实和重实行的特点,使佛教向所有阶层、所有人开放。而且,新佛教将日本天台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成佛可能性发展为现实性(现世或死后均能成佛),从而将佛教变成了肯定现世的宗教,实现了改造佛教——佛教日本化的道路。
室町时代虽然充满动乱,却是产业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以及城市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名们连年征战,对底层的统制力减弱。与此相应,地方和下层的独立意识却大大增强。于是,室町时代产生了以武士为首,町众和农民亦能享受的具有广泛庶民性的文化。最能反映室町文化庶民性的是连歌,此外还有御伽草子、能和狂言等。室町时代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对禅宗文化的吸收。这一时代的美术,在古来的优雅精神之上加之于禅的精神,形成了重简素和重幽玄的特色,在建筑、绘画、雕刻、庭园中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创造出了将美学观念、人际关系、宗教原理等纳入具体艺术形式的生活艺术,如花道、茶道、香道等。室町时代的文化,对日本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日本传统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武士阶级重建政治社会秩序和文化,同时着力吸收宋明理学的时期,可以将其称为武家时代的文化。在德川时代的锁国体制下,随着幕藩体制的确立、安定和产业的发达,创造出了以武士阶级为中心,又明显带有“士农工商”阶层色彩的文化。这一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其不仅表现在以合理主义精神研究自然科学以及古典文献方面,还表现在儒学家等对现实和人欲的肯定方面。另外,文学巨匠松尾芭蕉、井原西鹤、近松门左卫门等对现实生活、人的本能欲望、情爱与社会矛盾的描写,以及描绘市井生活的浮世绘的流行等,也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江户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对宋学为代表的儒学的吸收和改造。随着等级身份制社会的建立,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被驱逐出了政治和“公”的领域,而强调上下支配服从关系的朱子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可以说,江户时代的思想基本是围绕着朱子学而展开的。由于产生于中国大陆的儒学,与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现实并不完全相符,到德川中后期,经过日本人的改造,终于形成了强调对自己主君的忠、对情欲相对宽容和以诚为中心的儒学,完成了儒学的日本化。江户时代的文化发展,还表现在复古国学的成立上。复古国学家们强调日本是神国,极力排斥儒教和佛教,认为儒佛使日本人丧失了符合天地自然精神的生活,他们依据神道思想一方面反对严格等级身份制下的强制性支配,一方面对幕府政治歌功颂德肯定现实秩序。复古国学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日本长期学习大陆文化历史的终结。
二、日本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那么,呈现出历史阶段性的日本文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统一性?换句话说,日本文化中是否存在着规定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核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里,我想将其称作广义上的神道世界观。
丸山真男在上世纪60年代曾以《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万叶集》等为基本素材,析出了日本思想文化的“原型”或“古层”,认为这是日本在历史长河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原动力。无独有偶,加藤周一也同样依据这些文献的研究,指出日本在《万叶集》时代形成了“土著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将会促使外来文化的日本化。另外,源了圆也认为,神道存在着令人惊叹的连续性,“当我们考察日本对佛教、儒教的接受方式和儒、佛在日本的变貌时,就会知道,也许是‘神道式的’东西作为无意识的民族心理在其中发挥了某种作用。”
以上大家的研究表明,广义的神道世界观,可以视为日本文化中发挥内在统一性作用的核心要素。神道是日本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日本文化的形成期,神道的基本性格应该已经形成了。神道这种固有民族宗教,反映着日本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形成了日本社会的基础文化,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起着规定、统合民族文化性格的作用。
神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原因之一在于神道乃扎根于日本风土的宗教。日本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周围有寒流与暖流经过;但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这样的风土环境,是古代日本人产生神道信仰的基础。郁郁葱葱的森林,湍急的河流,突发的火山爆发,突如其来的台风等,对日本人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使日本人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可以说,神道的产生是扎根于日本人的这种神灵观念的。
