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公教活动】对谈会:媒体景观 _ 亚洲今日风景 ②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于2021年12月31日下午4点在成都时代美术馆顺利开幕,第二场公教活动将于2022年1月28日20:00举行,详情请关注成都时代美术馆官方公众号的信息发布。

“风景”特有的诠释便是建构。现代风景被视为当代国家的产品和民族意识的具象显现。“风景”的含义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之变化而变化。那么,在全球化的时代,风景意味着什么?
“亚洲酒店计划”近年来一直通过城市之间的行走去搭建一个流动中的艺术网络,它不同于那些制度化的艺术组织,致力于邀请和联络有着共同立场和认知的艺术及相关文化工作者。本轮讲座将邀约目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导演、策展人、编辑、研究者,结合大家彼此的工作,围绕着当代风景里的“媒体景观”展开对话。
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Appadurai)在其《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一书中指出:文化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当前的全球文化、经济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叠的、散裂的秩序。阿帕杜菜提出了一个初步框架,从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 族群景观(Ethnoscapes)、媒体景观(Mediascapes)、技术景观(Technoscapes)、金融景观(Financescapes)和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s)入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五个维度构成了“想象世界”的基石。
在进一步的描述中,媒体景观(mediascapes)指代着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电子能力分配,以及所产出的世界影像。变化取决于形式、硬件、观众、所有者和控制者的利益,媒体为全世界观众提供丰富而庞杂的影像、叙事及族群景观,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大杂烩,而人们从中获得一系列构建想象生活剧本的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本形式):关于自己 — 如何的生活,关于他乡—占有和迁移的欲望,关于他人—对他者的叙事。
 会议时间:
2022.1.28 20:00
 参与通道:
zoom会议
https://us02web.zoom.us/j/81358596593?pwd=ZmRGQ1VaYzNRaXROd1VsSExmc3pjdz09
 会议号:
813 5859 6593
 密码:
290159
 语言:
中文/日文
嘉宾:
荒木悠Araki Yu / 东京
艺术家,导演
黄梓耘 Huang Ziyun / 伦敦
策展工作者、艺术史研究者、艺术批评刊物《歧路批评》编辑
李消非Li Xiaofei / 纽约
艺术家
潘律Pan Lu / 香港
文化学者,艺术家,策展人。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副教授
羊喘兒(Yang Qinhua)/ 东京
数字艺术家,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美术研究科博士
主持:
倪昆Ni Kun
器·Huas空间联合创办人,策展人
福冈亚洲美术馆客座研究员
潘律+荒木悠、李消非、羊喘兒在本次“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展览的现场图片
同期展出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
2022.1.1-3.13
周一至周天 10:00-20:00
(19:30停止入场)
票务信息
单人票 30
双人票 50
学生票 15
(可到现场购票)
往期推荐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对谈会:连结和流动,亚洲今日风景 ①】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开幕回顾】
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展览预告】
春节开馆时间
1月31号 10:00-12:00
2月1日-2月4日 10:30-20:00(19:30停止入场
2月5日起恢复正常开馆时间10:00-20:00(19:30停止入场)
祝大家新年快乐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转载|“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报道#由湖南…

#转载|“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报道# 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办,湖南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以及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日语系协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月15日至1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举办。关于此次研讨会详情,请参考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报道→转载|“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报道

转载|“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报道

  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办,湖南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以及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日语系协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2年1月15日至1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举办。关于此次研讨会详情,请参考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报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月15日至16日,“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主任心野田昭彦、日本滋贺县湖南代表处首席代表荻野大、我院院长曾艳钰教授和来自中日两国28所高校、相关机构的数十名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由我院日语系主任陈小法教授主持。
  曾艳钰代表学院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各协办院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2022年正值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以“湖南与日本”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回顾湖南与日本的历史文化交流轨迹,共商两地在各领域的未来发展走向,这对湖南省的开放办学、湖湘文化走出去都具有重要意义。她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我校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滋贺县湖南代表处以及诸位所在高校之间的人文学术交流,助推我校甚至湖南的日语教育、日本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学术高台。
  野田昭彦立足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分享了曾留学日本的湖南文人及思想家的故事。他希望能以此研讨会为契机,构建研究梯队,开拓研究视野,挖掘出更多有趣的中日交流故事,使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得以问世。
  荻野大在致辞中回顾了中日两国文化渊源。他指出,湖南省与滋贺县交流历史久远,后又以湖结缘,相互信任,关系良好。他表示,在各位的大力支持下,他将以深化两省县友好关系为使命,尽全力为两省县的友好关系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协办单位代表、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教授张京华从“天下”概念、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所表达的“天下”理念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的理解。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内心能带着“潇湘八景”的绝美意象,完成此次珍贵而难得的学术研讨和思想交流。
  开幕式后,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教授、早稻田大学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吉原浩人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宋成有教授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发表基调讲演和主旨讲演。
  研讨会还进行了青年论坛。
  据悉,此次“东亚视野下的湖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我院日语系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湖南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以及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日语系协办。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第七篇:平安朝文学与日本民族主义#本中心特…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 第七篇:平安朝文学与日本民族主义# 本中心特此为您推出由中外学者撰写的海外日本研究概况以及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的著作书评,以期促进中国学者与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第七篇:平安朝文学与日本民族主义——评Thomas LaMarre的 Uncovering Heian Japan: an Archaeology of Sensation and Inscription《发现日本平安朝:感官与书写的考古学》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生导师 倪锦丹】→海外日本研究推介 第七篇:平安朝文学与日本民族主义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 第七篇:平安朝文学与日本民族主义

