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辞旧迎新——高桥主任离任致辞,野田主任就任…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辞旧迎新——高桥主任离任致辞,野田主任就任致辞# 值此新旧主任交替之际,两位主任均发表了致辞。希望大家今后还能继续对本中心给予关照和支持→ http://t.cn/A6VzGRUG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辞旧迎新——高桥主任离任致辞,野田主任就任致辞# 值此新旧主任交替之际,两位主任均发表了致辞。希望大家今后还能继续对本中心给予关照和支持→ http://t.cn/A6VzGRUG
值此新旧主任交替之际,两位主任均发表了致辞。希望大家今后还能继续对本中心给予关照和支持。
自2016年4月到北京赴任以来,在5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中国各地友人们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我谨对此深表感谢。
在开展本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日语教育事业、文化艺术交流事业和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事业的基础上,通过促进日中青少年交流,维持和增进两国间的人际网络联系,努力推动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向更高层次进一步发展。
如果本中心的微薄之力,能够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做出些许贡献的话,我将不胜喜悦。
虽然我即将结束任期,返回日本,但是今后我仍将继续保持对中国的关注。祝各位健康、活跃。期待将来还能有机会和各位重逢。谢谢大家,再见。
2021年5月
高桥 耕一郎
野田主任致辞
我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的野田昭彦。我于2021年4月30日就任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
我与中国的相遇,源于上中学3年级时看过的一部名为《少林寺》的电影。那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级明星的李连杰主演的值得纪念的首部电影。据我所知,这部影片公映时,对中国的青少年影响很大。其余波也波及到了日本,让当时许多日本的青少年都萌发出了对中国的兴趣。我本人也是这些青少年中的一员。回首往事,无论是成为大学生以后选择前往中国留学,还是决定进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工作,力图促进日中交流,其契机均源自于我与那样一部电影的邂逅。可以说与这部电影的邂逅,给我之后的人生带来了诸多影响。
关注此公众号的各位,应该也都是通过某种机缘才对日本文化萌生兴趣或学习日语的朋友吧。为了能够让大家与日本的相遇方式更为丰富多彩,本中心今后将努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还请各位多多关照。
2021年5月
野田 昭彦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说起日本的饮食,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食物呢?大家又有什么吃不惯的食物吗?
◆日本の食べ物(刺身と寿司/天ぷら/うどんとそば/カレー) / 日本的食物(生鱼片和寿司 / 天妇罗 / 乌冬面和荞麦面 / 咖喱)
▲刺身と寿司 / 生鱼片和寿司
寿司是一种生鱼片和醋饭搭配在一起吃的食物,现在已遍布全球。寿司有很多种,如“にぎり寿司(握寿司)”“巻き寿司(寿司卷)”“ちらし寿司(散寿司)”“押し寿司(压寿司)”等。高级的寿司店一般价格很贵,但也有很多店会努力控制价格。“回转寿司”是一种将寿司放在传送带上,送到顾客面前的店铺,可以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吃到寿司。此外,也可以在专门提供外带的寿司连锁店、超市或便利店等地方买到寿司。
生鱼片 刺身
握寿司 にぎり寿司
回转寿司 回転寿司
▲天ぷら / 天妇罗
天妇罗是将虾、鱼等海鲜或者南瓜、茄子等蔬菜裹上面衣,油炸制成的菜肴。虽然这是一道传统的日本菜肴,但据说“天ぷら”这个名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tempero(调味料)”。天妇罗要蘸着调味汁或盐来吃。有时也会搭配米饭、乌冬面或荞麦面来吃。
▲うどんとそば / 乌冬面和荞麦面
乌冬面、荞麦面的菜单上一般会有以下菜品。
➤ かけうどん/かけそば
具が入っていない、温かいつゆに入ったうどん・そば。
➤ ざるうどん/ざるそば
ざるは竹で編んで作った器。水で冷やし、冷たくした麺をざるに盛り、つゆをつけて食べる。
➤ きつねうどん/きつねそば
きつねは“fox”の意味。油揚げをのせたもの。関西では、うどんは「きつね」、そばは「たぬき」と言う。
➤ 月見うどん/月見そば
月見は“moon viewing”の意味。生卵をのせたもの。
➤ 天てんぷらうどん/天てんぷらそば
エビなどの天ぷらをのせたもの。
这种面上会放炸虾天妇罗等。
豆皮乌冬面 きつねうどん
月见荞麦面 月見そば
冷荞麦面 ざるそば
▲カレー / 咖喱
咖喱可以用市面上卖的咖喱块制作,非常简单,你可以自己试着做一做。此外,还可以购买袋装的方便咖喱,只需放到热水里加热后即可食用。市面上有很多种类,可以买一些放在家里,不想费时费力做饭时,用起来很方便。
◆丼物 / 盖饭
盖饭是将米饭盛入碗中,然后在上面浇上配菜的一种食物。盖饭菜如其名,会在名字中带个“丼”字,如“牛丼(牛肉盖饭)”“カツ丼(炸猪排盖饭)”等。除了在正文中出现的牛肉盖饭之外,根据配菜的不同,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盖饭。
▲牛丼 / 牛肉盖饭