另外,神道的产生与农耕生活也息息相关。日本在水稻农耕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活共同体,在祈求神灵保护农业丰收以及收获后答谢神灵的祭祀场上,逐渐形成了神道。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神道也与农耕生活相结合,具有了祖先崇拜和农耕仪礼的内容。日本神道中保留的许多农耕仪式,都是水稻农耕传入日本后才形成的。而且,随着地域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形成,神道也拥有了强烈的共同体主义性质。正因为神道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也才能一边吸收外来文化而发展壮大,一边承担起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并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的任务。
也就是说,神道既是自然发生的宗教,也是“农耕共同体的宗教”。这种共同体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体、人与社会的共同体,还是人与神灵的共同体。即神道是将自然、社会、神灵融为一体的宗教。这种与日本的风土、历史、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神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成为了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日本文化的潜在意志,规定着日本文化的特性。
神道的特性规定着日本移植、改造外来文化的基调。日本人在将大陆的佛教移植过来后,按照自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原理加以改造,到镰仓时代后佛教完全世俗化,来世主义的佛教被改造成了现世主义的佛教。另外,经过改造后的儒教,也抛弃或不再追求抽象性、思辨性的世界观,而将其伦理道德规范变为了适应等级制度的东西,对人的情欲也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儒教成了与日本人共同体主义生活原理相一致的东西了。
当然,由于神道不像佛教、儒教和基督教那样拥有完备的世界观体系,所以其在面对外来强势文化时,往往会像石田一良所说的那样,就像“换穿衣裳的偶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装扮,但其基本原理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在外来文化势力强大时,就改变自己的打扮,披上新的外衣,但一旦风头过后,又会以新的形式恢复自己的势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神道大体经过早期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独立神社并存等几个发展阶段,也出现过广为人知的神佛融合、神儒融合的历史现象,这体现了神道的灵活性和强韧性。
但是,在长期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神道也会发生某种分化和变形,并与日本化了的外来文化重新整合,按照日本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实行功能分担,从而形成新的文化秩序。
例如,佛教最初是镇护国家的意识形态,但随时代的变化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不断变小,特别是到江户时代完全被排除出了公的领域。但是与此同时,神道与佛教两者却形成了新的分工,共同构成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世界。神道主要与人生及生活的仪礼有关,如出生、七五三节、成人仪式、结婚仪式,以及祈年祭、秋祭等。而佛教主要与往生仪礼有关,如丧葬仪式、盂兰盆节等。许多家庭既有神龛,又设佛坛;既参加神道祭祀活动,也参加佛教祭奠仪式。但是,无论神道还是佛教都是现世主义的,都是关注现实的宗教信仰,这一点根源于神道的现实主义。
另外,儒教也是如此。在江户时代,日本虽然移植了具有很强思辨性的朱子学,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加以改变。经过日本人的改造,抛弃了朱子学的形而上学内容,儒家道德也与日本的社会结构及日本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了日本的独自道德体系。即这种来自儒家的道德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相结合,形成了武士道、町人道、农民道等阶级道德,由此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承担起了阶级道德教化的作用。