本中心特此为您推出由中外学者撰写的海外日本研究概况以及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的著作书评,以期促进中国学者与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第七篇:平安朝文学与日本民族主义

——评Thomas LaMarre的 Uncovering Heian Japan: an Archaeology of Sensation and Inscription《发现日本平安朝:感官与书写的考古学》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生导师

倪锦丹

作者介绍:

倪锦丹,201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2017年取得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翻译学,以及汉语教学。曾在中日英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书评。拙著《The Tale of Genji and Its Chinese Precursor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Nation, Class and Gender》于2020年在美国由Lexington Books出版。

LaMarre, Thomas. Uncovering Heian Japan: an Archaeology of Sensation and Inscript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过一个故事叫《夜莺》,讲的是一个中国皇帝特别喜爱一只夜莺的歌声,每天都让夜莺到皇宫里为他唱歌。日本皇帝知道了,令人打造了一只机器夜莺送给中国皇帝,并附上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日本皇帝的夜莺无法与中国皇帝的相媲美”。中国皇帝见这只用珠宝美玉装饰的机器夜莺后爱不释手,并且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让机器鸟歌唱,皇帝觉得机器鸟比起那只真夜莺好多了。真夜莺见皇帝不再喜爱它的歌声,就飞回森林去了。可是不久,机器夜莺坏了,皇帝听不到夜莺歌声后就病得奄奄一息。这时候,真夜莺回来,为皇帝婉转啼唱,皇帝便恢复健康了。中国有真夜莺,而日本的夜莺虽然模仿逼真,但最终也只是假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西方人在19世纪中期对于中国和日本的想象,即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模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文化被认为不过是模仿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模仿西方文化),没有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二战后,西方对日本文化的态度和想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们开始试图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割裂,强调日本文化的本土性和独特性。那么如何可以让日本文学凸显自身特点呢?学者们认为假名文字和假名文学的出现是日本文学文化的一个创举,一个重大的胜利。英语世界里日本文学的学术泰斗Donald Keene曾经在他编选的《日本文学选集》中这样写道,“中国文化,以及一种完全不适合日本的中国式写作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决定了日本文学几百年里的发展”。(注释1)在Keene看来,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本来有着自己纯粹的文学,但由于中国文化的介入,使得日本文学偏离它原来的轨道。而到了平安朝,随着是平安朝假名文学和女性文学的兴起,日本文学再次获得了自己的独立与重生,并由此确立巩固了日本文学传统。法国学者Pascale Casanova在《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也写道,日本文学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本国传统,这个传统一代代地传递下来。(注释2)不仅是Keene和Casanova,很多西方和日本学者们认为,和上代时期的“国风暗黑时代”不同,平安朝文学是假名的文学,是女性的文学,是柔和的,优美的,纯洁的,是具有日本民族传统和风格的文学,而且这种风格抵挡住了来自中国的影响,是日本本土文学战胜汉文学的一个重要体现。由此,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共同构建了假名-女性-纯洁-日本国民性这样一个理解平安朝文学的框架。

