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http://t.cn/A6MVsOm9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http://t.cn/A6MVsOm9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四讲: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主讲人介绍:
滕军:女,1955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学 教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留校任教
1993年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文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6年调入北京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2021年开设哔哩哔哩《北大滕老师课堂》学习园地
研究方向
日本传统艺术、中日文化交流史
讲授课程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艺道文化论,日本美术史论,日本社会,日本民俗学,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香道
出版专著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1992年 东方出版社 )
《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日文版1998年 日本市井出版社 )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2004年 人民出版社)
《叙至19世纪的日本艺术》(2007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与研究》(2011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茶文化考察纪行》(日文版2011年 第二作者 日本河原书店出版社)
《THE HISTORY OF SINA-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2019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本香道文化》(2020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中国香文化简史》(2021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获奖情况
2002年《茶文化思想背景之研究》获第二届孙平化日本学奖励基金著作奖二等奖,
2005年《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获第一届北京大学日本学研究卡西欧学术奖,
2006年《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为了让大家了解这门独特的艺术,我们先去参加一次虚拟的香道会吧。
这里,的确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几位身着华丽和服的妇女静静地跪坐在一起,在依次传递着一个小香炉,她们时而将小香炉凑近鼻子,做深呼吸,时而将香炉放在膝上,闭目凝神,虽然看不到她们脸上的笑容,但她们平和的目光似乎在告诉我,她们已经陶醉了,屋内充满了香气。这便是有着历史悠久而鲜为人知的香道。
在香席上,有一位香主,其余的人均为香客,香主香客按一定的步法入席后,由香主按一定的法式拿出闻香用道具,擦拭摆放平稳之后,取出一个小香炉,香炉里已放好了一块点燃了的炭。
炭上再摆一片云母,云母上放上一块3毫米长的香木片,香木片着热,开始发出香气,于是,香主便把此香炉递给首席香客,尔后依次传递闻香。一次香会要闻一套香,也就是说要闻好几炉香,香客们要闻出香的种类、香型,一套香下来之后,每位香客写出答案交与香主,最后由香主宣布成绩、发奖。
究其渊源,日本的这一文化传统也是来自中国。日本本土不产香,古来也没有闻香的习惯,香道中用的香材是产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被各种细菌感染的树脂,在许多年后变成的香木。因这种树脂会沉水,所以也称沉香,会发出特别香气。
沉香是在公元6世纪左右随同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上点香,一是起净化佛场空气的作用,二是为了渲染宗教气氛。当人们进入佛堂,闻到一股在日常生活中闻不到的香气时,便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再抬头看到佛堂里的佛像,就会以为这香气是释迦牟尼放出来的,就会引起一种敬畏之念,似乎香气可以把我们俗人与释迦联接在一起。有人说,香气是无所不至的,它“无形”地渗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可以净化灵魂,使人超脱,这一番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香与佛教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印度本身盛产香木,用珍贵的香木护佛便成为佛教的习俗,相传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经文时,就同时带来了香,再说中国的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很多香木和全套的香具。
在唐风文化最流行的日本奈良时代,有过一位圣武天皇(701—756),他爱用过的遗物被封藏在了当时的国库——正仓院。在这个至今仍被完好保存着的古式仓库里,就有一只银制熏香球。香球分内外二层,内层球里放点燃的香火,可以游动,以保持平衡,此香球直径达18厘米。当然,这香球是从中国传去的。在我国的西安沙坡村,在与正仓院几乎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中,也有了一只同样的香球,此香球直径为5厘米。说是古人用来放在衣袖子里的。传说杨贵妃就曾用过此类香球。
