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初级1 中文版线上发布的…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语国际中心编著)初级1的中文版制作完成并已线上发布。在指定的网页中,不仅可以下载所有课的内容,其相关的音频文件也可以下载,同时还可以在线播放。而且,所有内容都是免费下载。这里有最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照片,为大家的日语学习增添了“色彩”。请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有趣的教材哦!


中文版特设网页
https://www.jpfbj.cn/irodori/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IRODORI》官方网站
https://www.irodori.jpf.go.jp/
(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在《IRODORI》官方网站中,现在已发布了初级2(日英版),入门编(日英版)预计将在2020年11月底发布。今后,初级2与入门编的中文版也将会在线上发布。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是一本怎样的教材呢?

在跨境人员流动和相互往来频繁的今天,日本国内就职于各个领域的外国人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今后,拥有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同一个社区生活,在同一个职场工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日语教材《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是外国人在日本生活和工作时必备的学习基础日语交际能力的教材。



另外,今后有打算来日本的,希望来日本之前先学习一些“最好事前可以掌握的”用语,或对于已经在日本生活的人来说,是对自己目前日语能力的一个确认,更加想进一步“让自己可以学的更多”为目的的都适用于这本教材。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到贵校进行访问,可以举办教材介绍和使用方法的研讨会。有意者请与我们联系:

负责人:satoshi_urai@jpfbj.cn(担当:浦井)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有关《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初级1 中文版线上发布的通知# 

#有关《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初级1 中文版线上发布的通知#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语国际中心编著)初级1的中文版制作完成并已线上发布。在指定的网页中,不仅可以下载所有课的内容,其相关的音频文件也可以下载,同时还可以在线播放。而且,所有内容都是免费下载。
中文版特设网页↓
O网页链接

《IRODORI》官方网站↓
O网页链接
(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这里有最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照片,为大家的日语学习增添了“色彩”。请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有趣的教材哦!详情请参考→O有关《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初级1 中文版… 或O网页链接

有关对“海外日本语教育机构支援(疫情期间特殊受理的资助项目)”的通知

【此资助项目2021年1月22日停止申请】

 

为配合做好防疫措施,对各日语教育机构采取的线上授课、线上活动和线上教材制作等形式的研修及人才培养的项目而提供的应急支援服务。

This program is intended to urgently support various kinds of new activities in response to COVID-19, such as preparation and training for online lessons/events/teaching materials, implemented by overseas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Japanese-language education.

 

申请资格(Eligibility):

中国(含香港、澳门)本土内的日语教育机构。不接受个人申请。

Organiz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u)

 

提交申请书截止日期 (Application Deadline):

对有计划在2021年3月31日前实施的项目为对象,且须在实施开始日的一个月前提交申请。另外,根据申请及采用情况有可能会提前结束此项目的受理。

One month before the start of projects (projec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completed before the end of March, 2021.) The Japan Foundation might finish accepting applications earlier than expected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下载申请书/申请要项 (Application Instruction / Application Form):

申请要项(日文版)

Application Instruction (English)

申请书 (Application Form)

项目内容计划 (Project Sheet)

#“中日友好杯”——中国大学生日语征文大赛 开始报名!#

#“中日友好杯”——中国大学生日语征文大赛 开始报名!#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日中友好继承发展会联合主办,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后援的“中日友好杯”中国大学生日语征文大赛,已开始报名。文章征集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欢迎对此感兴趣的大学生朋友们踊跃投稿。

关于此次征文大赛的详细信息,请见下述链接 →O“中日友好杯”——中国大学生日语征文大赛 开始…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3)#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3)# 2016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宫晓东教授,日前向基金会总部的电子杂志『をちこち(遠近)』投稿,发表了她在适老环境方面的访日研究感想和心得,我们把中文版与您分享。【中日适老环境建设】→O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

『をちこち(遠近)』日文
寄稿シリーズ「中国知識人の訪日ストーリー」<3>中国と日本の「高齢者にやさしい環境づくり」→ O网页链接  (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3)


