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 × 东京国际电影节共同主办 线上…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 × 东京国际电影节共同主办
线上对谈系列“Asia Lounge”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与东京国际电影节共同举办“Asia Lounge”线上对谈系列活动,将于10月31日(周日)~ 11月7日(周日),每天发布由亚洲各个国家及地区具备一定代表性的电影导演与日本当前活跃在第一线的电影从业者所进行的线上对谈节目。(有英日双语翻译)

*本活动属于第3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一部分

详情请参照↓

(日语)

https://2021.tiff-jp.net/ja/al2021/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英语)

https://2021.tiff-jp.net/en/al2021/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从2014年开始,共同举办了诸多聚焦亚洲的电影交流活动。而在电影行业全球大环境极其严峻的今年,亚洲电影人将以对话的方式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联系,同时借此机会考察各影像文化的现状与差异,故而决定展开本次全新的活动企划。


机会难得,请一定不要错过本次活动。


线上活动日程・参加者


(时间为中国时间)


使用语音:日语 英语(交替传译)

观看方法:使用Zoom进行观看(注册免费)。

报名请复制并在浏览器中打开各个活动下面的链接。


10月31日(周日)13:30~15:00

伊莎贝尔·于佩尔X滨口龙介

主持人:土田环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Q8rMAJWzTdO1snW0tmIC3Q


11月1日(周一)13:00~14:30

张震 X 是枝裕和

主持人:是枝裕和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1kXZHAxSQreoNeNOwWv6vA


11月2日(周二)13:00~14:30

特别企划

春本雄二郎 × 徐昊辰 × 髙田志织

主持人:荒木启子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QKwIGIh7ThqBdTlK0W7q2A


11月3日(周三)13:00~14:30

卡米拉·安迪尼 X 岨手由贵子

主持人:土田环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YPC6ZVK1SHSiqyCZTj49wA


11月4日(周四)13:00~14:30

巴赫曼·戈巴迪 X 桥本爱

主持人:市山尚三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JTaubTdkS8yk9mgAOCHXJg


11月5日(周五)13:00~14:30

布里兰特·曼多萨 X 永瀬正敏

主持人:石坂健治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3RLN4Ea9Rcm_RLCWwC08Jg


11月6日(周六)10:10~11:40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X 西岛秀俊

主持人:市山尚三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zLQWjuWWS66tEQMhknal6g


11月7日(周日)13:00~14:30

奉俊昊 X 细田守

主持人:荒木启子

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KxcWX9B_QAqoFNlZGoDcLQ


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东京国际电影节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中日交流之窗日本文化线上讲座-(小小说写作)#→http:…

#中日交流之窗 日本文化线上讲座-(小小说写作)#中日交流之窗 日本文化线上讲座-(小小说写作) ※使用语言:日语  附中文同声传译(中国語の同時通訳有り)

◆日期:2021年10月30日(周六)13:30~15:30(中国时间)/14:30~16:30(日本時間)
◆讲师:田丸雅智
◆主题:体会用日语写作的乐趣——小小说写作讲座/日本語で創作を楽しもう、ショートシ ョートの書き方講座

注册网址:
网页链接

#空白空间:感召|AHigherCalling#空白空间新空…

#空白空间:感召 | A Higher Calling# 空白空间新空间首展“感召”(A Higher Calling)将于2021年10月23日开幕。中国及海外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以“感召”为话题,探讨时代之下人是如何被无形的系统所牵绊而不自知,以及如何在看似错综的时局之下龃 龉前行,并寻找突破固化系统之缝隙的。其中、两位广受关注的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Yuko Mohri)、笹本晃(Aki Sasamoto)将带来新媒体装置、影像等多元媒介的作品。 欢迎大家前去观展→ 空白空间:感召 | A Higher Calling

空白空间:感召 | A Higher Calling

空白空间新空间首展“感召”(A Higher Calling)将于2021年10月23日开幕。中国及海外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以“感召”为话题,探讨时代之下人是如何被无形的系统所牵绊而不自知,以及如何在看似错综的时局之下龃 龉前行,并寻找突破固化系统之缝隙的。其中、两位广受关注的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Yuko Mohri)、笹本晃(Aki Sasamoto)将带来新媒体装置、影像等多元媒介的作品。 欢迎大家前去观展。