这些思想在川端康成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里也能管窥一斑。川端康成在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和美丽的日本》(注释3)的获奖演说。在演讲词里,川端康成说他非常同意美术史学者矢代幸雄所说的,日本美术的特质就在于“雪月花时最思友”(注释4),日本文学强调人类情感和美的自然流露。川端康成还谈到了和歌和《源氏物语》,并认为这些都是日本文化在吸收了唐文化后所产生的“华丽的平安文化”,是日本美的象征。而川端康成本人的作品在西方也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日本美的典范。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川端康成的评价就是“以高超的叙述技巧和敏锐的感受表达了日本精神的精髓(the essence of the Japanese mind)”。西方对于川端康成作品的评价以及川端康成在演讲词里所强调的日本文学文化精髓和日本美,都反映了战后西方和日本学界渴望将平安朝文学推崇为日本文学以及精神文明的传统。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英语界研究中日文学比较,尤其是平安朝文学与汉文学比较的学者是极少数的。虽然中日比较文学在日本和中国都很流行并且硕果累累,英语学界里研究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却相对少很多。涉及中日文学交流的著作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普林斯顿大学于1984年翻译出版的小西甚一的《日本文学史》(注释5),另一部是1986年出版的David Pollack的《The Fracture of Meaning: Japan’s Synthesis of China from the Eighth through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注释6),这两部著作都对日本文学史上中国的影响做了一个梳理,但没有深入探讨。虽然没有人会否认古代中国对日本全方位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学者,例如Pollack,认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态度是“爱或者恨”,是“接受或者抗拒”。这些想法的前提是将古代日本想象成现代日本,是一个语言文化民族统一,国界清晰的国家。Thomas LaMarre在本世纪伊始出版的《Uncovering Heian Japan: an Archaeology of Sensation and Inscription》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英语界里平安朝文学研究中国家主义的倾向,将平安朝文学放置到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世界里重新审视。

在介绍LaMarre的这本著作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LaMarre这位学者的学术经历以及研究领域。他原来是一位生物海洋学家(有生物博士学位),后来因为对日本文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进入到芝加哥大学攻读日本文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日本。博士毕业后,他开始研究平安文学,写就了本文即将介绍的《发现日本平安朝》这本书。LaMarre长期任教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2020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教授日本动漫以及新媒体。近几年,LaMarre在研究日本动漫和新媒体领域里非常活跃,已经写了两本轰动学术界的专著。他对日本的研究可以说是跨越了不同时代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从《发现平安朝》这本书就能看出他一直致力于探寻一种跨学科,跨国别,跨种族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发现日本平安朝》这本书的正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章节。现尝试将其目录翻译成中文,以便让大家对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

前言  解构日本平安朝

第一部分 字谜的解读

1. 重读字谜

2. 假名铭文与文体的区分

3. 创作与竞赛

第二部分 书写与感官

4. 文体的历史

5. 平安朝书法

6. 多感官图形:芦手绘和汉朗咏抄(注释7)

第三部分 诗歌体系

7. 两个序,两种模式

8. 纪贯之的诗歌体系

在前言部分,LaMarre着重介绍了Benedict Anderson的《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注释8)。Anderson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后殖民主义的集大成者,其中详尽地分析介绍了近代国家民族主义的缘起与发展。Anderson认为,古代的国家经常是以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佛教),或者神圣的文字(比如汉字,希伯来文)为中心,对国家的理解通常是从中心到边缘,自上而下的,因此国家的疆界往往有着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和我们现代人把国家按照平面地理分割来理解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借用Anderson的对古代国家的理解,LaMarre认为西方和日本学者(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将平安朝文学与中国文学对立起来由此想确立日本文学,以及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特质是一个错误,因为对于古代日本人来说,汉字汉文化是他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抵抗中国文化之说,更没有像现代日本人那样,把日本想象成一个领土完整,语言纯粹,民族统一的国家。LaMarre指出,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是古代中国(the Middle Kingdom)世界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之一。很多时候,学者们将平安朝和中国分割开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强调平安朝假名文学的兴起。假名被认为是一种表音的、日本本土的语言。这种表音文字和表意的、外来的汉语有本质的不同,那么假名文学自然和汉文学也是不同的,其代表了日本文学抵制住中国影响,成功保护并发展了自己本土文学。因此,LaMarre认为,平安朝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对其语言文字的研究,而假名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歌与和歌的诗学(poetics)正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LaMarre在前言中还强调,他这个研究的目的,是将平安朝以及平安朝文本(text)和现代概念里的日语以及日本国家区分开来,探索解读平安朝诗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第一部分里,LaMarre先是阐述了现代日本对平安朝的推崇可以追溯到德川幕府时代的国学,国学将日本语言和身份认同与中国割裂开来,并宣扬日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纯洁性。国学研究与二战后日本迫切需要重新构建一个文明的,美好的,非军事化的国家形象不谋而合,因此日本国文学研究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承了江户国学,尽力从平安朝假名文学中去除中国因素,寻找并确定日本文学的本质与精髓。那么该如何破除这样的误解从而正确审视假名文学呢?LaMarre从字谜入手,认为由于汉字的表意性质,一个汉字经常可以拆解成多种含义,而假名文学,特别是和歌,正是把复杂的,多义的汉字用本土语言萃取,表达出来。虽然字谜并不是和歌里唯一的一种艺术表现,但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和歌创作中的对文字游戏和挂词等的重视。这些文字游戏和挂词经常避免使用汉字,因为汉字的表义性质会限制读者对文字游戏和挂词等人的联想。LaMarre认为,平安朝文人在和歌中减少使用汉字只不过是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而现代人却把它解读成一个强烈的、含有政治意味的抵制行为,即日本文学要对抗中国文学,日本要抵制中国的影响。在平安朝,不存在中日的二元对立,恰恰相反,平安朝文人追求的是双重性,并且始终维护着这种双重性。