2016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宫晓东教授,日前向基金会总部的电子杂志『をちこち(遠近)』投稿,发表了她在适老环境方面的访日研究感想和心得,我们把中文版与您分享。


中日适老环境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宫晓东


  2016年,在日本东洋大学生活环境设计学部(Life Environment Design, TOYO University)高桥仪平教授的邀请下,我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支持,赴日本进行适老环境设计领域的研究和学习,为期三个月。在此期间,我走访了很多城市,还有机会参加了东京地区的福祉建设推进策略会的研讨,拜访养老机构,与国土交通省负责都市福祉建设的官员交流,这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使我对中日两国在适老化环境建设方面的发展特点有了切身的体会。


图1 作者(前排右)与高桥仪平教授(前排左)和东洋大学的学生一起参观研学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自1998-99年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8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7.9%,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1.9%(中国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2019-02-28发布),虽然从老年人口比例来看没有日本高,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


  中国的适老建设起步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无障碍建设,以残障人群为服务对象,主要以公共道路铺设盲道、消除高差等设施建设为主。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渐发展为面向包括老年人、残障人等在内的更广泛的弱势群体,探索建设具有更广泛包容性的通用环境建设。


  以北京市为例,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支持残障人家庭进行无障碍基础改造,包括卫生间改造、房间动线加装扶手、消除高差、为听障人士家里安装闪光门铃等,以使弱势群体的家庭生活环境更加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这项工作已经覆盖到全市,并逐步将高龄老人家庭也纳入了改造补助范围,改造标准也逐步提高,对改善弱势群体的家庭生活环境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方面,北京以筹备08年奥运会为契机,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了无障碍设施的升级改造,其中1号线、2号线因为修建较早,没有条件加装电梯,配置了辅助升降设施,其他新建线路均要求普及直梯,并在2009年出台了《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计规程》来规范化相关建设,做到了全北京市各线轨道交通每站都至少配备一部直梯,方便了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


图2  1号线建设年代较早,没有条件设置电梯,设置了辅助升降平台


  此外北京市的盲道、坡道、缘石坡道,以及在公共建筑和环境中建设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基本做到了全覆盖,改善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并以北京为中心,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公共环境开展无障碍建设。


  总体来看,无障碍设计这一概念在中国一直延用至今,只是其内涵已经逐步从强调为残障群体服务,发展到为老年人、残障人、孕妇、儿童等更广泛的弱势群体服务,可以认为中国的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理念并无本质区别,也基本等同于适老环境的设计与建设,与日本的福祉设计、福祉环境建设概念基本一致。


  目前为止,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主要聚焦在实体设施建设方面,包括建筑无障碍、设施无障碍、道路无障碍等等,但是在将设施与环境融合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的无障碍环境方面,还亟需更多的实践探索。


  实体环境建设之外,中国对于适老社会环境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人们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为老年人、残障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等方面仍然需要更多的推广和建设工作,同时科学合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与方法也仍然有待于推广普及。


  日本是比中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在探索适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更广泛深入的成果,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特别是在公共环境领域的建设以下几个特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 在实体环境建设方面,日本能够将福祉设计的理念融入到环境建设的整体考虑中,做到了合理、连贯、和谐、优美。环境的广泛包容性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方面,也体现在信息设计方面,作为一个听不懂日语的外国人,我能够基本毫无障碍地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2. 福祉建设推进策略务实有效。在与各方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日本的重点区域推进策略,以及从小学生阶段就对孩子们进行关怀和爱护弱势群体的教育等等政策细节,很有触动,这些措施对于推动福祉建设的落地、营造对弱势群体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都是行之有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法。

3. 周到的服务是实体环境建设重要的补充。还记得我去某地中途需要换车,当我询问换乘信息时,车站服务人员不仅详细介绍,还担心我看不懂日文,一直带着我走到站台才放心离开,这些暖心的服务令人感动之余,也是对环境包容性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图 3 作者在东京TOTO科技中心介绍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并回答问题