还有,与缺乏严密的世界观体系的事实相对应,日本文化中虽然没有类似于中国思想中超越性存在的“道”,却形成了与现实生活需要相结合的、特殊主义的“道”,由之构成了日本的“道文化”。如所周知,在日本传统社会,拥有将某种思想观念与具体技艺相结合的各种各样的“道”,如茶道、花道、书道、画道、香道,以及剑道、弓道、空手道、相扑道等。这便是所谓的“文武两道”,对日本人的成长和人生修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道”在基本精神方面与神道是相通的,如其具体性、封闭性,寓复杂于简单之中,既现实又超现实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某种活动、行为达到了一定高度,具有了某种内容、仪式和精神内涵,都可以上升为“道”。实际上,每个领域都可以有自己的“道”,但这些“道”都是特殊主义的,并不志向于一般性和超越性,不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这种将精神性、规范性融于具体事物之中,重视仪式性和感受性的“道文化”,在根底上与神道有着相通之处,正是神道为日本的“道文化”准备了一般性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历史的阶段性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时代性,内在的统一性则保证了日本文化的体系性。两者的辩证统一使日本文化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一贯性,而这便是日本文化的独自特色。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日本文化的历史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
第二讲 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
第三讲 日本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第四讲 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第五讲 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徐静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o^)/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拉面、乡土菜肴、各类调味料、手卷寿司、烤红薯与涮锅。
◆ラーメン / 拉面
拉面是一种以中国的面类为基础,由日本独自开发的食品。目前,日本拉面已经遍布全世界。拉面根据汤头的调味,分为“しょうゆラーメン(酱油拉面)”“塩ラーメン(盐味拉面)”“味噌ラーメン(味噌拉面)”等。此外,还有用猪骨熬制的乳白高汤做底的“豚骨ラーメン(猪骨拉面)”。
在日本各地,都有具有当地特色的“ご当地ラーメン(当地拉面)”。例如,福冈的“博多拉面”的特色是猪骨汤底搭配细面。北海道札幌的“札幌拉面”则是在味噌汤底中加入大量的黄油和玉米。福岛县的“喜多方拉面”的特色则是清淡的酱油汤底搭配较粗的曲面。
◆郷土料理 / 乡土菜肴
在日本各地,都有当地有名的菜肴,这也是很多人的旅行乐趣之一。在课文中出现的“とり天(鸡肉天妇罗)”是大分县的一道名菜,是用鸡肉做成的天妇罗。除此之外,日本还有各种各样有名的乡土菜肴,例如,秋田的“きりたんぽ鍋(米棒火锅)”、名古屋的“ひつまぶし(鳗鱼饭)”、香川的“讃岐うどん(赞岐乌冬)”、长崎的“ちゃんぽん(什锦海鲜面)”、冲绳的“ゴーヤチャンプルー(什锦炒苦瓜)”等。每一道菜肴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食材,在该地区代代相传。
◆しょうゆ/ソース/つゆ/たれ / 酱油/酱汁/调味汁/蘸料
用于给菜肴调味的调味料有很多种。
“酱油”是在日本菜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调味料,由大豆制成。不仅可以在吃生鱼片或寿司时沾着吃,还可以给日本菜调味。
“酱汁”来源于英语“sauce”。在日语中单独使用“ソース”一词时,指的是在吃炸物或炸肉排时浇在表面的黑色伍士达酱或同一类型的酱汁中调整过浓度的中等浓度酱汁或炸猪排酱汁。而在说除此以外的酱汁时,则会在“~ソース”前面加入其他词汇进行指定,比如“タルタルソース(塔塔酱)”“ピーナッツソース(花生酱)”“デミグラスソース(多明戈拉斯酱)”等。“调味汁”混合了酱油和高汤,然后加入酒或甜料酒调味。一般会放在较深的容器里,在用餐的时候沾着吃,比如在吃天妇罗或荞麦面时,便会沾着调味汁吃。调味汁不仅可以直接沾着吃,还可以给日本菜调味。
“蘸料”是指倒在小碟中、味道较重的液体,供客人蘸着吃的调味料。除了烤肉时蘸的“烤肉蘸料”、涮锅时蘸的“芝麻蘸料”等之外,在各国菜肴中,蘸着吃的调味料在日语中都统称为“たれ(蘸料)”。
◆手巻き寿司 / 手卷寿司
在寿司中,将米饭铺在海苔上,然后放上其他食材后卷起来吃的叫做“巻きずし(寿司卷)”。在寿司卷中,吃的人自己在手上卷起来吃的寿司,叫做“手巻きずし(手卷寿司)”。
手卷寿司制作简单,省时省力,在举办家庭聚会时很受欢迎。手卷寿司的材料除了金枪鱼、三文鱼、虾等海鲜之外,还常用到黄瓜、牛油果、厚蛋烧、腌葫芦干、纳豆等。
◆焼きいも / 烤红薯
“烤红薯”是将整个红薯用文火慢烤而成。使用将红薯放入热的石头中进行加热的方法制成的红薯,叫做“石烤红薯”,据说与普通烤制而成的红薯相比,味道更甜。在日本,到了冬天,路上能够看到开着卡车、拉着石烤红薯设备的人,在卖烤红薯。他们一边用扩音器放着“やきいも~いしや~きいも~焼きたて~(烤红薯~石烤~红薯~现烤现卖~)”的吆喝声,一边推着小车慢悠悠地走街串巷,成为了日本冬季的一道风景线。不过,在有的地方最近这种开着卡车卖石烤红薯的摊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食品卖场里使用电热烤红薯机烤出的红薯,很受客人们的欢迎。烤红薯的价格根据大小有所不同,每个大约500日元到700日元左右(如果担心价格的话,可以跟老板说“请给我500日元的”)。
◆しゃぶしゃぶ / 涮锅
“涮锅”是一种用筷子夹住薄肉片在沸腾的高汤中涮熟后食用的一种菜肴。涮锅中使用的肉一般为牛肉或猪肉,关西多用牛肉,关东则多用猪肉。在北陆地区,还有使用了青甘鱼切片的“青甘鱼涮锅”。涮锅给人一种高级的印象,但在最近,能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吃到涮锅自助的连锁店也越来越多。涮锅用的肉和高汤本身并没有什么味道,因此一般会蘸着芝麻蘸料或橙醋来吃。不过,最近,尤其是以连锁店为主,推出了寿喜烧风味、番茄风味、咖喱风味等各种调味高汤锅底的涮锅,食用方法越来越多。
涮锅的最后,会在剩余的锅底中加入乌冬面、中华面等,或者加入米饭和鸡蛋做成汤饭等,以碳水化合物收尾。这种在最后吃碳水化合物类主食的习惯叫做“シメ(收尾)”,不仅是在涮锅时,在吃其他日本的火锅类菜肴时,也是值得享受的乐趣之一。
Ⓒthe Japan Foundation
上周获奖结果
Congratulations!