至日本的平安时代,香木的使用发生了变化,由佛教用香扩展为生活用香。11世纪,日本诞生了一部长篇贵族爱情生活小说,叫《源氏物语》。小说中的贵族男女们相竞用香炉熏染衣服,他们还要按自己的喜爱,将几种沉香磨碎,重新掺入蜂蜜、黏着剂调和在一起,制作出唯独无偶的香型,并以此特别的香气来讨情人的喜欢。他们用“追风”这两个字来表达被熏染过的香衣所散发出来的香气。这“追风”之语真绝妙,恐怕是说心上人虽离去而其香风不散,有情人便欲乘香风而追去吧。
日本的平安时代,是一个贵族文化兴盛的时代,与我国“诗言志”的文化传统不同,提倡“诗言情”的日本文化风土将许多从大陆传去的文化形式都化作了娱乐、游戏,香道也不例外。在当时,流行着比物文化,即把两种东西拿在一起,比谁的好,有比诗文的,比画的,比树根的,比菊花的,比贝壳的等等,香也被卷入了比物文化之中,贵族男女们竞相将各种香木碾成粉末再添上麝香、黏着剂,各自按秘法调制成小香团,然后在香会上参加比赛,当然,其比赛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至十四世纪,香道中的文学色彩浓厚了起来,对于调制好了的香团,再不是以其调制主人的名字去称呼了,而被赋予了像“松风”“寒梅”等样的文学性名称。
至十五世纪,人工调制香团被天然香木片取代,香木片种类明确,香型稳定,加之当时日本国际贸易的扩展,获取大量香木片成为可能,由此便出现了由当时的大文化人三条西实隆(1455—1537)所归纳的六十六种名香。后又由志野宗信(1445—1523)修改为六十一种。人们争先恐后地索取有名气的香木,并且借此来炫耀自己的身分。15世纪,足利义政将军竟然从正仓院(距当时800年之久)的大香木上割下一块进行尝闻,16世纪,织田信长,竟然也割下一块,1896年明治天皇也割下一块,其痕迹至今保存完好。
香木片的使用给香道的娱乐法带来了变化,出现了“续炷香”法:人们力图用一组香来表现一个文学的世界。比如,某次香会的主题为“春”的话,即第一炉,就点名为“溶雪”的香,然后接二炉“绿蕨”,再接三炉“拂面”,再接四炉“牧笛”,最后点一炉“春莺一声”。同是闻一套香,可利用各种香木片的不同的雅称,巧做编排,这样便可在闻香过程中去创作出一个美好的世界、灵妙的故事。溶雪→绿蕨→拂面→牧笛→春莺一声,这不就是一幅报春图吗。更有高手可根据一套香的香名串成一首诗、一首和歌。“续炷香”法一般点五炉,因为日本的传统和歌为五句,但根据兴致,也可无限延长。这种方法类似于日本的另一传统诗体——连歌。
尔后,香道的玩法逐步升级,到香道的全盛期,17世纪末,18世纪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组合香”法。最流行的是一种叫“有试十柱香”,大体是这样进行的。一共出十炉香,香的种类为四种,其代号为“一、二、三、客”,其中,“一、二、三”各出三炉,比赛开始前,可分别试闻一次。而“客”则不能事前试闻,在比赛过程中只出一炉,正式比赛时,“一”出三炉、“二”出三炉、“三”出三炉、“客”出一炉,随机抽取出香。在香席上,香客们随闻随记下自己的判断,最后将记录交与香主判分。这种“有试十柱香”至今仍为香道初学者的头道门坎。
闻香这门技艺绝不是一年半载可习得的。闻得多了,见识广了,才能有鉴别能力。学习香道要钱要时间,一般日本人也不敢随便问津,另则,在日本有这么一个社会常识,像这类传统文化,一旦入门拜师便不能轻易离去,如学上三两年便中途停止,会被世人看不起的。目前,修习香道的,大部分是有钱有闲的女性,也有从事美术设计,从事教育的一些男士。上课排座位时,要按修行年分的长短依次排座,十人为一席,一炉香点好,依次传闻,待传到后边,恐怕变了味儿。何况香气很难辨别,初学者,只得凭运气写出答案。
眼、耳、鼻、舌、身,被称为五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被称之为五感,在娱乐文化世界里,使人听觉愉悦的有音乐,使人视觉愉悦的有美术,味觉方面有烹调,触觉方面有体育,唯独嗅觉方面,无依托。日本的香道在此方面可称独树一帜,它通过闻香,通过嗅觉的愉悦使人的精神焕然振奋,美妙的香气还可以使人忘记俗世的烦恼,净化人生。日本香道协会会长三条西公正在他撰写的《香道》一书上,称香道是“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可陶冶情感、丰富内在、完善人生”。他又称,香道是“人生之绿洲”。我认为这个比喻是十分贴切的。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题目及主讲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第四讲 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第五讲 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徐静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4:~如果下雨的话,就在大厅里进行~#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节庆与神舆、町内会、地区的告示板与传阅板、地区的防灾无线广播、烟花大会、道之驿、盂兰盆舞、浴衣与二手市场→
随着初级2的正式推送,今后本中心将不定期开展各项小活动,对积极参与的小伙伴们送上精美礼物~ 本期内容也请大家看到最后哦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o^)/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节庆与神舆、町内会、地区的告示板与传阅板、地区的防灾无线广播、烟花大会、道之驿、盂兰盆舞、浴衣与二手市场。
◆祭りと神輿 / 节庆与神舆
日本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既有吸引无数游客的知名庆典,也有邻里间进行的小型庆典,花样繁多。
举行节庆时,很多人抬着神舆在街道上游走。神舆是供神明乘坐的。抬神舆的人身穿“法披”“袢缠”,头上缠着“一字巾”。大家一边齐声喊着“嗦呀、嗦呀”或“哇啸咿”等号子,一边摇摇晃晃地抬着神舆行走。
抬神舆的人,根据地区或节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只有从过去一直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才能抬,而有的则对外公开募集抬神舆的人,无论是谁都可以参加。如果想体验一下抬神舆的话,试着联系海报等节庆活动通知上的联系方式问问看吧。
◆町内会 / 町内会