  日本的经验,特别是推进适老环境建设的策略值得正面临人口迅速老龄化的中国学习,双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也对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推动更广泛的适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宫晓东


1969年出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从事制定交通设施无障碍标准活动。除了本专业工业设计外,她对空间设计,交通机构,建筑等通用设计也广泛涉猎,是中国少有的行业专家。2016年宫教授参加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中知识交流强化项目,师从东洋大学高桥仪平名誉教授,以“适老环境设计”为题,进行了研究。


『をちこち(遠近)』日文

寄稿シリーズ「中国知識人の訪日ストーリー」

<3>

中国と日本の「高齢者にやさしい環境づくり」

链接

https://www.wochikochi.jp/relayessay/2020/09/3.php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外网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往期链接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1)  日本乡村教育:培养热爱家乡有根的人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日学者投稿『をちこち(遠近)』(2)  让老人更“安心”,中国能向日本学习什么?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第14届SGRA中国论坛“中国古典与西欧绘画的理论性邂逅…

#第14届SGRA中国论坛“中国古典与西欧绘画的理论性邂逅-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 由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主办,清华东亚文化讲座、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协办,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后援的“第14届SGRA中国论坛”,将于2020年11月1日(周日)北京时间下午3点-4点30分 / 日本时间下午4点-5点30分,通过Zoom Webinar线上举办。

主讲嘉宾:稻贺繁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评论者:王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塚本麿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林少陽(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科)

讲座详细信息请见以下海报和链接:
日文版↓
O网页链接
中文版↓
O网页链接

参会者无需打开摄像头和话筒即可参加本次在线论坛,配有中日同传翻译,欢迎踊跃报名。参会需事先通过以下网址注册:
O网页链接

#中日女性影展②|戴着假面的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中日女性影展②|戴着假面的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深焦DeepFocus共同主办的“中日女性影展”在上周六下午顺利结束啦。

活动当天基本满座,在一同欣赏四部作品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映后谈和中日导演的对谈活动。

本期是参展日本导演阿部はりか的访谈→O中日女性影展②|戴着假面的我,到底是一个怎…
而活动的内容记录我们不日会为大家奉上,敬请期待!

有关《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初级1 中文版线上发布的通知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语国际中心编著)初级1的中文版制作完成并已线上发布。在指定的网页中,不仅可以下载所有课的内容,其相关的音频文件也可以下载,同时还可以在线播放。而且,所有内容都是免费下载。这里有最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照片,为大家的日语学习增添了“色彩”。请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有趣的教材哦!

中文版特设网页

《IRODORI》官方网站

※在《IRODORI》官方网站中,现在已发布了初级2(日英版),入门编(日英版)预计将在2020年11月底发布。今后,初级2与入门编的中文版也将会在线上发布。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是一本怎样的教材呢?

在跨境人员流动和相互往来频繁的今天,日本国内就职于各个领域的外国人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今后,拥有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同一个社区生活,在同一个职场工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日语教材《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是外国人在日本生活和工作时必备的学习基础日语交际能力的教材。

另外,今后有打算来日本的,希望来日本之前先学习一些“最好事前可以掌握的”用语,或对于已经在日本生活的人来说,是对自己目前日语能力的一个确认,更加想进一步“让自己可以学的更多”为目的的都适用于这本教材。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到贵校进行访问,可以举办教材介绍和使用方法的研讨会。有意者请与我们联系:

负责人:satoshi_urai@jpfbj.cn(担当:浦井)

中日女性影展②|戴着假面的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深焦DeepFocus共同主办的“中日女性影展”在上周六下午顺利结束啦。


活动当天基本满座,在一同欣赏四部作品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映后谈和中日导演的对谈活动。


本期是参展日本导演阿部はりか的访谈,而活动的内容记录我们不日会为大家奉上,敬请期待!