以下内容来自空白空间微信公众号。





图像来自 image from:瓦吉科·恰齐亚尼 Vajiko Chachkhiani,天空之下 Lower Than The Sky,2021,单频2K录像(彩色,有声) single 2K 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16’25″,由布兰茨美术馆委任创作 commissioned by Kunst Museum Brandts。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courtesy the artist



空白空间荣幸地宣布将于2021年10月23日于北京顺义的博乐德艺术中心D7楼1层开辟画廊第二空间,同时将带来新空间的首展“感召”(A Higher Calling),由沈宸策划。本次展览邀请了帕斯卡尔·伯奇勒(Pascale Birchler)、尼娜·卡内尔(Nina Canell)、瓦吉科·恰齐亚尼(Vajiko Chachkhiani)、陈飞、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乌尔丽克·格罗萨斯(Ulrike Grossarth)、何恩怀(Christopher K. Ho)、刘玗、塔拉·玛达尼(Tala Madani)、毛利悠子(Yuko Mohri)、泰阳·昂洛拉托&尼科·克雷布斯(Taiyo Onorato & Nico Krebs)、欧阳春、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íguez)、笹本晃(Aki Sasamoto)、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约翰·斯库格(John Skoog)、苏予昕、巴吞蓬·蒙特·德斯巴迪(Pathompon Mont Tesprateep)、安德罗·维库亚(Andro Wekua)、梁慧圭(Haegue Yang)、张晓在内的21位(组)艺术家参与,展出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元媒介的作品。特别鸣谢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与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对瑞士及日本艺术家参展的赞助支持。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23日。



感召 A Higher Calling

“感召”(Calling)原指人作为中介受到某种更高意志、智慧、力量的权威指导,其意识接收到神圣的旨意,言语与行动也由此具备了更加不言自明的理据与不容辩驳的正当性。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与“感召”相关的概念或文本,譬如“不可抗拒的恩典”(Effectual Calling)、“醍醐灌顶”、“天命”等。

今天,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普遍世俗化的世界,但“感召”的“神秘”体验并未因宗教力量的退场而消失;相反,在充分的理性之外,人们仍常常执着并笃信于这种不可抗拒的体验,由此导致的言行分歧则难免相互抵牾,引来冲突和危机。


乌尔丽克·格罗萨斯 Ulrike Grossarth,16个移动的物体 16 Moving Things,2005,德累斯顿 Dresden,三个表演者的行为 action for three performers,服装造型/表演者 costumes/performers:Ulrike Kampmann, Anke Zeissig, Andreas Kempe,单频录像(彩色,有声)single channel video(color, sound),29’21” ©Ulrike Grossarth


于此,展览试图在当代语境之下,发问“感召”这一不由自主的身心体验从何而来。倘若我们从宗教与神秘学之外的角度出发,能否厘清“感召”的产生与运行机制?1998年,社会学家约翰·索默维尔(C. Sommerville)曾总结到,从社会学的宏观层面来讲,“世俗化”(secularization)即“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是一个社会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变得愈加分化和彼此不同的过程。与此同时,在微观层面的个体和群体同样受到差异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能否将世俗化下的“感召”理解为差异化社会下的某种特定意识体验?如果人之意识与行动的形成来源于彼此之间的差异化,那么差异化的存在本身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人际互动过程是否即塑造了人们不可抗拒的言语、行动方式的缘由?以及,对于差异化的调整是否意味着“感召”体验的改变?如若我们能对这一机制、过程有效地理解并善加运用,是否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和“感召”带来的言行分歧,从而更好地面对这个愈发动荡而充满危机的时代?


藤原西芒 Simon Fujiwara,一对描绘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国王路易十六被砍下头颅的戏剧性放大金色断头台耳环 A Dramatically Enlarged Set of Golden Guillotine Earrings Depicting the Severed Heads of Marie Antoinette and King Louis XVI,2019 ,硬泡沫,铝,金箔 Rigid foam, aluminum, gold leaf,208×52.5×27 cm each (2 parts)
由艺术家,Dvir Gallery,Gió Marconi,TARO NASU,施博尔画廊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Dvir Gallery, Brussels & Tel Aviv; Gió Marconi, Milan; TARO NASU, Tokyo;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s ©Andrea Rossetti



一种社会的动力学 A Dynamic Society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人们相信“感召”这一看似神秘的体验乃是来源于“天”与“道”,我们是否更应借助自然的规律去一窥其中的究竟?