感谢上周大家评论的热情参与!
恭喜以下朋友中奖~请获奖的朋友注意查收我们工作人员的信息哦。
Ywnd
Yen
刘脑脑爱喝牛莲柳奶
(^o^)/
本期又为大家介绍了有关日本料理的一些小知识。说起乡土菜肴,大家家乡的特产又是啥呢?
首先请让小编来简单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
武漢出身の私は、地元の名物と聞いて真っ先に思い付くのは殆どの武漢人が愛している「熱乾麺」です。北京で時々「朝から熱乾麵のような油が多いものを食べるなんて不思議だな」と友達に言われ、初めて「熱乾麵」はまだ全国で馴染みのある料理ではないと気づきました。「熱乾麵」のおいしさの決め手はゴマだれの濃さと香りにあります。「蔡林記」は評判の良い店で、よく長蛇の列ができます。皆さんも武漢に来るときは、「熱乾麵」を召し上がってみて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_^
接下来就到大家啦!欢迎大家在评论栏里使用日语(尤其欢迎初学者)和我们分享你家乡的美食~ 我们将基于内容,抽选三位朋友送上『いろどり』的相关礼品!
(例)
内モンゴル自治区赤峰市に住んでいた私にとって地元の名物は「对夹」です。ハンバーガーのような食べ物です。大きい物もありますが、私が好きな对夹は小さくて安いものです。赤峰市に来たら、ぜひ食べてください。
9月15日开奖
★『いろどり』初級2の該当課
第四課
しょうゆをつけないで食べてください
1.どこかいい店、ありませんか?
2.よく混ぜて食べてください
3.どうやって食べるんですか?
4.餃子に似ています
5.飲食店の口コミ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刘)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初级1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国際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
2021(令和3)年度 図書寄贈プログラム
募 集 要 項
国際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は、中国国内の公的高等教育機関及び中等教育機関に対し、日本語教育専門家が選定した日本語教育関連教材・図書セットの寄贈を行う予定です。以下の要領で募集します。
中国における公的な高等教育機関及び中等教育機関のみを対象とします。
なお、「JFにほんごネットワーク」対象機関(さくらネットワークメンバー)については、今回の対象外となりますので、ご注意ください。
別添の「申請書」に必要事項を記載し、以下担当部門にまずはメールでお送りください。追って原本の送付について、ご案内します。
担当部門:nihongo@jpfbj.cn
締 切:2021年9月17日
各機関からの申請書の提出(申請機関→JF)
↓
当センターによる査定
↓
寄贈決定通知の送付(JF→申請機関)
↓
受諾書の提出(申請機関→JF)
↓
事業の実施
↓
報告書の提出(申請機関→JF)
↓
報告書の評価(JF→申請機関)
↓
図書保存状況の確認(JF→申請機関)
※1:JF=国際交流基金(the Japan Foundation)
※2:提出いただいた報告書をもとに当センターが評価(確定)を行うことで、当該事業は完了となります。
※3:事業完了後、寄贈した図書の保存状況確認とフォローアップのため、国際交流基金職員が申請機関を訪問することがあります。
住 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 SK大厦3层301
郵便番号:100022
電 話:010-8567-9511
担当部門:日本語班
以上
为促进中国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将于2021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
派遣日语教育专家(以下简称为“专家”)前往各地区出讲。
请点击下载申請表(DOC)
希望举办地区性日语教师研修会的学校,请参考下列条件申请:
(その他、ご相談ください。基本的にJLPT等の試験対策は研修対象外です)
结果将在9月28日以后依次通知。
请点击下载申請表(DOC)
例:会议日程安排
时间 | 内容 | ||
○月○日
(周六) |
上午 | 9:00-11:30 | 「Can-do」を利用したコースデザイン |
午餐 | |||
下午 | 13:30-16:00 | 読むことを教える | |
散会 |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2021年9月
#对曾培养过赴日生活、工作人才院校的3项资助项目(2021年度下半年 )# 本项目旨在促进中国国内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国内团体机构购买教材、自由策划等相关活动提供部分经费支持。资助对象:本项目以曾培养过赴日生活、工作人才的院校(含大学、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为对象。申请方法等详情→网页链接