以下内容来自深焦DeepFocus微信公众号。




阿部访谈




采访/校对沈念

京都大学电影学博士,深焦DeepFocus日影组组长(豆瓣ID:防寒对策)。


采访/整理/翻译 闻豪

现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与英国华威大学联合博士项目进行影像研究。现阶段研究主题为电影中的东京与人类移动性研究。化名 Methy 于深焦DeepFocus 以及豆瓣进行日本电影与日本电影节相关撰稿。


导演简介:


阿部はりか于1995年出生于东京。在一举夺得日本独立电影的新风向标——2018年 MOOSIC LAB 电影节的准优胜奖(第二名)之后, 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先端艺术表现科的阿部はりか导演又带着她的出道作《拂晓的黑暗》前往了 2019年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的 World Cinema Scape 单元,并获得了韩国观众们热烈的反响与评价。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毕业后,现在出版社工作。



阿部はりか



Q
A
&


Q=沈念、闻豪

A=阿部はりか


1

电影制作的契机

Q:您在拍《拂晓的黑暗》之前于戏剧(注:曾编剧并导演四部戏剧作品)、电影美术与表演领域都有所建树,请问这些经历对您完成《拂晓的黑暗》的导演有何影响?


A:戏剧可以说是激发了我的创作意识。大学时期我制作的四部戏剧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从人员募集到排演到财务都是我自己来管理。戏剧的创作给我的最直接的印象是:由我一个人来决定某一个空间在某一时间段,由某一群人在做着一系列什么样的事情。这个空间是与现实生活直接分离的,是一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对谁都不曾开放的内部空间,而我把这个空间通过戏剧在现实中构筑。从戏剧到《拂晓的黑暗》,我的创作意识上其实有着一次很大的转变。戏剧是对一个空间的创作,但电影是去到许多地方拍摄许多镜头的工作。虽然在《拂晓的黑暗》里也有大楼天台这个对我来说类似戏剧里神圣而须被保护的空间存在,但两种创作模式与现实世界的接点还是截然不同的。


在拍《拂晓的黑暗》之前,我也作为剧组人员以及演员参与过电影的制作。最主要是让我理解了电影拍摄现场是怎么一回事,除此之外对我的导演创作还是影响有限。现在回想起来表演经历让我明白了自己作为演员的局限性,回过头来也更能让我意识到演员们在《拂晓的黑暗》里的表演是多么难能可贵。







《拂晓的黑暗》海报


Q:确实,影片中的几位年轻演员的表现真的非常抢眼。那阿部导演会把自己表演的经验活用在演技执导之中吗?


A:主演的三人其实各有不同的特色。饰演有伽的中尾有伽(角色与演员同名)和我年龄最相近,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她曾出演过我的两部戏剧,虽然台词不多,但都贡献了精准的演出。之前的这些合作经验,加上我们在工作之外私人的友谊,都使得我们在电影拍摄之前就能明白互相的感情与想要达成的效果。“有伽存在于拍摄现场”这件事自身就已经非常重要,而我们之间的默契也使得我不需要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对她进行任何演技指导。


但说起来戏剧与电影的表演还是有着许多区别。戏剧表演在每一次排演和演出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可以根据情况来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而电影则不然:一旦其中一场戏的表演没有达到准度,那对于影片前后的连贯性与表达都会造成影响。另外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表演戏剧的时候你可以这一场这个动作使用左手,下一场同一个动作换成右手来表演。但如果放在电影里,就会在剪辑的时候穿帮。


我与饰演航的小柚(青木柚)以及饰演纱希的越后Haruka都是第一次合作。两位演员都是由制片人直井卓俊先生推荐给我的。很巧两位都是在刚见到面的时候就给了我一种“她/他一定能够契合这个角色”的直觉。只有在航殴打父亲的那场戏里,我对小柚进行了非常多的指导。但与其说是告诉他怎么做,更多的是向他传达我通过这场戏想要表达的意图。



《拂晓的黑暗》主演

Q:也就是说您的导演模式是先把自己想要的画面传达给演员,再让TA们最大限度地进行自由发挥是吗?