在重力的牵引之下,水顺应地势的落差流动,汇聚成江河并融入大海;太阳的辐射造成地表的温度差异,由此带来了空气的流动并形成风。自然万物在彼此的差异之中,受到各种力的支配而势不可挡地运动、变化。


梁慧圭 Haegue Yang,香料月相周期 Spice Moon Cycle(局部 detail),2015,丝网印刷,砂纸,香料,草药,框裱 screen prints, sandpapers, spices, herbs, framed,原料:生姜粉,辣椒粉,孜然粉,葛拉姆马萨拉,荜拔粉,香菜粉,芥末粉,豆蔻粉,白辣椒粉,丁香粉,黑胡椒粉,白胡椒粉,姜黄粉,八角粉,桂皮粉,黑种草粉,何首乌跟,大黄,甘草粉,没药 ingredients: ginger powder, chili powder, cumin powder, garam masala, ganthoda powder, coriander powder, mustard powder, cardamom powder, white chili powder, clove powder, black pepper powder, white pepper powder, turmeric powder, star anise powder, cinnamon powder, nigella powder, root of tuber fleeceflower, da huang, licorice root powder, mo yao,20 件 parts, 每件27.8×22.9 cm each
由私人藏家惠允 courtesy private collection


相较于老子高度抽象且概括的说法,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于十九世纪中叶提出“社会力学”的概念,试图借用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思路、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系统与结构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差异”(difference),差异的存在必然产生梯度,由此形成了广义的“力”(force)并产生广义的“流”(flow);“流”的强弱、速率、关系、稳定性等属性构造出复的社会运转。

那么,个体或群体天生和后天获得的各种“差异”(性别、性格、收入、教育、阶级等等),以及互动过程中因“差异”形成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塑造出了其在互动中某种程度上必然的方式与趋势(“流”)?而这些必然产生却不可见的“力”综合且持续施加于个体或群体之上时,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所面临着的“感召”过程?


泰阳·昂洛拉托&尼科·克雷布斯 Taiyo Onorato & Nico Krebs,LELO,2015,16毫米胶片转数字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16mm film converted to digital HD video (color, sound),5’30”
由艺术家和Sies + Höke Galerie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ies + Höke Galerie


在乌尔丽克·格罗萨斯(Ulrike Grossarth)的《16件移动的物体》(16 Moving Things)中,3位端坐的表演者随心所欲又循环往复地摆弄着手中的长棍,推动平台之上的物体,使它们在游移和碰撞之中共同完成了一出无法预测却又如宿命般的默剧。昂洛拉托与克雷布斯(Taiyo Onorato & Nico Krebs)的《LELO》拍摄了格鲁吉亚的传统游戏中,两相对峙的村民如何在既定规则之下被一颗始终未曾现身的皮球所牵引,仿若周旋于一片虚空;而梁慧圭的《香料月相周期》(Spice Moon Cycle)和陈飞的《香火》则试图揭开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是如何在贸易、市场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辗转腾挪,移动交换,周而复始。毛利悠子(Yuko Mohri)的《I/O》在展厅中构造出精密而复的动态装置,在看不见的电力驱动下以及现场微粒的扰动中,各种元素顺势移动,共同呈现出一派“雷雨交加”的海上生态景象。此外,尼娜·卡内尔(Nina Canell)的《隔离器》(Disconnector)将在展览的不同章节中以变体的形式多次出现,借以表征和想象一个穿梭在可见与不可见空间、传递或断开能量的盘根错节的庞大系统形象。


毛利悠子 Yuko Mohri,I/O,2011/2021,纸卷,竹炭,钟琴,掸子,LED灯,玩具,勺子,厕纸,鱼缸等 roll paper, bamboo charcoal, bell lyras, dusters, LED lights, toy, spoon, toilet tissue, aquarium, etc.,尺寸大小可变 dimension variable
图片由艺术家和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惠允 Image courtesy Yuko Mohri and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失灵的指南针 A Failed Compass

正如作品《I/O》中所暗示的那样,一个存在于真实环境中的系统运转难以避免地受到意外因子(变量)的干扰,如同指南针在受到额外磁力干扰时,会失去它原本追寻的方向而失灵。在这一章节,我们将关注到,利用和改造“差异”本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力”与“流”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进而“感召”将产生怎样的偏差。


约翰·斯库格 John Skoog,幻境 Shaodowland,2014,16毫米胶片转数字高清影像(黑白,立体声) 16mm film converted to digital HD video (b&w, stereo),15’00”
由艺术家和柯芮斯画廊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Pilar Corrias