町内会(在有些地区也叫“自治会”)是由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居民组成的自由团体,遍布日本全国的市区町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居民间的交流,帮助地区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清扫活动、犯罪预防活动、社区节庆、老年俱乐部或儿童俱乐部等等。加入町内会,需要交纳“町内会费”。
最近,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不加入町内会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平常与邻居保持交流,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加入了町内会,便能顺利得到避难所及供水等必要信息,并领取逃生物资。
◆地域の掲示板 / 回覧板 / 地区的告示板 / 传阅板
地区的告示板设置于街上各处,用于张贴市町村政府及町内会发布的通知以及地区活动的宣传信息。告示板上张贴的是与地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如道路施工、水管施工、垃圾回收日程表、犯罪预防信息、讣告等。同时,也会张贴地区的节庆活动、在附近举办的公共属性较高的活动信息以及音乐会、戏剧、社团活动的介绍等来自民间团体的信息。
除了地区的告示板之外,有时也会使用“传阅板”来传达来自市町村政府及町内会的通知。传阅板是一种在厚纸板中夹上通知,然后在各家之间按顺序传阅的通知系统。拿到传阅板之后,需要在上面盖章或签名表示已阅,然后交给下一家。传阅板需要按照什么顺序从哪家传到哪家,是否需要面对面交接等规则,各地区均有自己的规定。如果你住在需要使用传阅板的地区,请提前确认好规则吧。
◆地域の防災無線放送 / 地区的防灾无线广播
防灾无线广播在灾害发生时会面向当地居民发布注意信息、预警信息和逃生指导等,通过安装在街道上的扩音器或放置在各家的接收器进行播放。但在无灾害发生时,也会播放呼吁采取犯罪预防措施、拜托居民寻找失踪者等来自警方的信息,或如课文所示,播放来自市町村政府及町内会的通知、活动信息介绍等。播放的频率及内容因自治体和地区而异。有的地区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播放2-3次广播。不仅如此,防灾无线广播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每天下午5点左右(因季节而异),会和童谣等一起播放“孩子们快回家”的提醒信息。这也是为了保证在灾害发生时防灾无线广播能够正常使用而进行的日常测试。
◆花火大会 / 烟花大会
日本各地都会在夏季举办烟花大会。会场一般设在公园、海边或河岸等地,只要去到会场,就能近距离欣赏在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会场还设有路边摊,可以在这里感受节庆氛围。
烟花大会的规模和拥挤程度各有不同,历史悠久、名声在外的烟花大会常会聚集非常多的人。比如,东京的“隅田川烟花大会”、新澙县长冈市的“长冈祭烟花大会”等,仅活动当天就能聚集大约100万的观众。如果卡着时间去的话,现场可能会拥挤到寸步难行,因此尽可能提前到达会场占位十分重要。有的烟花大会还会销售能够清楚看到烟花的收费指定坐席。
◆道の駅 / 道之驿
“道之驿”是一种位于国道等一般道路沿线的商业休闲设施,其作用与高速公路旁的服务区类似。设有停车场、洗手间、餐厅、小卖部等。道之驿的特点是销售该地区的农产品、特色菜等当地产品,通过设置当地农产品的直销点、能吃到当地特色菜肴的餐厅、销售当地特产的商店等大力开展经营,发挥其作为地区旅游基地的作用。其中,有的道之驿还有景色不错的公园、资料馆、博物馆或温泉设施等,很受游客们的欢迎。
◆盆踊り / 盂兰盆舞
盂兰盆舞是在每年夏天“盂兰盆节”(8月)时举行的活动。在高台周围围成一圈,合着音乐和太鼓的节奏一边跳舞,一边向着一定的方向缓缓前进。
盂兰盆舞由短小的片段组成,只要不断重复这一片段即可。所以只要稍微看一下,便可以跟着一起跳。盂兰盆舞的活动谁都可以参加,请务必走进人群试试看。
在举办盂兰盆舞活动的广场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路边摊,能够在这里感受到节庆的氛围。即便自己不跳舞,在一边围观其他人跳舞,或者在路边摊上买些小吃,享受一下节庆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浴衣 / 浴衣
浴衣是一种棉质的薄款和服,可以直接穿在身上,然后用一条宽腰带固定,穿着方便。适合夏季穿着,住旅馆时浴衣也会作为睡衣提供。最近,身穿浴衣参加夏日节庆或烟花大会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浴衣的价格有高有低,但在最近,无论是古典花纹还是现代的日西结合花纹,各式各样的浴衣连同腰带、木屐等的套装均以很便宜的价格销售。网上有很多介绍浴衣穿法的免费视频,如果有机会请穿穿看。
◆フリーマーケット / 二手市场
在公园或广场等地销售二手商品的二手市场在日本十分盛行。日语中,会将其简称为“フリマ”。有时也会使用“蚤の市”这一日文翻译。海外的二手市场,给人的印象是有中间商贩卖旧古董或古老的艺术品等,而想要购买此类商品的人则会聚集起来。但日本的二手市场,则一般是普通人便宜销售不需要的物品的地方。日本的二手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 定期在公园或大型停车场等举办。
◆ 基本没有中间商出摊。出摊的都是提出了申请的普通人。
◆ 商品以衣服、玩具等二手日常用品为主。几乎没有昂贵的艺术品或古董。
◆ 二手市场可以免费进入。
◆ 购买时,也常会与卖家砍价。
Ⓒthe Japan Foundation
(^o^)/
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啦,为推出更多的活动,我们正在给大家准备更为精美和丰富的礼品!敬请期待~
★『いろどり』初級2の該当課
第七課
雨が降ったら、ホールでやります
1.掲示板のお知らせ
2.ガス点検のお知らせですね
3.さくら市民センターからお知らせします
4.盆踊り?何ですか?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刘)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初级1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三讲:日本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主讲人介绍:
郑青,获武汉大学日语系日本语言与文学学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插花艺术研究方向硕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项目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弟子。早期从事日本语言与文学翻译工作,发表过多篇译作。曾受国家教育部派遣赴日本静冈大学研学,其后至今从事中日插花艺术比较研究、研习、教学与创作实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传习与推广、传承与创新探索,国家多项重大国事活动与花事活动中插花艺术展演赛与论坛策划、设计与作品创作、评审。主持编写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花之道》,参编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导手册》、国家林业草原局《插花员职业资格培训初、中、高级、技师》教材、高等学校教材《插花花艺学 日本插花艺术发展史》、《传统插花研习系列教材》等多部。撰写《中日插花艺术比较》、《日本插花艺术源流探析》、《日本插花艺术史上的中国因素》、《<瓶史>对日本插花的影响》、《中日插花之异同》、《日本传统插花传承与发展经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保护的实践与探索》等论文十余篇。
作品
图一 日本五月五日节庆装饰(郑青拍摄)
1、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的流变
“端午”为中国重大传统节令之一,“端”即发端起始,“午”则与“五”谐音,因此端午又称“重五”,其源起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演化出诸多传统习俗沿袭至今。其中,菖蒲作为端午民俗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意象。由于中国古人认为菖蒲的生长集中体现了一年中由阴蔽到阳发的起承转合,同时,菖蒲叶片形态有脊似剑,被视为斩旧迎新、祛邪辟晦的象征,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毒月、毒日)这一天,人们会将菖蒲叶和艾草悬于门户,或用其煮水洗浴以达到祛晦辟邪的功效。
隋唐时期,中国的端午习俗与菖蒲文化东传日本,在传入初期,首先被宫廷与贵族全盘接受和极力仿效,随后下沉至民间,逐渐演变为“端午节句”或“菖蒲节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庆典与民俗活动,直至明治维新(1868年)时期,明治政府下令将一年中的节令庆典由农历日改为公历日,“端午节”便被改定为每年公历五月五日并延传至今。
日本古时,樱花的飘落标志着京城将迎来梅雨季节,此时阴晦的天气很容易招致疫病,因此随中国端午习俗传入的菖蒲,在京都五月的梅雨季节里便发挥着驱邪安神的重要作用。不过,菖蒲在古代日本的功用远远不止于此,在《续日本纪》(797年,日本现存最为古老的和歌集)中就记载了五月端午节供之时佩戴菖蒲缦的情景。据圣武天皇天平十九年(747年)“五月五日”条目所载:“天皇驾临南苑,观看骑射走马。是日,太上天皇(元正)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以菖蒲为缦,近年此事已停’”[1] 而日本民俗学研究者樱井满却认为,虽然皇家有中断佩戴菖蒲头饰的时期,但在民间,这一传统却是持续如一。
这些与菖蒲相关的习俗,从日本平安王朝的古典文学中亦可略见一斑。如《万叶集》(710年-794年)和歌《同石田王卒时,山前王哀伤作歌》所道:“时届五月。菖蒲花橘,珠串交结。环成头饰,增彩额角。”[2] 另有《反歌》颂曰:“厌恶杜鹃时无,菖蒲编作发饰日,愿从此,鸣飞去。”[3] 在《大伴家持杜鹃歌》中亦有如下咏颂:“等得杜鹃,来却不啼;莫非菖蒲缝药袋,尚远,无时日。”[4] 由此可见,“菖蒲”当时不仅已作为五月的季语,融入了和歌的文学传统,还被人们缝制成香袋相互赠送,用以辟瘟和表达心意。
与《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并称为平安王朝双玉璧的清少纳言,在其随笔集《枕草子·节日》中的那句“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算是对五月端午节最精辟的概括。清少纳言不仅描述了五月宫中与民家皆在屋檐插菖蒲的习俗,还提到了王公贵族在这一天的书信往来中要夹入菖蒲,用与菖蒲花同色的封纸包扎,着实尽显风雅:
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这一天里,菖蒲和艾的香气,和在一块儿,是很有意思的。自宫禁里边,下至微末不足道的民家,都有竞争着把自己的地方插得最多,便到处都葺着,真是很少有的,自别的节日里所没有的。……节日的供膳进上之后,年轻的女官们都插了菖蒲的梳子,竖着“避忌”的牌子,种种的装饰,穿了唐衣和罩衣,将菖蒲的很长的根,和好玩的别的花枝,用浓色的丝线编成的辫束在一起……用紫色纸包了楝花,青色纸包了菖蒲的叶子,卷得很细的捆了,再用白纸当作菖蒲的白根似的,一同捆好了,是很有意思的。将非常长的菖蒲根,卷在书信里的人们,是很优雅的。[5]
此刻,清少纳言笔下的菖蒲不见了《万叶集》里的伤春色彩,而是描述了菖蒲作为时花,给当时的人际交往增添了雅趣与情致。
除了佩戴菖蒲、缝制香囊、以蒲夹信外,日本民间在原有农耕、采药、猎鹿等五月五习俗的基础上,还吸收了用菖蒲煮水的华夏习俗,称为“湯菖蒲”。此外,人们还发明了用菖蒲编成绳子相互击打的游戏,绳子断裂的一方输掉比赛。在平安时代末皇家记录节气风俗的《年中行事绘卷》表现五月节供的插图中,孩子们和成年人腰悬菖蒲编成的“菖蒲刀”相互击打,也有人俯身抽打地面,既符合五月五去晦除邪的主题,又具有娱乐性,这是古代日本很受欢迎的端午活动。另外,不论皇家还是民家,都有将菖蒲插在屋檐上的习俗,在江户时期展现平安时代生活画卷的《日本风俗图绘》中,可看到花菖蒲被插在侧垂屋檐的景象。从檐下仰望,花菖蒲的蓝紫色及其初夏清绿的叶脉与晴空相得益彰,如果赶上雨天,淅淅沥沥的梅雨顺着翠绿的蒲叶滴落,想必又是一番景象。
图二 日本民居中的武士人偶装饰(郑青拍摄)