A:小柚是那种对戏份有什么不懂会立刻来询问我的演员,所以对他的指导是非常自然的。其它的确实如您所说。


Q:刚才导演您提到制片人的直井卓俊先生同时也作为 MOOSIC LAB 的主理人在日本独立电影界活动,同时《拂晓的黑暗》这部影片也是通过 MOOSIC LAB 出品。我想请问您开始与他合作的契机是什么样的呢?


A:契机源于直井先生去看了我的戏剧作品后问我有没有兴趣去拍电影。不过我和 MOOSIC LAB 之间的渊源还是蛮深的。不仅作为演员参加过2014年 MOOSIC LAB 宣传片的演出,也作为工作人员参加过 MOOSIC LAB 作品的拍摄(译者注:首藤凛《小奈还在新宿》),所以和直井先生算是老熟人了。直井先生邀请我的时候恰逢我想要探索戏剧以外的创作形式的时机,再加上 MOOSIC LAB 电影节的主题里还有音乐的元素……如何通过电影表现出这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我非常想要尝试的一件事情。




阿部はりか













阿部はりか







Q:说起音乐,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以及三名主人公羁绊加强的契机都是音乐——可以说音乐成为电影的主角之一,LOWPOPLTD. 就像是影片的第四名主人公。和 LOWPOPLTD. 是以何种模式进行合作的?


A:LOWPOPLTD. 本身是只在网上上传音乐的艺术家,之前也并不是说就互相认识,当然他的音乐后我听过后非常喜欢。LOWPOPLTD. 这个哥们之前在推特上的发言很激进的,说话总是带刺。要把他的音乐带进我的电影里说实话一度曾让我有些紧张。但当我把剧本整理好,并向他说明了之后,实际得到的答复一点也不刺,而是非常礼貌又谨慎的。而且不仅是已经发表了的歌曲,他还把那些制作完成了但没有途径发布的音乐一起整理好并发给了我。到了后期制作阶段也很详细地与我商量并确定了每首音乐应该放在哪个段落,每首音乐的长短等等的细节。不仅是他对于能够参与到这部影片中感到十分高兴,我也认为他的音乐的存在是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Q:也就是说以他的音乐为前提进行剧本创作,再回头把音乐放进影片合适的段落这样一个创作流程吗?


A:大致如此。但并非一开始就完全以他的音乐为主而写的剧本,而是在写剧本的时候有意识地听着他的音乐进行了创作。更像是一种氛围吧。



《拂晓的黑暗》剧照

Q:下面我们来谈一些关于性别的话题吧。从山户结希导演开始,MOOSIC LAB 近年来向我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女性电影作者与工作者。关于这个电影活动,您认为它是有意识地有在扶植女性导演吗?或者说您是怎么看这个活动与性别议题间的关系的呢?


A:客观上来说确实有许多女性导演参与到了 MOOSIC LAB 影片的制作当中。但我想这个活动的主理人直井先生或许不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女性导演来参与。我想我也并非因为是女性而被选入了这个活动,而是单纯觉得有能力制作这部影片吧。实际上最近日本电影界的年轻创作者之间对于 MOOSIC LAB 产生了一些争议。虽然直井先生自身未必直接参与,但他发行的电影的男性导演对片中的男性演员的性侵害事件这两年在独立电影节引起了轩然大波(译者注:此处指的是松江哲明导演,直井卓俊发行的独立伪纪录片《宅男心事有谁知》强迫片中男主角加贺贤三与色情片女演员发生性关系一事)。从这件事出发,许多年轻创作者开始讨论 MOOSIC LAB 这个活动本身。这个活动虽然聚集了许多年轻创作者进行参与,但并非直接向年轻导演们提供制作费,大多数人还是自掏腰包来拍的电影,关于这点大家争议很多。MOOSIC LAB 这个活动因为其比较随意自主的性质,确实在客观上为有想法的女性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此外山户结希导演的崛起确实也对后来的参与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阿部はりか