塔拉·玛达尼 Tala Madani,观众 The Audience,2018,单频动画(彩色,有声) single channel animation (color, sound),16’08”
由艺术家和柯芮斯画廊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Pilar Corrias


约翰·斯库格(John Skoog)的《幻境》(Shadowland)以美国电影工业为蓝本,戏仿了好莱坞早期黑白电影的拍摄方式,同时充分利用加利福尼亚州地理风景的多样性,借由精心的剪辑与素材重组,将加州多元的地貌伪装成世界各地的风景,使得观者面临幻象却不自知。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íguez)的画作将目光投入校园与街头,虚构的主角们将置于某种被拟定的学习环境中,提示出言传身教所具有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塔拉·玛达尼(Tala Madani)的影像《观众》(The Audience)由多段短片组成:一个不由自主地模仿暴力性举动自我伤害的观众,一个穿着举止与众不同而遭受群体攻击却无法逃离的人,一只试图穿越弹簧禁锢却挫败的手等——影片微妙地揭示出人的自我驯化、小群体思维等所塑造的固化权力结构。在巴吞蓬·蒙特·德斯巴迪(Pathompon Mont Tesprateep)的《摇篮曲》(Lullaby)中,一位泰国本土的佛教老师偷偷改写了一首童谣,将自己对当地不和谐的现状描述及看法藏匿其中,由此模糊了摇篮曲以及伪装成意识形态的催眠术之间的界限。而在德斯巴迪另一部作品《法蒂玛与库利特》(Fatimah and Kulit)中,主人公的意识于双重人格间不断游移,进行着一场有关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健忘症的自我争辩。


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 Francisco Rodríguez,在街上 At the Street ,2021,布面上油画,釉质和沙子 oil, enamel and sand on canvas,152×117 cm
由艺术家和Cooke Latham Gallery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ooke Latham Gallery



永不止息的角力 A Persistent Wrestling

基于前述的两条线索,我们试图进一步提问:观察、质疑、抵抗业已固化乃至异化的“差异”本身,主动地生产新的“差异”从而改变“力”的相互关系,是否能够就此形塑出更具流动性且积极的“感召”可能?我们将以艺术家和他们作品中蕴含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回应这一变动不居的“感召”过程。“永不止息的角力”在此提示这一改造过程中所遭遇的峰回路转与绝处逢生。


苏予昕 Su Yu-xin,云的声音 The Sound of Cloud,2021,氧化铁,泥土,胭脂虫色淀,硫磺,青金石灰,水晶沫,二氧化钛与其他手工颜料,画布绷至于木板 ferric oxide, soil, carmine lake, sulfur, lazurite pigment, crystal dust, titanium dioxide and other hand-made pigments on flax stretched over board,120×215 cm
由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dein Gallery


刘玗 Liu Yu,失明的造物主 Caecus Creaturae,2019,双频影像装置(彩色,立体声) two-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color, stereo),安汶 Ambon:32’53″,荷兰 Netherlands:27’37”


欧阳春 Ouyang Chun,蚁冢 Anthill,2021,布面油彩,油画棒,实物拼贴 oil paint, oil pastel, found objects on canvas,不规则双联画diptych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上 top:105×160 cm,下 bottom:180×180 cm;整体尺寸 overall:285×180 cm


苏予昕的风景绘画《数次来访》(Multiple Visits)与《云的声音》(The Sound of Cloud)使用非工业标准的自制颜料,讨论并质疑了传统透视学和制图学在风景绘制中的法则,提示出观看世界的诸种其他可能。刘玗在系列项目《珍奇柜》中,以十六世纪失明的植物学家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为考察对象,手绘出了郎弗安斯所著《安汶珍奇柜》(The Ambonese Curiosity Cabinet)中对诸多物种的文字描述的想象,并通过走访植物学家于东南亚的足迹,侧写了我们未能得见的郎弗安斯本人及其所面临的世界的形象,以此讨论突破限制的想象力与对生命经验敞开的必要性。张晓在《怪力乱神》中的替代性菩萨形象来源于艺术家长期进行的民间信仰调研和对宁波某寺庙新佛像系统的借用,这些“错置”的、挑战传统的佛雕反映出人的无意识的欲望和信仰在当下愈发复的面貌,而这究竟是对固有系统的败坏还是更新?欧阳春的不规则双联绘画《蚁冢》创造了一个仿若蚂蚁巢穴般潜藏于地下的异世界:难以尽数、各不相同的元素与生命个体于此难以自持地狂欢,整个世界在画家“粘稠”的笔触下仿佛呈现出不断流动的质感,映射出一个看似混沌却极大丰富、四通八达的社会模型。在三频录像装置《屈服点》(Yield Point)中,笹本晃(Aki Sasamoto)不仅提出任何物体与结构都有可能在力的拉扯中崩坏,更于一出荒诞的行为现场化身成娓娓道来的讲述者,阐明应对压力与保持“弹性”对于在生活中身不由己之人的重要性。