进入第二部分后,LaMarre首先梳理日本的书法历史以及书法风格的演变。毋庸置疑,平安朝初期“三笔(空海,嵯峨,橘逸势)”受王羲之影响颇深,因此很多学者们认为他们的书法不代表日本的书法风格,而后来出现的和“三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才真正地书写假名,代表了日本书法艺术的特质,真正展示了日本书法之美。LaMarre不同意这样一个武断的结论。他认为书法的艺术风格会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不会将不同的风格非常严格的区分开来,这些风格始终是存在于同一个光谱中,很难找到它们之间明确的界限。不同风格之间也不存在与中国书法美学对立、否认、甚至是瓦解之说。在第二部分中,LaMarre还论证了假名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表音文字,它也是一种视觉感很强的文字,并且很多假名像汉字一样,也具有表义功能。因此,把假名完全当成日本本土的,表音的文字,认为假名和汉字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些想法是片面的,错误的。LaMarre在书中还提醒读者,许慎的《说文解字》里也多次提到汉字既有表音,也有表意,甚至同一个汉字也可以一半表音另一半表义。从藤原伊行所书写的《芦手绘和汉朗咏抄》可以看出,汉字和假名并不是两种互相排斥的书写体系,它们都是能够给人带来多种感受的图形,互相诠释,互相补充。

承接第二部分里关于书法的讨论,第三部分论述象形图案,书法与平安朝文人对于世界的想象这三者之间的关联。这一部分中LaMarre着重探讨了《古今和歌集》,从纪贯之的编纂意图,方法以及思想入手,证明平安朝的人们努力在书法,象形图案,世界万物中寻找一种联系,然后将这种朴素的宇宙观在和歌中表现出来。这和现代人以语言,种族和国界为中心的国家观是完全不同的。LaMarre先是带我们重新阅读《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纪贯之在假名序的开头这样写道,“和歌者,不施力而动天地,令目所不能见之鬼神哀,和男女,慰猛士。”(注释9)LaMarre认为,从纪贯之的假名序的开头这几句话能看出来,和歌以及书法为平安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提供一种连贯性和一致性。由于官僚制度,等级,结盟,宗谱等都是偶然的,不稳定的,还有太多非官方的等级,特权和头衔,这些都无法为平安朝人提供一个稳固的秩序。而和歌艺术为平安朝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冲破这些世俗秩序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在和歌创作中寻找一种更广阔更包容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世间万物之间的秩序。和歌不仅是听觉的(vocal),也是视觉(visual)的,让平安朝的诗人们可以在和歌的宇宙观里,将感官和情感与四季的变换,日月星辰的移动联系起来,由此来建立一个以不同的体裁为中心的体系,并以这个体系加入到古代中国(middle kingdom)的文化世界里。LaMarre总结道,平安朝不应该被认为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起源或者来源,因为平安朝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包容性,以及不稳定性的一个时代。当时的中日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两种模式的切换与共存。

《发现日本平安朝》的出版给英语界的日本研究,特别是日本平安朝时代文学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由此,英语界的日本研究开始审视平安朝中的中国元素,避免让平安朝研究一直陷在日本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的泥潭中。许多学者开始重新考虑平安朝文化的民族化,经典化的倾向与日本战后构建自己国家形象的紧密联系。例如哈佛大学学者Tomiko Yoda的《性别与国家文学:平安朝文本与建构日本现代性》(注释10),以及Brian Steininger的《日本平安朝的中国文学形式:诗学与实践》(注释11),都深受LaMarre研究的影响。在日本,河添房江在她的《光源氏が愛した王朝ブランド品》(注释12)中也批判了日本国文学学术界里长期对平安朝文化的研究存在着“幻想”,这种幻想认为由于遣唐使的废除,平安朝文化摆脱了唐代文化的影响而迎来了所谓“国风文化”的全盛。(注释13)河添认为,虽然遣唐使被废除了,但是中日之间的货物以及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中国的物品与文化,始终点缀着平安朝贵族的生活。

中日之间文学文化的紧密交流毋需多言,但需要指出的是,正视日本文学文化中的中国元素需要避免陷入强调中国文化民族本源性,优越性的误区里。正像李泽厚先生对年轻一代学者所期盼的那样,“不泥国粹,不做洋奴。”(注释14)作为研究日本文学文化(以及其他所有国家文学文化)的学者们都应当避免建构一个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文化关系,因为二元对立容易带来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像LaMarre在书中多次强调的那样,“不要用我们现在对国家(nation)的理解来阐释古代人对国家的理解”。现在的人容易用现在的中国和日本去理解过去的中国和日本,从而陷入一些意识形态的误区,而不能更客观地正确地理解本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我们怎样理解这个世界影响甚至决定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注释15),因此不管是Anderson还是LaMarre,都非常重视改变学者们自身对于国家民族的一些错误理解,因为学者们的理解,有时会影响整个大环境的舆论甚至国策。