在五月五簪菖蒲、插菖蒲、戴菖蒲、煎菖蒲、赛菖蒲、挂菖蒲等习俗之外,民间还有掷石子比赛、赛马和竞舟等男性化活动,故而在江户时期,因“菖蒲”的读音“syoubu”与“尚武”和“胜负”谐音,从而成为男孩子的节日,其后从明治6年(1873年)开始,每年阳历五月五日,家家户户升起五彩鲤鱼旗,一是承中国“鲤鱼跃龙门”之说,表达望子成龙的愿景,另外鲤鱼象征武士,是忠贞、 坚定的男子汉气度的表征,这与幕府时代兴起的武士刀文化密不可分。人们还会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在厅堂摆放“五月人偶”,即披甲执刀的武士装束人偶(图二),以祈家中男孩能够健康成长,早日担当家庭与社会责任。
2、端午时花菖蒲意象与插花
菖蒲文化随中国端午习俗传入日本之后,催生了日本独特的五月五花供体系与花材文化,日本插花初创期的传书《仙传抄》中,就将菖蒲定为“端午节句”之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菖蒲文化输入与接受过程中,曾出现过将与天南星科的菖蒲同样叶形挺拔似剑的鸢尾科的玉蝉花、燕子花统称为“菖蒲(syoubu)”并混用的时期。后人逐渐开始发觉其在植物类别间的差异,从而对它们加以区分,这在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诗意随笔《四季的心》中得以印证:
菖蒲(syoubu)因尚武(syoubu)而具有男性的阳刚之气,菖蒲花之紫色,虽如兰花花瓣般迷乱、花容般凌散与纤弱,然则妩媚而艳丽,兼秉女性的阴柔之美。剑叶以其浓郁的绿色,仿佛设法与五月的青空凛凛抗衡,而花苞虽悄然无声却仍然娇艳无比。遵古之俗,我特意将彼菖蒲(ayame)和此菖蒲(syoubu)混而言之。[6]
同样,在日本插花鼻祖“池坊”的传统中,这一古来之俗依然在今天的插花创作中得以沿袭(图三),如《池坊插花基本讲义》中的“生花正风体”作品,其花材就被称为“菖蒲(syoubu)”,实为花菖蒲。作品中柔婉妩媚的紫色花瓣,与刚直挺拔的绿色叶脉,兼具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想必这正是日本人钟爱此类植物的真正缘由。其如菊与刀的二面一体,交织成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审美的核心指向。
图三 池坊,生花正风体
说到菖蒲在古典文化语境中的诗情花意,当属《伊势物语》第九段《八桥》中的经典段落:自认为一事无成的年轻人离开京城,在向东行旅的过程中,经过一个叫三河的地方,当夜幕降临时,他看到如蜘蛛触手般八面流动的河水之上,断断续续的八段木桥架接在燕子花丛之间。江户时期的古典画师、日本琳派绘画集大成者尾形光琳根据《伊势物语》中的这段描述,绘制了《八桥图屏风》(图四),描绘了迷宫般的水网中静谧盛开的燕子花,看到这番奇景的观者仿佛踏入梦境。
图四 尾形光琳《八桥图屏风》
日本传统插花流派之一的“古流”曾以此画境为蓝本,创作了“八桥之花”样式(图五),以独特的形式再现了画中的情景,作品以水盘为衬,以花为笔,寥寥几枝便勾绘出错落有致、似隐似现的燕子花花田和如梦如幻的诗意花境。
图五 古流“八桥”之花
与平安时代古雅的贵族文化相比,江户时代的民风更加活跃,由于商人阶层的兴起,人们崇尚鲜艳繁华的艺术和工艺,市民生活也大为丰富,加之园艺和插花的发展与花卉新品种的繁育,使端午时节的花供样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特征也在立花屏风上得到彰显。在江户时期的这幅《花车图屏风》(图六)中可见,左边竹笼里以自由抛入花的形式插入了牡丹和紫藤花,极尽富丽与风雅,竹制花篮尽显自然闲情,绚丽之色铺满车中。右边的小车则精巧可爱,衬托出燕子花恣意绽放的野趣,与主车两相呼应,牡丹的繁茂春色与燕子花盛开于山野水畔的俏丽姿态相映成趣。相传日本的花车风俗源于中国唐代杨国忠始制的“移春槛”,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移春槛》所载:“杨国忠子弟每春至之时,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欢赏,目之为移春槛。”花车所经之处,满眼春意盎然。江户时代的花车图屏风也表现了对唐代风俗的日本化想象,呈现出江户时期崇尚浓丽奢华与自然野趣兼具的时代特质。
图六 十七世纪《花车图屏风》京都真正极乐寺藏
至明治时代,插花似乎更趋于追求清朗悠远的意蕴,如在尾形月耕表现明治时期女性风俗的绘画中(图七),门柱上悬挂的花球上垂下一缕缕菖蒲细叶,可以看出正值端午时节,一位女子跪坐于榻榻米上,专注地插制着“五月五节句”之花,画面呈现出清丽多姿的仲春意境。
图七 尾形月耕(1891)《婦人風俗尽》江户东京博物馆藏
此外,从旅居日本的美国考古学家E. S. Morse拍摄的珍贵照片(图八)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插花风气之盛,图中的女子一边观赏写意水墨,一边将花菖蒲插入盘中,完成后的作品与屏风、水墨相互映衬,雅趣横生,而如禅定般静坐观赏的女子,亦在静默中散发着悠远的诗意。
图八 美国学者E. S. Morse(1838-1925)拍摄
日本古典插花文化历经了平安时代的佛教庄严、室町时代的优雅沉静、江户时代的奢华绚丽,在明治时代全盘西化的的大背景下,对返璞归真之意趣的追求实属难能可贵。此后的日本插花走过了大正、昭和时代的传统回归与复兴弘盛之路,至平成时代已是繁花似锦、芳香四溢……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走近日本香道艺术”,由北京大学滕军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题目及主讲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
第三讲 日本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第四讲 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第五讲 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徐静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43:~去了很多地方,很开心~#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新干线的车票、日本的旅游胜地系列之3、炸串、章鱼烧和豆皮→