张晓 Zhang Xiao,广场舞菩萨(“怪力乱神”系列)Square Dancing Bodhisattva (Guai Li Luan Shen series),2021,香樟木,油漆,丙烯 camphorwood, paint, acrylic,39×22×25 cm


安德罗·维库亚 Andro Wekua,翅膀 Wings,2019,铝板上油画颜料,银箔,丝网印刷油墨和清漆 oil paint, silver leafing, silkscreen ink, and varnish on aluminum panel,装裱尺寸 framed dimensions: 141.9×202.2×3.8 cm ©Andro Wekua
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惠允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ladstone Gallery


另一边,帕斯卡尔·伯奇勒(Pascale Birchler)的雕塑《男孩与猫》(Junge mit Katze)受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的启发,塑造了一个看似迷茫却也坚定的男孩,展现出在艰难而充满反对力量的环境中恪守寂寞与爱的品格。在瓦吉科·恰齐亚尼(Vajiko Chachkhiani)的录像《天空之下》(Lower Than the Sky)中,两艘航船载着落难的人群相伴从海平线缓缓驶来,在好似可以登陆之前却又不得不再次转身离去。海浪、声音、光线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不变的是两艘船给予彼此的陪伴,以及船上那些始终凝视着镜头的双眼——仿佛在诉说着人性中希望与失落的交错。安德罗·维库亚(Andro Wekua)的拼贴绘画《翅膀》(Wings)将一个陷入沉思的女子、一双失去身体的翅膀与模糊而紧闭的窗格混合在一个具象与抽象同在、处于客体与主体解读之间的边缘空间,隐喻了将⽇常生活经验转换为反思过程的人类智性活动逻辑,也指示了⼀种想要不断塑造过去以书写别样历史的努力——尽管这种努⼒有可能是徒劳的。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的大型金色耳环雕塑重访了法国大革命胜利的关键时刻,展现了群体性力量所蕴含的巨大变革动能,却也揭露出潜藏其中的悖谬与离奇。而在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的《鸟的游戏》(The Bird Game)中,主人公们将在乌鸦的诱惑下经历一场追求“永不再眠”的冒险之旅,而历尽艰险的他们将获得游戏的胜利抑或是成为邪恶者的同谋,最终的结局似乎并不明朗,惟有变化(transformation)才是永恒。


帕斯卡尔·伯奇勒 Pascale Birchler,男孩与猫 Junge mit Katze(局部 detail),2019,金属,木头,雕塑黏土,釉,颜料,纸,人造头发,稻草 metal, wood, modeling clay, glaze, pigments, paper, artificial hair, straw ,男孩 boy:150×48×50 cm,猫 cat:70×40×20 cm


玛丽安娜·西姆内特 Marianna Simnett,鸟的游戏 The Bird Game,2019,16mm胶片转数字高清影像(彩色,5.1环绕声) 16mm film converted to digital HD video (color, 5.1 surround sound),20’00” ©Marianna Simnett
由艺术家和Société Berlin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ociété Berlin


笹本晃 Aki Sasamoto,电影:屈服点 Movie: Yield Point,2017,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single channel HD video (color, sound),21’44” ©Aki Sasamoto
由艺术家和Take Ninagawa惠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ake Ninagawa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社会)第一讲:从“一亿总中流”社…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社会) 第一讲:从“一亿总中流”社会到“差距社会”——日本全民中产社会的形成与分化#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一讲:从“一亿总中流”社会到“差距社会”——日本全民中产社会的形成与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胡澎】→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社会) 第一讲:从“一亿总中流”社会到“差距社会”——日本全民中产社会的形成与分化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社会) 第一讲:从“一亿总中流”社…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社会) 第一讲:

从“一亿总中流”社会到“差距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研究员 胡澎


主讲人介绍:

胡澎: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第十二届委员。出版有专著《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性别视角下的日本妇女问题》『戦争体制下日本の女性団体』(日本出版)。主编有《东亚社会发展与女性参与》《平成日本社会问题解析》《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副主编)、《少子老龄化社会与家庭:中日政策与实践比较》(副主编),另在《日本学刊》《光明日报》《人民论坛》《日本问题研究》等刊物发表《日本“长寿社区营造”及其实践》《战后日本社会运动的演进和特征》《日本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与实践》《日本NGO的发展及其在外交中的作用》《日本人战争记忆的选择、建构——兼谈中日如何共享战争记忆》《日本老年雇佣制度的经验与启示》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二战后,日本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共同富裕,在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为世界后发现代化国家与地区做出了表率,故日本有“一亿总中流”即全民中产社会之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滞缓,就业形势严峻,非正规就业人数和低收入家庭增多,基尼系数上升,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上流”与“下流”社会阶层两极分化以及中产阶层向中下层流动的趋势。这一系列现象表明:日本正在由富裕、均质的“一亿总中流”社会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机会和结果不平等的“差距社会”转变。

涩谷街头


一、日本全民中产社会的形成

  全民中产社会具有国民收入差距较小、国民社会地位均等、国民观念意识趋同等特征。战后日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城市白领阶层迅速扩大。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团块世代”群体为日本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企业忠诚、对工作尽职、乐于奉献、富于牺牲精神的中产阶层价值观也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

  19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大批年轻人从农村地区来到都市成为工薪族,组成“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料理家务”的标准中产阶级家庭。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是这样描述“中流生活”的: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汽车,家电用品齐全,孩子若是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也可如愿,偶尔全家也可以有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也就是说具备所谓“体现宽裕生活的条件”的那种生活状态。换言之,直到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之前,日本国民只要努力,人人都能过上幸福指数颇高的“中流生活”。大多数日本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自认为属于中产阶层。内阁府从1958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的《国民生活舆论调查》(1948年开始不定期进行调查)以及日本社会学会自1995年开始每十年进行一次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移动全国调查》(SSM調査)均印证了这一点。全民中产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意识较为稳定,即便是在所谓的“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的经济低迷期,国民普遍生活水准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中流意识”也依然存在。


日本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

二、全民中产社会形成的原因

  战后民主化改革,特别是解散财阀、废除贵族、农地改革等消除了财产占有的不平等,为实现分配基本公平打下了基础。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以及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保障了日本国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使日本社会迅速趋于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提高了国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共同富裕。池田勇人内阁时期实施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差别,改善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普遍提升了工薪阶层的收入,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农村生活水平,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另外,战后日本在《教育基本法》的基本原则下,各都道府县均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教育的公平化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日本对全国基础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标准化管理,在学校设置、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方式、教学设备、班级编制等方面都制定了标准,保证了日本各地中小学校均衡发展。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领域的性别差距也在缩小。基础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城乡教育机会均等与庞大的中产阶层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20世纪60年代,日本构筑起了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高速发展期也是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的时期。如:《精神薄弱者福利法》(1960)、《儿童抚养津贴法》(1962)、《老人福利法》(1963)、《母子保健法》(1965)、《儿童津贴法》(1971)等法律相继颁布,各种保险的给付内容、给付水平均大大提高。另外,20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逐渐形成了由“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所构成的日本雇佣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了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保障。


三、日本“差距社会”的现状及成因

  日本的“贫困”问题不是食品、水、衣服、住宅等人类生存必要的基本要素匮乏的“绝对贫困”,而是一种“相对贫困”,即从家庭收入中扣除税金和社会保障金,算出家庭中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即可自由使用的金额。将这些金额依次从高往低排列,以中间的人群的收入为标准,收入不及此一半的人所占的比例即相对贫困率。简单来讲也就是说社会上生活水准不及标准收入一半的人的比例。“相对贫困”指的是一部分人无法维持本国最低生活标准的状态,享受不到大部分人所享受的习惯和行为。“绝对贫困”强调的是生活的最低限,“相对贫困”强调的是平均水平。随着日本人口结构老龄化、单身化、少子化趋势的蔓延,基尼系数也在缓慢上升。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显示,日本的基尼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上升,在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中位居第11位,高于0.311的平均值。2019年9月6日,厚生劳动省发表了2017年的基尼系数为0.5594。