Q:刚才您提到独立电影人普遍遇到的集资困难的问题。想请问一下《拂晓的黑暗》建组与筹资的经过。


A:建组的话,首先是直井先生向我推荐了本片的摄影师平见优子。平见小姐之前曾经担任过 MOOSIC LAB 出品的电影《少女邂逅》的摄影,我看过那部电影后就记住了她的名字,所以当直井先生向推荐她时我觉得非常安心。因为她是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所以早大电影社团的朋友们就渐渐参与了进来(译者注:早大的电影社团文化非常发达)。


关于给工作人员的工钱。专业的工作人员的话就是根据政府制定的价格,学生的话是每天一万日元的日结进行的支付。全部都是我自掏腰包。


关于制作费用,用的都是我自己存下来的钱,再加上众筹来的约80万日元左右的款项来进行的拍摄。


Q:想问问阿部导演的性别观。之前和金子导演聊天的时候也问到了这个问题,如她所说女子高中的经验使得她可以很自然地接受自己作为权力者,也就是导演的身份。想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导演与性别身份的呢?您对性别的看法会不会也在您的影片中有所体现?


A:在《拂晓的黑暗》中,有伽这个角色是一个做援助交际的未成年人,这个设定自身包含很多微妙的部分,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也一度陷入过迷茫。但最终果然还是戏剧的经验给了我勇气吧。虽然我和金子导演都是出身于女子高中,但是我和校外的人接触比较多。那时候我进入了一个类似乐队一样的音乐团体,其中的成员不乏非常年长的男性,也因此我得以与各种各样身份的人进行交流。当然我也曾遭受过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只不过当时自己还懵懵懂懂的,并不了解那就是歧视,自然也就默默地承受了。有过这些社会经验后,我认为它导致了“我”的一个分裂:既有戴上假面的那个默认社会规则的我,也有认为这一切是有问题的我。


习惯了戴着假面之后,自己的另一面自然也就被压抑了下去。直到开始排演戏剧之后,那个认为社会的性别规范有问题的我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发言的方式。但在戏剧之中那个戴上假面的我也是被完全压抑住的,这使得我不禁回头思考戴着假面的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当我想要探索这两个“我”之间的割裂的时候,恰好有了制作《拂晓的黑暗》的契机。


戏剧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空间,是一个乌托邦。在那里我可以去躲避自己不想面对的事物,比如日本的性别歧视问题,所以我的戏剧里都只有女性角色。但电影不是这样的。那为何不把那个不得不承受性别歧视的、戴着假面的“我”和那个认为这一切有问题的“我”放进一个故事里去探索呢?于是就有了《拂晓的黑暗》。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处理男性的角色,我也尝试通过对男性角色的刻画反映出自己曾遭受过的一系列性别上的歧视。







阿部はりか







Q:电影里航的音乐与三人玩耍的天台一起在影片结尾消失这件事让我想起在这个网络时代许多事物都是像这样转瞬即逝。您是怎么理解这个时代的脉搏的,又是怎么通过电影来表现的呢?


A:我自己平时也喜欢玩音乐,但我没办法在很多人面前展示,倒也不是害羞,只是无法想象自己在很多人面前的样子。所以我偶尔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会在那种只有3、4人看的直播上表演一下。在双方都是匿名的情况下,我和看直播的人共有了一段非常短暂的关系。我觉得那段匿名的、短暂的、我自顾自表演、对方自顾自观看的时间非常适合我。对方肯定觉得表演者是谁都行,对我而言只要有人在,也就很开心了。我有时也会觉得,像这样擦肩而过的时间对我来说像是一种救赎和希望。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在网络世界感受着这种体验,因此也想将其保留在自己的电影中。


Q:《拂晓的黑暗》曾经参加过全州国际电影节,我读之前您的采访的时候发现在那里还曾经出过一段逸事。在映后谈上有韩国观众提问这部电影是不是受到了岩井俊二导演的影响,您回答说更多是受庵野秀明的《Love&Pop》的启发(译者注:当然令阿部导演惊叹的是那位韩国观众回答了“原来如此”,而日本的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听过岩井俊二与《Love&Pop》)。我想问您平时喜欢的日本导演是谁?您会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影片放在日本电影谱系上的什么位置?