随着初级2的正式推送,今后本中心将不定期开展各项小活动,对积极参与的小伙伴们送上精美礼物~ 本期内容也请大家看到最后哦。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o^)/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新干线的车票、日本的旅游胜地系列之3、炸串、章鱼烧和豆皮。
◆新幹線の切符 / 新干线的车票
新干线的车票可以在JR车站的窗口、自动售票机或网上购买。虽然车站的窗口营业时间固定,且需要排队,但窗口的工作人员会逐一询问你想要乘坐的新干线区段、日期和时间、人数、希望的座位等,并帮你选择车票,对于不熟悉操作的人来说十分方便。通过网络购买车票时,虽然需要在铁路公司的网站上注册会员,但它的好处是无需排队,很快可以买到车票。
乘坐新干线时,需要基本车票和特快车票2种类型的车票。基本车票的费用是在乘坐电车出行时必须支付的费用。特快车票的费用则是乘坐新干线、特快列车等比普通列车速度更快的特别列车时需要支付的额外费用。
特快车票还分指定坐席票和自由坐席票2种。指定坐席票是在乘车前事先预约好座位的车票。自由坐席票则是可以在自由坐席车厢随便选择座位的车票,虽然与指定坐席票相比更便宜,但在人多时可能会没有座位。
除此之外,还有“绿色车厢”,可以通过支付额外的费用享受更加宽敞舒适的坐席和更好的服务。想要乘坐绿色车厢,必须购买绿色车厢票。
新干线的车票在乘车日前1个月的上午10点开始发售。新干线的车票在乘车当天也可以购买,但根据季节和时间段,可能出现指定坐席没有空位、买不到想要的车票的情况,因此出行计划确定后,建议尽早购买车票。
◆日本の観光地3(大阪/ハウステンボス/高尾山/浄土ヶ浜) / 日本的旅游胜地3(大阪/豪斯登堡/高尾山/净土之滨)
▲大阪
大阪是西日本的中心城市。在大阪的旅游胜地中,“大阪城”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通天阁”这座大阪的代表性地标,它坐落在“新世界”区域,周围老街氛围浓厚,充满了生活气息。“阿倍野海阔天空大厦”是2014年建成的新大厦,在300米高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大阪的街道。在“方便面博物馆”,可以体验制作方便面。
除此之外,大型海洋馆“海游馆”、主题乐园“大阪环球影城(USJ)”等,也颇受游客们的欢迎。
阿倍野海阔天空大厦
▲豪斯登堡
豪斯登堡是一个位于长崎县的主题乐园,从长崎车站坐电车大约需要1小时30分钟,从福冈坐特快大约需要1小时45分钟。这里以荷兰为主题,重现了荷兰的街道、花田、风车等景观。除了荷兰特色风光外,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和演出等,可以尽情度过美好的一天。尤其是豪斯登堡夜晚的灯光秀,非常有名。
不过,由于长崎从江户时代起便与荷兰通商,很多外国人以为豪斯登堡里的荷兰街道是从江户时代保留下来的历史街景,但其实这些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建造的。
▲高尾山
高尾山位于东京的西部,海拔599米。自然资源丰富,离东京不远,许多游客选择来这里郊游。只要乘坐缆车便可轻松到达山顶。即便不坐缆车,徒步攀登,从山脚下也只需1-2个小时便能登顶。因此,这里很受东京居民的欢迎,常常成为小学生郊游的目的地。可惜,在2007 年被“米其林指南”评为3星景点后,最近变得非常拥挤,成为一个问题。
▲净土之滨
净土之滨位于岩手县宫古市。岩石与松树、海洋与沙滩组成的景色美不胜收,是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坐上巡游岩石、洞窟等的游览船,即可轻松饱览净土之滨的风景。在船上还可以给海鸥喂食。购买“海鸥面包”,走上甲板,便会有许多海鸥飞来吃面包。此外,在净土之滨,夏季还可以享受海水浴。而且这里也是钓鱼的好地方。
◆串カツ / 炸串
将肉、蔬菜、海鲜等各种食材串在竹签上,裹上面衣油炸而成的菜肴,日语中也叫“串揚げ”。在大阪,尤其是被称为“南(Minami)”或“新世界”的地区,这一菜肴已经成为了名产,被叫做“串カツ”。大阪有多家炸串专卖店。如果是名店,可能要等1个小时以上才能进去,人非常多。最近,来到大阪的外国游客也都知道了炸串,店内的拥挤情况愈加严重。
炸串要先沾一下盛在容器中的伍士达酱之后再吃。而这一酱汁是与其他客人共享的,所以咬过一口的炸串再次沾酱汁是不卫生的。这一规则,被称为“禁止二沾”,作为大阪炸串店的规则而闻名全国。在吃炸串时,请一次将整个炸串都沾满酱汁。
◆たこ焼き / 章鱼烧
章鱼烧是在面粉糊中加入章鱼等食材,使用专用形状的工具烤制而成的球形小吃。吃的时候要浇上酱汁,并撒上木鱼花、海苔粉。据说章鱼烧诞生于大阪,因此在大阪有很多章鱼烧的店,很受游客的欢迎。除大阪以外,在连锁的章鱼烧店也能吃到章鱼烧,它也是节庆活动中路边摊上的经典小吃。
◆ゆば / 豆皮
豆皮是一种大豆加工食品,通过捞取加热豆浆时表面形成的薄膜制成。根据热豆浆表面逐渐成膜的样子,日文汉字写做“湯葉”或“湯波”。有可以直接吃的鲜豆皮、多层鲜豆皮重叠制成的豆皮卷、烘干制成的干豆皮等多个种类。豆皮常用于寺庙的精进菜肴。时至今日,在京都、奈良、日光等寺庙众多的地方,豆皮作为特色料理而广人所知。
Ⓒthe Japan Foundation
(^o^)/
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啦,为推出更多的活动,我们正在给大家准备更为精美和丰富的礼品!敬请期待~
★『いろどり』初級2の該当課
第六課
いろいろなところに行けて、よかったです
1.切符・掲示
2.中禅寺湖に行くつもりです
3.お客様にご案内いたします
4.ショーが見られなくて残念でした
5.旅行の感想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刘)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初级1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入门合集版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二讲: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二讲: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第二讲: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二讲: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
主讲人介绍:
江静,浙江大学历史学硕士、古典文献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兼东亚研究院教授、博导、院长,兼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千叶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宗教研究所招聘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有: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古代中日佛教外交研究”、文化部项目“日本藏中国古代禅僧墨迹调查与研究”等。出版《赴日宋僧无学祖元研究》《日藏宋元禅僧墨迹选编》等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日本中国绘画研究译丛》《东亚学》等。
一、遣唐使中的学问僧与茶文化初传日本
隋唐时代是日本主动汲取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从630年到838年的两百余年间,共有16批遣唐使来到中国,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朝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饮茶文化。唐代饮茶习俗已较为普及,780年前后陆羽《茶经》的问世,更是标志着茶文化的确立。饮茶文化被遣唐使们传到了日本,在这其间,僧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日吉神社神道秘密记》记载,805年,日本天台宗始祖、传教大师最澄(767-822)从唐朝留学归国,他将从浙江天台山带去的茶籽种在了位于今滋贺县比叡山东麓的日吉神社境内,该地因此有了日本最古的茶园。
除了最澄,与他同船赴唐留学的弘法大师空海(774-835)也是位嗜茶之人。他在814年献给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献表》中,提到了自己日常饮茶之事,所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据说,空海还从唐朝带回一只茶臼,现保存在奈良的法隆寺。
在日本茶文化史上,大僧都永忠献茶一事常被人津津乐道。据《日本后纪》记载,815年四月,嵯峨天皇(786-842)途经京都北郊的崇福寺,永忠(743-816)率众僧将天皇迎至寺内,礼佛之后,又伴随天皇赶赴梵释寺,并在那里为天皇煎茶奉御,永忠曾在唐生活了近三十年,他所用的煎茶法应与唐朝相同,即将团茶捣碎煮着喝。嵯峨天皇原本就对中国文化颇为仰慕,在喝了永忠献的茶以后,很是欢喜,便令今天的京都、奈良、大阪、滋贺、兵库等地种植茶树,以备进贡之用。
在天皇的带动下,吃茶趣味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时为九世纪前期的弘仁年间(810–824),一般称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为“弘仁茶风”。那些对唐朝文化充满憧憬与渴望的平安贵族和上层僧侣,将饮茶行为视作唐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刻意地学习和模仿。他们或是与亲友煮茶吟诗,在漂渺的茶烟中共同体味超凡脱俗的意境,所谓“相谈酌绿茗,烟火暮云间” (《文华秀丽集·题光上人山院一首》)“肃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凌云集·秋日皇太弟池亭赋天子》);或是寓情于茶,表达与友人的离别之情、惜别之意,如同嵯峨天皇在为即将回高野山的空海设茶宴饯行时所赠诗中的一句“香茶酌罢日云暮,稽首伤离望云烟”(《经国集·与海公饮茶送归山》);或是在遭遇困苦时借茶解忧,求得暂时的解脱,菅原道真在遭小人陷害,流放九州筑紫之际,曾言“烦懑结胸肠,起饮茶一椀”(《菅家后草·夜雨古调十四韵》)。一时间,品茗吟诗成为高雅进步的象征、身份地位的展示、消愁解闷的方式。
然而,随着9世纪末遣唐使派遣的废止,贵族文化的逐渐衰败,日本民族文化的昂扬,曾经盛极一时的弘仁茶风逐渐衰退下去,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华美而虚幻的梦。
二、南宋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再传日本
自840年最后一批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中日两国的官方往来便暂告一段落,但在民间,商船往来却渐趋活跃,大量的日本僧人搭乘商船来往于中日间。到了南宋中后期,为学习禅宗而入宋的日本僧侣数量激增,有名可考者就有近200人,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禅僧东渡日本,他们不仅将禅宗传到了日本,也将宋代的制茶、饮茶方法及禅林的饮茶习俗带到了日本。
南宋饮茶法与唐代不同,是将型茶放入茶臼碾成粉末后,用茶勺取适量放入茶碗,注入热汤,用茶筅快速搅拌均匀后饮用,这也正是今天日本茶道沿用的点茶法。南宋禅林,茶会已成为禅僧修持和丛林生活的必修课。茶会的形式、程序、仪轨以及使用的茶道具等均需遵循禅院清规和法事仪礼进行,堂设威仪、井然有序。来往于中日间的禅宗僧侣将禅院茶会移植到日本博多、镰仓、京都等地的寺院,为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贡献特别大者,有荣西、道元、圆尔辨圆、南浦绍明等,限于篇幅,我们今天简单介绍两位。
第一位是被日本人奉为“茶祖”的荣西(1141-1215)。荣西本是天台宗僧侣,在27岁和47岁时两度入宋。第二次在宋长达四年,随虚庵怀敞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今宁波天童寺习禅,得受临济宗正传。回国后,他创立了京都建仁寺、镰仓寿福寺,致力于传播禅宗,被认为是日本临济禅宗的始祖。
荣西在1191年第二次归国时,带回了一些茶树、茶籽和茶具。他相继在九州平户岛上的千光寺、北九州的背振山种下了一些茶树,背振山后来被视为日本茶叶栽培的原产地。除了身体力行,荣西还鼓励别人种茶。他送给京都栂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一盏茶壶、五粒茶籽,告之有“遣困、消食、快心”(《栂尾明惠传记并遗训》)之功效。明惠闻其言,将茶籽种在寺内,茶树长势良好,茶叶味道纯正。以后,栂尾茶就被奉为“本茶”,它地产的茶则被视作“非茶”。