LaMarre的这本书旁征博引,方法严谨,思想性强,内容涉及文学,历史,考古,哲学,宗教,美学,翻译等,在英语界已经成为研究平安朝文学文化的必读书目之一。如果能把本书翻译成日语或者汉语,相信不仅会给研究日本文学文化的学者和学生们带来很多新想法和新理解,也会给研究其他国家文学的学者和学生们带来新方法和新启发。

注释:

1,Keene,D.(1955).Antholog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Earliest Era to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Grove Press, p19.

2,Pascale Casanova. 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 Translated by M.B. DeBevois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06. 需要指出的是,该书是1999年在法国出版。由此可见,日本文学的封闭性和独特性在20世纪末在学界还是很流行的。

3,川端康成的演讲词(日文和英文翻译)可以在诺贝尔文学奖

官网看到。官网地址如下: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68/kawabata/25542-yasunari-kawabata-nobel-lecture-1968/

4,其实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寄殷协律》。诗原文为:“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几度听鸡歌白日,伊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矢代幸雄在强调日本美术特质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引用了白居易的诗歌(虽然与白诗原句有点出入),这更能说明中日文学文化的融合性和不可分割性。

5,小西甚一的《日本文学史》日文原版于1953年由弘文堂出版。简体中文版于2020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简体版沿用台湾繁体中文版,译者为郑清茂。

6,Pollack, David. (1986). The Fracture of Meaning: Japan’s Synthesis of China from the Eighth through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芦手绘指的是平安朝后期所流行的将一种称为“芦手”的风格的文字嵌入到画里。《芦手绘和汉朗咏抄》由藤原伊行(1139-1175)创作于1160年。以下是该作品的链接:http://emuseum.nich.go.jp/detail?&langId=ja&webView=&content_base_id=101065&content_part_id=2

8, Anderson, Benedict R. O’G.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ed. London: Verso, 2006. 中译本《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于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者吴叡人。

9,笔者译。《古今和歌集》最新的汉译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由王向远和郭尔雅所译。

10, Yoda, Tomiko. Gender and National Literature: Heian Texts in the Constructions of Japanese Modern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Steininger, Bria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in Heian Japan: Poetics and Pract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7.

12,中文译本《源氏风物集》由新星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译者丁国旗/丁依若。

13,河添房江『光源氏が愛した王朝ブランド品』角川選書 2008年 p 15

14,李泽厚 《寻求中国现代性之路》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P3.

15, Hayles, N. Katherine. 2006. “Unfinished Work: From Cyborg to Cognisphe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 23, no. 7-8: pp. 159–166. P163.

感谢您的阅读。下期将发表“日常莫辩,理论何为:《生成自我》的价值与启示”,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贺平执笔。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关注。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系列预告(拟定)

第一篇 “霍格沃兹”的日本学——英国日本研究概况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二篇 从“了解日本”到“让世界了解日本”——美国日本研究概况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三篇 如何用数理分析阐释日本特质:《世袭与民主》介评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四篇 以数论政:若干日本政治研究数据库简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五篇 多重方法与国际比较下的概念论证:丹尼尔·阿尔德里奇的灾难叙事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六篇 以合理的名义–浅谈美式日本文化解读的本土化倾向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丁诺舟讲师

第七篇 平安朝文学与日本民族主义——评Thomas LaMarre的 Uncovering Heian Japan: an Archaeology of Sensation and Inscription《发现日本平安朝:感官与书写的考古学》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 倪锦丹博士生导师

第八篇 日常莫辩,理论何为:《生成自我》的价值与启示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九篇 政治民族志的经典之作:回眸《日本式选举运动》的学术史意义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贺平教授

第十篇 欧洲的日本研究

柏林自由大学(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第十一篇 《The Anime Ecology》A Genealogy of Television, Animation, and Game Media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文系 倪锦丹博士生导师

第十二篇 作为世界文学的《源氏物语》——法国的《源氏物语》翻译项目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教授

第十三篇 作为世界文学的《源氏物语》——亚瑟・威利英译《源氏物语》的日语回译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教授

第十四篇 寄语中国的日本研究者

柏林自由大学(德文: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Verena Blechinger-Talcott教授

计划每周一发布,敬请期待!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微信(ID:jfbeijing)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 第七讲:竹内好与…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七讲: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第七讲: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近代日本研究中国新文学力量的兴起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徐静波】→(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七讲: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第七讲:竹内好…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