  “差距社会”通常表现在收入差距、性别差距、教育差距、机会差距、税收差距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兼职工、临时工和钟点工、返聘人员等非正规就业人数不断增多,非正式员工和正式职员的差距不断拉大。非正式员工和正式员工工资待遇差距大,社会保障不足,缺少上升空间,对家庭经济、子女受教育程度、年轻人的婚恋等产生负面影响。雇用关系和收入的不稳定使得一些低收入青年陷于结不了婚的困境,与此同时,儿童的贫困问题逐渐成为社会问题,2008年被称为“儿童的贫困元年”,2012年日本儿童的贫困率高达16.3%,即每6个日本儿童中有一个是贫困儿童。



  “差距社会”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进入了长期经济不景气时期,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采取裁员,雇佣大量临时工、派遣员工等。失业者、计时工、派遣员工等非正式员工者,来实现企业增效和抑制劳动力成本。此举导致非正规雇佣人数大量增加。同时,伴随着IT技术等的发展,高学历人才需求增大,低学历劳动者工作机会减少。

  二是消费税上升增加了国民的家庭负担,对低收入家庭影响尤其明显。1989年初次设立了3%的消费税,1997年提升到5%,2014年提升到8%,2019年又提升至10%。

  三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发生动摇。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式经营从年功主义转向能力主义和业绩主义,经济上重视实力,工作成果与薪金挂钩。能力不足、缺乏技术专长的人容易失业,工资较低,而有专长、能力强的人职业则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丰厚。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以雇用非正式员工的方式来补充劳动力。此外,工会的作用不断减弱,非正规雇用员工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日本阶层固化现象日趋严重,都市与地方差距扩大。


四、日本阻止差距扩大化的对策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扭转社会差距扩大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

(一)构筑保护弱势群体的安全网

  日本设有生活保护制度、雇用保险制度在内的安全网。生活保护制度是针对那些虽努力仍深陷于贫困的人,根据其贫困程度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健康与文化的生活并促使其自立的制度。安全网则包含了一系列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法律、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领取生活保护费的生活贫困者、无家可归者在经济上能够自立。如:《无家可归者的自立支援等相关特别措施法》《生活穷困者自立支援法》《生活保护法》等。2015年在全国范围设立了针对生活困窘者的咨询窗口,并配有专门的支援员。

  针对儿童的贫困现象,日本政府出台了教育、生活、经济、就业等方面多项对策。2014年实施了《关于推进儿童贫困问题对策的法律》(即《儿童贫困对策法》),2016年通过了《儿童贫困对策大纲》。2019年10月起对免交住民税家庭的0-2岁幼儿免除保育所全部费用,对3-5岁幼儿免除幼稚园、保育所全部费用。2020年4月起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学费等减免制度,向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发放无需偿还的补贴型奖学金。对生活保护家庭的子女在受教育上予以支援,充实高中生的助学给付金,为贫困群体提供廉价住宅,增加贫困儿童津贴的领取次数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负担。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陆续充实了社会福利、雇佣保险等方面的法律制度。2000年创设的“护理保险制度”随老龄化发展而不断修改,调高了高收入群体的个人负担比例。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日本政府不断充实“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中心”、“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服务型老年公寓等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疗养、康复、咨询等服务,以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困境。

(二)提升各群体的就业率以缩小收入差距

  促进就业是阻止社会差距扩大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日本的一系列经济措施也与此有关联。2015年,安倍晋三政府提出了孕育强大经济、构筑理想的育儿支援、创建令国民安心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新三支箭”,希望能够构建一个让所有人包括老年人、女性、男性、残障人士、病困者、失业者等都能发挥作用的社会。同时,希望政府、自治体、民间企业、团体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个支援弱势群体的网络。《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1986)自实施以来,日本女性就业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女性劳动年限增长,大企业女性管理职的人数比例有所上升。1990年,男女工资差距开始缩小。1992年实施的《育儿休假法》(1995改为《育儿护理休假法》)极大地缓解了女性兼顾工作与育儿的难题。2012年,“安倍经济学”提出创造“女性闪耀光辉的社会”的口号,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女性就业和再就业;2015年制定了《女性活跃推进法》等,号召政府机构和企业雇用和提拔更多的女性,更好地发挥女性的职业才华。