● 关于本资助项目
本项目旨在促进中国国内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国内团体机构购买教材、自由策划等相关活动提供部分经费支持。
● 资助对象
本项目以曾培养过赴日生活、工作人才的院校(含大学、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为对象。
● 资助项目
(1)自由活动策划
例:使用《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国际交流基金会编著)从事教学活动等有助于培育日语人才的各项活动策划。
(2)教材购买
例:购买有助于学习者提升日语水平、增强跨文化、思辨等能力的教材。
(3)优化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环境
例:为通过互联网举办或参与与日语有关的教育活动(含教师参加线上研修),购买所必需的通讯仪器及与之相关的服务、应用软件。
● 申请条件
(1)机构团体所属中国全体。
(2)申请资助项目不含任何政治和宗教目的。
(3)为曾培养过赴日工作人才的非盈利机构团体。
*原则上申请方需持中国大陆地区银行账户,特例情况请咨询本中心。
● 审核条件
(1)申请计划是否具备充分合理性。
(2)申请院校是否具备具体施行能力。
(3)申请项目是否有助于培养赴日生活、工作人才以及其影响力。
● 申请步骤
*申请要点、申请书、自由策划、教材购入、优化ICT环境等资料请通过本中心官网下载,网址如下:
● 注意事项
(1)本中心将在审查项目内容、规模、申请金额等要点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补助及补助金额。
(2)原则上本中心一年度仅会采纳一次同一申请项目,最长连续采纳三年。
(3)关于本中心资金补助的项目,可能会于本中心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刊登相关参与方名称与项目实施内容。
(4)申请方需在接受资助项目的相关资料中刊登本中心名称与标志。
(5)本项目仅受理有能力于2022年2月28日前实施完成的申请。
(6)与其他资助项目的区别可查看本附件(请通过本中心官网查看,网址请参照上方二维码处或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 截止日期:2021年10月1日。
若有不明事项,欢迎垂询。
联系方式如下: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SK大厦3层301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负责人:刘
电话:010-8657-9511
邮件地址:irodori@jpfbj.cn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哲学/思想) 第四讲:日本武士道的虚像与实像#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四讲:日本武士道的虚像与实像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唐利国】→(重播)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哲学/思想) 第四讲:日本武士道的虚像与实像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四讲:日本武士道的虚像与实像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唐利国
主讲人介绍:
唐利国,1974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日本新潟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史、日本政治思想史。专著两部:《武士道与日本的近代化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兵学与儒学之间——论日本近代化先驱吉田松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山鹿素行(1622-1685)吸收中国儒学而形成的武士道论实际上是其兵学即山鹿流兵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近世日本兵学的代表性流派,山鹿流兵学在儒学的强烈影响下形成了兼具政治学、伦理学的特征,而并非像人们所经常误解的那样仅仅局限于军事学。然而,本来作为山鹿流兵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武士道论,被井上刻意分离出来加以强调。
基于这一认识框架,战前日本学界一般认为松阴对素行的武士道论是一种单纯的继承关系。但是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山鹿素行的武士道论是服务于幕藩制度稳定化的学说,为什么其后学吉田松阴却成为促使幕藩制度解体的先驱?