第七讲: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近代日本研究中国新文学力量的兴起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徐静波

主讲人介绍: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专著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困惑与感应: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图像1918-1945》等11种,译著有《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密录》,《魔都》等16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2种。曾在日本神户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教授。现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00:00/16:04

  1934年4月,以东京帝国大学为温床,日本诞生了第一个以现代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团体——“中国文学研究会”,它的核心人物便是竹内好(1910-1977),那一年他才24岁,刚刚从东京帝大毕业,与他共同创建这一研究会的武田泰淳和冈崎俊夫,也是曾经的帝大学生。

何以会在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1934年,在日本会诞生了中国文学研究会这一组织并艰难维系了长达9年的岁月?它在当时和日后的中日文学交流史上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今天想跟各位聊一下这一话题。

大家知道,日本与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早期日本列岛上的居民是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早期的日本文献都是用汉字汉文记录的,10世纪前后,日本语文诞生,但受过教育的日本人,依然会阅读汉文汉诗,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了明治中后期(19世纪末)。所以那个时代,稍有教养的日本人,对于中国的文学都很熟悉。19世纪后半期,西洋文明传入日本,欧洲人研究学问的方法也渐渐为日本人所掌握,于是日本人就开始运用相对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早在1892-95年期间,就出现了儿岛献吉郎等撰写的《支那文学史》,那时中国人自己写的通史性质的中国文学史还没有,由此可知日本人很早就开始了对中国文学的系统研究,后来在东京帝国大学等相继开设了支那文学研究科。不过,那一时期,日本人研究的,主要是古代的、至少是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几乎很少注目。

到了1930年代初,那时的东京帝国大学支那哲学支那文学科的一批青年学生,就对这一现状很不满,他们凭着一股年轻人的激情和朝气,就打算打破这种陈旧的气氛,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局面来。那么,这是些什么样的青年人呢?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破旧么?

冈田1933年从东大毕业,武田1931年进入东大后,因参加左翼活动而被警署三次逮捕,此后也就不去上课且未交纳学费,事实上也就终止了学业。他们两人都出生于僧侣家庭(日本的僧人在明治5年也就是1872年获准可以娶妻食肉),自幼习读佛经(佛教在6世纪中叶自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传入日本后,基本上采用汉译佛经),他从小就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所触及,养成了较高的古汉语阅读能力,较早就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在高中期间阅读了《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并去了一家私立学校学习现代汉语,尝试阅读胡适、鲁迅等新文学家的作品。而冈崎在高中期间,似乎对俄国更感兴趣。而竹内则出生于医师和官吏的家庭,自幼与中国并无家学渊源,他自己曾坦言,进大学后仍无法顺利地阅读古汉语(日语称之为“汉文”,包括中国的古籍和日本人用古汉语撰写的文献),甚至对中国也没有太多的关切,他之所以选择这一专业,主要是因为不必考试,进了学校,即使不怎么去上课,届时也可顺利毕业。事实上,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支那哲学支那文学科,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地方。

《阿Q正传》,《狂人日记》日文版

如果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大概也就没有日后中国文学研究会的诞生。这里,作为该组织领袖人物的竹内好1932年的中国之行,可谓彻底改变了他本人的命运,也是中国文学研究会得以成立的最重要的机缘之一。这一年的8月,他获得了外务省对华文化事业部的一半资助,随一个学生团体经朝鲜半岛到中国来旅行,他到中国来的动机,一开始并非出于对中国的兴趣和关切,他后来自己曾说:“我那时学籍虽然放在中国文学科,但并没有真心想要搞中国文学,对中国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因为这次旅行有旅费的补助,便想利用这一制度来满足一下青年时期特有的放浪癖好。但是到了北京以后,我被那里的风情和人物所醉倒了。即使到了期限,我也不想回日本,请家人再寄了旅费过来,一个人待到寒风将要袭来的季节,每天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行走。我与中国的结缘,就始于这次北京之行。”[1]“于是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从此就想真心研究中国,买了若干的书刊带回来,开始了我的第一步。因为我还无法阅读汉文,于是就从现代汉语开始。”[2]

当竹内好决心想要研究中国、尤其是中国文学的时候,他们这些年轻人就立即意识到了日本学界的老旧气氛,大学的教授,对于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中国现状、尤其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出现的新气象,几乎视若无睹,这使他们感到很不满。研究会核心人物之一的武田泰淳在1943年回忆说:

“我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对汉学这样的东西抱有反感。与其说是抱有反感,不如说是完全没有兴趣。通过汉学来接触支那的文化,总不能获得满足,在感觉上也很不喜欢。倒也不是说对汉学的本质已经看得很明白,而是对由汉文所笼罩的这种气氛,由汉学所散发出来的儒教的冬烘气,怎么也无法适应。作为日本人来说,应该还有其他研究支那的途径。…于是我们在昭和九年(1934年)开始了中国文学研究会,对支那的现代文学、支那的支那学者的业绩,展开了调查。”[3]