A:我自认电影看的不算特别多。也许和制作《拂晓的黑暗》时的我有一些区别,但我想说的是最近才意识到的一件事情。大林宣彦导演在前段时间去世之后,我有幸完整地读了一系列关于他的文章。读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没有大林导演的话也许自己也不可能制作电影吧”。大林谱系下的作者其实有不少,比如岩井俊二导演和犬童一心导演。我想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导演,自己的作品也会变得不一样的吧。


我的父母里有人在美国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日本分公司里工作。因此我也不认为自己算得上是日本电影的影迷,而更多是受到了像是《剪刀手爱德华》和《回到未来》这样的好莱坞影片的影响。我觉得大林导演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和这种根源合流,最终影响了我吧。


我没法很好得把自己的电影放在日本电影的谱系里(笑),硬要说我觉得是90年代那种感觉吧。(受到)庵野秀明(的影响)自不必说,《拂晓的黑暗》里有把摄像机放在微波炉里然后关门的镜头,也很90年代乐趣(笑)。对90年代的怀旧也多多少少体现在了《拂晓的黑暗》里。从电影史整体的文脉里看,我想《拂晓的黑暗》没有做什么新的尝试,况且我也不认为做新的尝试一定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很好地完成了我想要达成的目的。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还是会有一些自我反省,时常会考虑如果现在重新拍的话哪些地方会做调整之类的问题。

















阿部はりか


Q:我们知道阿部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是出版社的社员。之前听说在日本单纯依靠独立电影制作很难糊口,必须在创作之余,另找一份稳定的“本职工作”,阿部导演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与压力吗?您又是如何两全的呢?


A:我在公司就职的时机恰逢《拂晓的黑暗》在 MOOSIC LAB 公开的节点,所以没经历特别大的辛苦。就职是毕业就决定了的事情,那时候电影的制作也已经完成,还被选进了电影节;再加上我一个人生活的缘故,经济上也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不过工作之后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的。我现在就职的是一个月刊的出版社,工作本身就存在很多禁忌。再加上工作时间和我个人的日程不大协调,常常会出现突然要去工作或者出版日前加班赶点的情况。因此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并没有兼顾导演与工作的两全策,根本没有时间开展新作品的企划。当然现在的工作也不能说与创作完全无关,比如说也做了刚才提到的大林宣彦导演相关的回顾文章,以及能够和一些之前没机会接触的人见面。从工作中我感觉自己学习到了很多,想必对以后的创作也一定会有帮助。


反而我想了解一下中国独立电影人们的情况?在制作上都是有足够支持的吗?或者说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Q: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吧。我认识的青年创作者,大多是从父母那里借钱进行电影制作。“制作独立电影赚钱,再用赚到的钱去进行下一部作品的拍摄”这样的流程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特别是对于年轻创作者人们来说。此外,日本有着比较成熟发达的独立院线制度,无论在如何偏僻的地域总能找到至少一家独立影院。中国的影院则都是被大公司掌控的,独立影院完全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年轻创作者们通过独立电影为人熟知的机会就更加少了。像我们这次放映也是主要是以学术活动的名义进行的,放映的场所也并非电影院。如果想要通过影院来举办独立的活动,则可能不得不面对更多制约。


A:太感谢了。我很尊敬你们在做的事。







《拂晓的黑暗》剧照


Q:您有新作的计划吗?


A:因为工作时间还短,没有很多私人的时间。现在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拍什么样的作品。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沉淀的机会,有预感以后会拍和《拂晓的黑暗》截然不同的作品。但具体的计划还完全没有展开,我个人也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来期待未来的可能性。


Q:最后想请问阿部导演有什么话想对上海的观众朋友们说吗?


A:像我去韩国的全州所感受到的那样,再加上刚才听了中国的独立电影相关的话题,我觉得每个国家的电影文化和业界情况都有所不同。能够接触不同的文化和不同国家的人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且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影展,也非常高兴自己的作品能被海外的观众所观看。非常期待观众们的感想与反馈!谢谢!



编辑 申申

豆瓣@Drzewo.


-FIN-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