(三)减少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待遇差距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劳动环境,出台了保护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相关措施,缓解非正式员工与正式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修订《劳动者派遣法》,计时工、临时工等非正规就业劳动者被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日本复兴战略》号召改革雇佣制度,督促企业改善非正式员工待遇,加速其转为正式员工。之后,各都道府县也按照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计划。2018年实施的工作方式改革中主要内容就是“同工同酬”,规定禁止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之间不合理的待遇差距,企业在工资、奖金、退职金等方面要对非正式员工和正式员工一视同仁。此举对缓解甚至消除工资收入差距、降低社会的不平等程度、逐渐消除“格差社会”等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日本在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铸就了全民中产社会,创造了“平等神话”。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中产阶层开始分化,开始走向机会和结果均不平等的“差距社会”。


主要参考资料:
佐藤俊树:《不平等社会的日本:告别“全民中产”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傅高义:《日本新中产阶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
桥本健二:《战后日本社会阶级构造的变迁》,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三浦展『下流社会——新たな階層集団の出現』、光文社新書、 2005年。
橘木俊詔『格差社会何が問題なのか』、岩波書店、2008年。
内閣府『子供・若者白書』(2015年版)。
山田昌弘『底辺への競争』朝日新書、2017年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日本募捐政策的演变及其逻辑”,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俞祖成副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社会)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一亿总中流”社会到“差距社会”——日本全民中产社会的形成与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胡澎


第二讲 日本募捐政策的演变及其逻辑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俞祖成


第三讲 多元视角下的日本人口老龄化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田香兰


第四讲 日本环境治理的实践与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李国庆


第五讲 了解日本学术研究的一个具体的视角——以日本家族社会学会为例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朱安新


第六讲 从社会转型看日本青年的“族”现象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师艳荣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10/shehui_episode1.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IRODORI生活中的日语”三日体验课#为回应大家对“I…

# “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 三日体验课# 为回应大家对“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的关注,增强中日朋友的相互理解,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计划举办 “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线下体验课啦~详情及报名→http://t.cn/A6MjuJ7b ​

“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 三日体验课

“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

                         三日体验课

概要

 为回应大家对“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的关注,增强中日朋友的相互理解,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计划举办 “IRODORI 生活中的日语”线下体验课啦。

对象:

任何对日语、日本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未学过日语的朋友优先)

时间:

2021年11月1日-3日18:00-20:00

授课老师:

在中国大学有过任教经验,幽默风趣,会讲一口流利东北话的日本人老师。

课程计划:

11月1日

语言面:学会用日语进行简单日语介绍

文化面:了解寒暄语与其文化背景

11月2日

语言面:学会用日语介绍自己的饮食生活

文化面:了解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11月3日

语言面:学会用日语在日料店点单

文化面:了解中日旅游习惯的差异

参与课程,你将能够:

· 与“来自内蒙古”的日本老师直接对话

· 与常年日语学习者交流学习方法

· 具备简单使用基础日语的能力

· 发现中日文化的有趣之处

报名人数:

活动上限30人。

报名费用:

本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报名条件与方式:

(1)由于3日课程具有连贯性,优先邀请为期3天的体验课均能参与的朋友报名。

(2)由于体验课安排在晚上,优先邀请北京市内在住朋友报名。

(3)请有意参与的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报名表。根据往年经验,报名人数将会超于计划人数。我们将根据报名表填写情况,从中邀请30位朋友来到我们的现场。

*报名表填写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4日22:00

结果公布方式

  本中心将于10月25日起,以邮件形式,依次向选定邀请参与者发送后续详情。请各位报名者及时确认邮箱。(请检查是否被归入为垃圾邮件)

若有不明,欢迎垂询。

irodori@jpfbj.cn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6:~成人之日要做什么呢?~#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7:~应该穿什么衣服去呢?~#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葬礼、手机礼仪、婚礼的聚会、探望、乔迁聚会、各地的风俗、美食广场、小菜→

随着初级2的正式推送,今后本中心将不定期开展各项小活动,对积极参与的小伙伴们送上精美礼物~ 本期内容也请大家看到最后哦收起

#中日交流之窗 日本文化线上讲座-声优# →O中日交流之窗 日本文

#中日交流之窗 日本文化线上讲座-声优# →中日交流之窗 日本文化线上讲座-声优
◆日期:2021年10月27号(周三)18:00~19:30(中国时间)
◆讲师:刘 婧荦
◆主题:听双语声优讲外语学习之路
◆注册网址:

“非母语话者是否能将外语说得像本地人一样。相信每一位外语学习者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日本这个声优大国,用日语和日本演员们竞争,我在追梦的这十几年中所经历的挫折,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