当然,1930年代初期,日本的文坛或研究界并非对中国的新文学完全视若无睹。事实上,在1920年创刊不久的《支那学》杂志11月号上就连续刊出了后来成了中国文学研究大家的青木正儿的《以胡适为中心的涌动着的文学革命》的长文, 1922年出版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新诗》(大西斋等编著)收录了胡适、康白情等人的作品,1920年抵达北京的基督教神父清水安三在1924年出版的《支那的新人和黎明运动》一书的第十章即为《现代支那的文学》,他虽然不是一个文学研究家,却以自己在北京的实际感受向日本读者传递了最新的信息。此后,村松梢风的《魔都》、谷崎润一郎的《上海交友录》等都或多或少披露了中国文坛的新动向,1926年7月,当时在日本影响颇大的《改造》杂志出版了夏季增刊“现代支那号”特辑,收录翻译了五四以来出现的新小说、新戏剧、新诗和评论等,应该说,时至1920年代末期,日本的文学界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文坛的新气象。但是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尤其是作为最重要的学术重镇的帝国大学内,对中国的研究基本上依然沉湎于故纸堆里。

于是,竹内好决定联合身边的同志来创办一个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学术团体。这一想法大约产生于1933年后半期,经过数次的酝酿后,1934年3月1日在竹内好家里,举行了中国文学研究会第一次的准备总会。决定研究会的名称为中国文学研究会,每月1日、15日举行两次例会,并出版一份研究杂志《中国文学研究月报》。

当时研究会成员通过设在东京神田北神保町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馆内的书店,田中庆太郎开设在东京本乡的文求堂书店,以及在北京的日本友人购入了大量中国新书刊,通过这三个途径,研究会的成员几乎读到了所有当时中国出版的重要文学书刊,包括沈从文、老舍、茅盾、洪深、田汉、丁玲等的最新作品。

期间和之后,竹内陆续结识了后来成为研究会重要成员的小田岳夫(小说家,《鲁迅传》和《郁达夫传》的作者)、松枝茂夫(中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周作人作品和《红楼梦》的译者)、增田涉(中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译者)。

中国文学研究会的主心骨无疑是竹内好,发起人是他,具体的经营乃至杂志的编辑也是他,1937年,竹内好经日华学会的友人的斡旋,获得了外务省文化事业部的资助,得以到北京去留学两年,几乎在同时,武田被应征入伍,作为辎重兵的一员被派往中国大陆战场。在竹内逗留北京的两年期间,杂志的编辑主要由松枝茂夫来担任,1939年10月,竹内期满归国,重新接掌了研究会的日常工作。1940年4月,《中国文学月报》在出版了第59号之后,决定自第60号起改由生活社出版发行,刊名改为《中国文学》,页数由原本薄薄的12页改为48页,对外公开发售。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活动和成果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举行研究例会、恳话会、讲读会等活动,就某一主题讨论介绍研究会内外人员的相关研究心得和学术信息等。第二就是出版研究刊物,对当时鲁迅、林语堂、沈从文、郁达夫等作家做了及时的介绍和评论,除了文学研究之外,对当时中国现实的社会也相当关注,蔡元培去世时,特别出版了纪念专辑。第三,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几乎所有研究会的主要成员都是翻译家,他们除了在《中国文学》上发表译作外,几乎都有各种翻译的单行本问世,比较重要的有冈崎译的丁玲的《母亲》、郁达夫的《沉沦》、巴金的《寒夜》、沈从文的《边城》等,而竹内好是日本最知名的鲁迅翻译家,以一人之力编选翻译《鲁迅文集》,可惜在完成了第6卷之后不幸去世。

《沉沦》日文版封面
《沉沦》日文版

  在日本国内形势越来越严峻的1943年,竹内好为了不使中国文学研究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品格,不得不忍痛解散了这一组织。在战后,曾经一度恢复,也继续出版刊物,但在1948年还是偃旗息鼓了。

不过,中国文学研究会在近现代日本对中国新文学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上,影响是巨大的,在当时和战后,主要的成员都成了著名的思想家(竹内好)、文学家(武田泰淳)和翻译家(松枝茂夫)等,可谓功勋卓著。1977年,汲古书院复刻了所有的《中国文学研究月报》和后来的《中国文学》,他们在中日文学交流上做出的卓越贡献,至今仍然令人敬仰。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由北京大学的翁家慧副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
[1] 竹内好《孙文观的问题点》,初刊于1957年6月号《思想》杂志,《竹内好全集》第5卷,第25页,东京筑摩书房1981年。
[2] 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序章 我的回想》,第16页,东京创书社,1978年。
[3] 武田泰淳《司马迁•自序》,东京日本评论社1943年,此处引自《武田泰淳全集》第10卷,第3页,东京筑摩书房1971年。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女性天皇的上代文学”