考虑到在日本近世除了山鹿素行所代表的深受中国儒学影响的居于主流的武士道论之外,还存在一种以《叶隐》为代表的反映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作风的武士道论,于是不少日本学者又另外建立了一个从《叶隐》到松阴的武士道传承系谱。
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家丸山真男便认为,山鹿素行的武士道论适应了近世日本家产官僚制的进展,《叶隐》则是在幕藩体制的和平环境之下对战国时代武士作风的意识形态总结;幕末政治状况的变化,使得吉田松阴为代表的志士们复活了《叶隐》所代表的传统武士精神。丸山写道:“在吉田松阴那种典型的‘忘我’忠诚和主体性中,在他那绝对的皈依感情和强烈的实践性的对立统一中,明显地贯穿了《叶隐》里的传统意识。”
但不可忽视的是,松阴的武士道和《叶隐》的精神,在某些根本问题上其实存在着非常尖锐的对立。《叶隐》提倡一种死亡美学,其最著名的主张是:“所谓武士道,就是死。面临生死选择之际,唯速求死而已。”而松阴却主张:“私欲私心全无者,偷生不妨。有死而不朽之预见,可死;有生成大业之预见,可生。”两者的差异如此明显,以至于和辻哲郎、相良亨等均将其分别归入两种不同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叶隐》在明治以前基本上只限于在佐贺藩士这样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流传,并无史料显示出身于长州藩的吉田松阴曾经受到过《叶隐》的影响。
其实,吉田松阴武士道精神源流的问题看似复杂,却不过是近代以来从井上哲次郎到和辻哲郎等日本学者,削弱甚至否定中国儒学对日本的影响,从而制造出来的一个伪命题。
如果从历史事实出发,不难发现吉田松阴的武士道论,与《叶隐》所代表的那种关注以死亡问题核心的战斗者个人伦理的武士道论不同,是一种重视作为统治者的伦理修养和政治技术的武士道论,其本来便是作为山鹿流兵学的一部分,继承自山鹿素行,只是松阴适应幕末变局,在素行学说的延长线上,进行了一定的重新解释和积极的实践。
被井上哲次郎奉为日本武士道论经典的《武教小学》,本来便是山鹿流兵学的核心著作《武教全书》的一部分。被井上视为松阴武士道论代表作的《武教小学讲录》,本来便是其为亲戚子弟讲解素行的《武教全书》的笔记,原题为《武教全书讲录》。松阴讲解兵学而阐发武士道论,原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假如承认这一点,就隐然形成了“中国儒学——山鹿流兵学——吉田松阴武士道论”的思想系谱,这是热切希望挖掘日本独特传统的某些学者所不愿承认的。这一潜在的学术外动机与近代性学科分化观念的影响相互强化,使得井上哲次郎确立的认识框架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反省。
然而,割裂武士道与兵学之关系的分析视角,不但导致了对松阴武士道之日本特殊性的过度强调,也导致对日本近世兵学的观察失真,反而不利于全面认识日本传统学问在近代转型期的历史意义。
在此视角的影响之下,讨论武士道时不考虑兵学几乎成为惯例,而对兵学的讨论也往往忽视对武士道论的分析。近年在日本学界以对近世兵学的研究而知名的前田勉,便明确地将武士道论排除在自己对兵学的研究之外,直接以所谓儒学和兵学的对抗关系为前提,去考察“以兵学与朱子学为两极而展开的近世日本思想史”。由于没有认识到山鹿素行的武士道论本来便是山鹿流兵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前田缺乏对近世日本兵学积极接受儒学影响的理解,将山鹿素行的学说单纯地定性为德川时代“兵营国家”的支配思想,一味强调山鹿素行基于排除纪律违反者的军队统制论而形成了排除无用者的社会主张,认为其“批判朱子学的根源性理由是此排除无用者的逻辑”。
将近世兵学和武士道论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的结果便是,既无法认识到作为近世兵学之组成部分的武士道论的合理性侧面,也无法认识到近世日本兵学的道德性追求。
只有认识到,山鹿素行的武士道论是其兵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够真正理解作为近世兵学典型代表的山鹿流兵学乃是近世日本武士的综合学问。素行立足兵学吸收儒学而形成的武士道论,与以《叶隐》为代表的强调非理性的“死亡美学”的日本武士传统有着本质不同,旨在适应近世武士由战斗者向统治者转变的时代需要,为其提供颇具理性主义的伦理教诲和政治指导。
以这种新型的武士道论为其重要内容的山鹿流兵学,积极地接受儒学的影响而发展为涵盖伦理学、政治学等内容的综合学问,绝非像今人所经常误解的那样仅仅局限于军事学。山鹿素行批判日本固有的兵学道:“古今论兵之士,专为杀略战阵,故兵法陷于一技之中。……士之业曰兵法。若不以兵法尽修身正心治国平天下之道,兵法者不足用也。”这里的“士”即武士的责任已经不只是打胜仗,而是要通过个人修养和政治实践来实现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他声称孔子、孟子等“诸先圣先贤皆兵法之大家也”,面对孔孟等人并无兵书传世的质疑,素行声称:“当世之四书、六经者,皆此(即兵书)也。”