荣西不只种茶,他还是茶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者。据最早记录武家活动的史书《吾妻镜》记载,1214年二月,荣西为醉酒的幕府将军源实朝献茶解酒,颇为奏效,茶作为良药之功效开始为世人所认识。荣西还向将军献上了自撰的《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专著。在此书中,荣西结合在宋经历,介绍了茶的采制、保存及点茶方法,并着重从医学角度宣传了茶所具有的延年益寿之功效,对茶在日本的普及贡献颇大。
第二位是在日本茶道史上具有特别地位的南浦绍明(1235-1308)。绍明年轻时随赴日宋僧兰溪道隆习禅,25岁入宋,随虚堂智愚先后在杭州净慈寺、径山寺修习禅法,1267年归国。回国后的绍明在今博多的崇福寺担任住持长达33年,晚年相继住持京都万寿寺、镰仓建长寺。如前所述,南宋禅寺茶会已成为僧侣修持和丛林生活的必修课。曾在南宋生活八年之久的绍明,对禅院茶会的做法一定颇为熟悉,也很可能会在自己住持的寺院效仿践行。
据《贞要集》《俗说赘辨》《类聚名物考》《茶道筌蹄》等文献记载,绍明在回国时带回了茶道具及茶典七部。茶道具中,有点茶时用于摆放茶道具的茶台子、烧水用的风炉、煮水器具茶釜等,这些都是至今仍在使用的茶道具。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和敬清寂”这一表现茶道精神的茶道四规也是来自绍明携归的《茶堂清规》。由于记载上述内容的文献形成于18、19世纪,与绍明的时代相差五百余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江户时代有关绍明的这些传说的流行也说明了绍明在茶道界具有相当的威望,这一威望的形成,与其弟子宗峰妙超(1281-1336)开创的大德寺在茶道界的地位不无关系。
15世纪的大德寺,名僧辈出,茶道史上的著名人物,如茶道开山祖村田珠光、武野绍鸥、“茶圣”千利休等都曾跟随大德寺派的禅师参禅,并达到了极高的禅悟境界,这就使他们有可能在形式上借鉴禅寺茶会礼仪,在思想上吸收禅宗精神,将饮茶行为与禅宗修行相结合,最终诞生了融哲学、宗教、艺术、礼仪为一体的“日本茶道”。此外,大德寺也是举办茶会的重要场所,直到今日,大德寺内依然留有据传为小堀远州、松平不昧等人修建的著名茶室。
里千家点茶表演(2019年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体验中心)
三、明末清初僧侣东渡与日本煎茶道的形成
1956年,37个日本煎茶道流派聚集在京都宇治黄檗山的万福寺,成立了日本煎茶道联盟。联盟尊清初赴日的隐元禅师为始祖,会长由万福寺住持担任。直至今日,每年的五月,联盟都要在万福寺举行大会,设煎茶席招待四方茶友。为何煎茶道联盟要追认隐元为始祖,并将总部设在万福寺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煎茶道是明清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而隐元是明清文化的代表,万福寺是传播明清文化的重要道场。
明末清初,随着江户幕府禁教锁国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日本人被禁止出国,持续近千年的日僧来华时代宣告结束,与之相反,伴随着对日贸易的活跃,中国人东渡日本形成了新的高潮,这些人包括商人、文人、明末遗臣及僧侣,他们大多来自福建、浙江等地,他们将中国南方的饮茶习俗带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煎茶道的形成,其中,就有隐元僧团及其弟子法孙。
隐元(1592-1673),今福建省福清县人,主持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达17年之久。1654年,应长崎兴福寺住持逸然性融之请,率弟子三十余人东渡日本,七年后,在朝廷和幕府的支持下,在京都府宇治郡建成了黄檗山万福寺,标志着日本黄檗宗的创立。从寺院建筑、清规戒律到生活方式,万福寺皆仿明清样式,且前十三代住持皆由中国僧人担任,是明清文化在日本的重要传播中心。隐元及其开创的黄檗宗对日本煎茶道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将明清时期福建的茶种、茶器及采茶、制茶、煎茶方法和饮茶习俗带到了日本。与宋元不同,明清流行的是散茶,隐元传入日本的,是将茶叶放进砂铫里煎饮的煎茶法。后来,随着福建功夫茶的成熟与东传,以及日本制茶技术的提高,把茶叶放进茶壶,注入热汤浸泡后饮用的泡茶法成为煎茶道的主流。
煎茶道道具
其二,煎茶道形成初期的重要人物皆为黄檗宗僧人。例如,撰写《煎茶歌》颂扬煎茶文化的日僧月潭道澄是跟随隐元近20年的黄檗宗僧侣;被奉为煎茶道中兴之祖的“卖茶翁”月海元昭是曾在万福寺生活的黄檗宗僧人,今天,黄檗寺境内还有祭祀卖茶翁的卖茶堂。
其三,煎茶会小馔席所用料理多为万福寺开创的“普茶料理”。
2017年京都黄檗山万福寺煎茶大会
综上所述,佛教僧侣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僧侣传到日本的不只是佛教文化,其影响波及日本文化的多个方面;无论是抹茶道,还是煎茶道,其形成过程皆说明了日本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也有结合本国需要进行改造与变异的“主体性”特点。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日本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郑青副教授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化)
题目及主讲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崔世广
第二讲 中日僧侣往来与茶文化东传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 江静
第三讲 日本端午习俗中菖蒲文化与插花漫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郑青
第四讲 走近日本香道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 滕军
第五讲 和食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徐静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