    王凯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一部分)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四讲 “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周以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讲 “芥川龍之介文学的魅力”

秦刚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第八讲 “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2/01/wenxue-new-7.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官方吉祥物 名称征集#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官方吉祥物 名称征集# 为更好地向大家介绍日语学习教材《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分享日语知识、交流日语学习心得、介绍日本社会文化、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从“IRODORI”邀请来了两位新朋友。刚刚面世的它们,对这个世界还在探索阶段。值此之际,我们真挚地邀请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你,来帮它们取个中文名吧→《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官方吉祥物 名称征集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官方吉祥物 名称征集

 写在前面:

   为更好地向大家介绍日语学习教材《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分享日语知识、交流日语学习心得、介绍日本社会文化、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从“IRODORI”邀请来了两位新朋友。刚刚面世的它们,对这个世界还在探索阶段。值此之际,我们真挚地邀请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你,来帮它们取个中文名吧。

 

扫描左方二维码,可浏览《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中文版全部内容。

首先,请大家看看它们的介绍。

 

核心创意:我们在鸟中寄予期冀,期待每一位学习者都从《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这套系列教材中受益,在日语学习的旅程中大放异彩。终有一日,如鸟儿一般,在理想的世界自由驰骋、展翅翱翔。

形象:一只来自“IRODORI”的成鸟,前不久,它结束在日本工作,来到中国。今后将使用《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为大家分享更多日语知识。

寓意:粉、黄、橙的配色,取自于《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三册封面的主打色。若隐若现的尾巴以樱花花瓣为原型,尽显灵巧与活泼。作为将三册教材融会贯通的日语使用者,心态包容、开放。

外部评价:活力四射、总是爱为他人着想。

有一个小癖好,就是随时爱拿手指盘算自己掌握的Can-do数量 (≧∀≦)

给大家的问候语:

「日本語のこと、日本の生活のことなら任せて!これからよろしくね!」

形象:这是一只来自“IRODORI”的幼鸟,以今后赴日工作为目标,今后将使用《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同大家一起学习更多的日语知识。

寓意:橙色为主色,黄色为辅色。取自于《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系列“初级1”与“初级2”教材封面主打色。作为日语学习者,略微圆胖的小尾巴透露着一丝稚气,也展现年轻一辈独有的蓬勃朝气。

外部评价:刚开始接触时,会觉得它少言少语,但那只是它害羞的表现。等实际熟络起来,和人聊起天来可谓是“滔滔不绝”。同时,它背后的温柔一面也会日益显现。最爱和前辈们一起练习“影子跟读”。

给大家的问候语:

「これからみんなと一緒に勉強できると嬉しいな!よろしくね!(๑˃̵ᴗ˂̵)」

看完它们的简介,大家是不是也已经有一些好主意了呢。快来投稿告诉我们吧。

现将征集活动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征集对象

社会各界人士

二、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22年2月16日(周三)

三、名称要求

1. 名称应用范围: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各类日语相关活动、《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教材介绍资料、相关周边产品等。

2. 名称设计要求:

(1)特色鲜明。结合吉祥物特征,保持风格统一,体现《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教材的定位。

(2)有独创性、新颖性。兼有一定的艺术内涵。名称字数通常2-5个字为佳,需对名称涵义作简明阐释。

(3)有平易性。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字面平正通达,易识、易记、易诵。

四、提交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内容。

五、评选及奖励

本中心将基于公平、公正原则,在投稿作品中选择最契合吉祥物理念的名字,于2022年2月23日(周三)公布结果。

对积极建言献策的朋友,本中心会择优挑选十位朋友送上本中心2022年专属台历与手账本~ 对提议采纳者,还有额外丰厚大礼包相送。

六、注意事项

来稿恕不退还、投稿必须为原创,不得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如涉及借用等侵权行为均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最终解释权归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所有。

七、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irodori@jpfbj.cn

联系电话:010-8567-9511

2022年1月19日

期待听见大家的声音。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第六篇:“以合理的名义”——浅谈美式日本文…

#海外日本研究推介 第六篇: “以合理的名义”——浅谈美式日本文化解读的本土化倾向 # 本中心特此为您推出由中外学者撰写的海外日本研究概况以及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的著作书评,以期促进中国学者与日本以外的日本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第六篇:“以合理的名义”——浅谈美式日本文化解读的本土化倾向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讲师 丁诺舟】→海外日本研究推介 第六篇:“以合理的名义”——浅谈美式日本文化解读的本土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