山鹿素行的武士道论其实包括了君道论、臣道论和士道论三个部分。他不是仅仅强调下位者的服从道德,也很重视作为统治者的武士所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统治技术。然而,井上哲次郎致力于构建以所谓武士道为核心的国民道德,只强调素行的“士道论”,因为其中要求效忠、服从等的内容比较多;而比较强调在政治思考与行动方面的主动性的“君道论”和“臣道论”,则被井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只有综合考虑山鹿素行关于君道、臣道和士道的议论,才能够完整地把握山鹿素行的武士道论兼容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性质。
素行强调,身为武士应该懂得“圣学之道理”,而且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其上于武门又多有大小之事。小事云者,至于衣类、食物、屋作、用具之用法,皆有武士之作法也。更有武艺之修习、武具马具之制法用法。大者有天下之治平礼乐、国郡之制,山林、河海、田畠、寺社、四民、公事诉讼之处置,以及政道、兵法、军法、阵法、营法、筑城、战法,此皆武将武士日用之业也。”与此同时,素行又强调:“然虽自己一身修得武门之学问,验之实事而无功者,无圣学之理也……能知圣学之定规铸型、入规矩准绳时,见事能通,闻事则明,则无论何事来时,既已明白思虑其种种,故逢事无屈。此为大丈夫之意气。”素行所确立的山鹿流兵学,以儒学为根基,包罗万象,可以说是近世武士的综合学问。
明确了山鹿流兵学的综合性,便不难理解其非但不会在西方的军事优势面前一触即溃,反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积极求新求变,从而在日本从近世向近代转型的特定历史时刻,极为吊诡地发挥了独特的变革功能:体制重建的努力成为触发体制变革的导火索,同时也限制了变革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山鹿流兵学传人的吉田松阴,既没有在西方压倒性的军事力量面前丧失信心,也没有固步自封,能够比较积极地接受新知,寻求变化。而松阴在家学修业过程中形成的把军事问题作为政治问题、进而作为道德问题来把握的思维模式,也使之能够较早地认识到幕末日本所面临的并不仅仅是军事危机,同时也是日本国内政治的危机,更有可能发展成为民族认同的危机。因此,他认为:“群夷竞来,虽可谓国家之大事,但不足深忧。可深忧者人心不正也。苟人心正,百死以守国,其间虽有成败利钝,未至遽失国家。”通过继承和重新解读近世日本兵学,松阴获得了应对危机所必需的思想资源,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著名先驱。但也正是因其对传统的依赖,使得近世日本兵学的保守性侧面,同样在日本近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进而言之,也只有真正认识日本近世兵学作为武士阶级综合学问的特质,正确理解近世武士道论和近世兵学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儒学与日本近世兵学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评估儒学对近世日本社会的影响。近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把近世日本没有科举、作为一种职业的“儒者”地位不高等因素,视为儒学对日本社会影响有限的论据。
这样的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儒学并不仅仅是通过“儒者”来影响日本社会。如本文所揭示的,以山鹿流为代表的近世兵学,在兵学的名义下积极接受儒学,这正是儒学影响日本武家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学习儒学不能保证地位低下的人立身出世,但是凭借身份制度出仕的武士,如果不懂儒学只懂武艺,在近世日本其实也是难以出人头地的。
吉田松阴曾如此描述自己观察到的重视儒学和吏才超过武艺的社会现象:“文学之士,潜心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学,心术工夫精密,他日可临官建功。武艺练达之人,工夫粗脱,治平之时,虽蒙召出仕更无其所。宜用不学武艺而有吏才之人,却成世俗之通论。”在和平年代,战斗技术远没有政治技术更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为什么山鹿素行重视心术和治术的兵学能够吸引很多身为大名和高级旗本的弟子。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日本近世兵学”这一特殊的学问类型,客观地认识到儒学对日本的影响,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武士道的实像。
感谢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哲学/思想)
题目及主讲人
阅读繁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