将薄薄的牛肉片和洋葱一起炒,然后用甜咸口的调味汁调味,盖在饭上。有时也会加上红姜丝。日本有不少牛肉盖饭的连锁店,如“吉野家”“松屋”“食其家”等,可以以便宜的价格吃到牛肉盖饭,非常方便,很受人欢迎。
▲カツ丼 / 炸猪排盖饭
将炸猪排和洋葱一起用调味汁炖煮,然后打上鸡蛋盖在饭上。除了炸猪排店外,在日式套餐店或荞麦面店的菜单上也会有这道菜。
▲親子丼 / 亲子饭
将鸡肉和葱或者洋葱一起用调味汁炖煮,然后打上鸡蛋盖在饭上。因为使用了鸡肉和鸡蛋,所以被叫做“亲子饭”。有的店里还会有“他人丼(他人饭)”,用猪肉或牛肉代替鸡肉。
▲海鮮丼 / 海鲜饭
将各种各样的生鱼片盖在饭上制成。根据生鱼片的种类,可能会叫“まぐろ丼(金枪鱼饭)”或“鮭イクラ丼(三文鱼鱼子双拼饭)”。
▲鰻丼 / 鳗鱼饭
在日本,夏天的“土用の丑の日(立夏前18天内的牛之日)”时,有吃鳗鱼的习惯,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吃鳗鱼饭。
Ⓒthe Japan Foundation
怎么样?看到满满的美食照片,是不是也情不自禁的吞了一下口水。趁着周末,大家一起去日料店里吃起来吧!
★『いろどり』入門の該当課
第五課 うどんが好きです
1.魚、好きですか?
2.わさびは、ちょっと…
3.お茶、飲みますか?
4.朝ごはんは、あまり食べません
5.今日の朝ご飯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7:~我迷路了,稍微晚到一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9:~ 能教我这个的读法吗? ~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2:~你的盒饭看起来很好吃呢~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3:~还有大约10分钟就能完成~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3:~我喜欢乌冬面―1~#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O网页链接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有关申请举办“新公布教材「いろどり」交流学习会”的通知→O网页链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说起日本的饮食,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食物呢?大家又有什么吃不惯的食物吗→O『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3:~我喜欢乌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六讲: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六讲: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许金龙】→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六讲: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六讲:大江健三郎文学
——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
主讲人介绍:
许金龙,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文系教授,曾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特别研究员(Fellow)前往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十个月,为其后翻译和研究大江健三郎文学打下较好基础,陆续翻译其长篇小说《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两百年的孩子》、《别了,我的书!》、《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水死》和《晚年样式集》等长篇小说,以及《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读书人》和《定义集》等长篇随笔,其中《别了,我的书!》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奖。与此同时,发表《“穴居人”母题及其文化内涵》和《杀王: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试析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追求的时代精神》等代表性论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江健三郎文艺思想研究》。
大江健三郎是一位日本作家,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鲁迅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系,更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正如他本人于2009年1月19日在北京大学讲演时所言:“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换言之,在我思考文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鲁迅。”从文学创作到社会活动,大江的行动主义无不彰显出其对鲁迅“勇敢战斗的人文主义、果敢前行的悲观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呈现。聚焦大江晚期作品,尤其可见这两者之间的张力。
与鲁迅幽暗意识共情的基点
“幽暗意识”的提法源自学者张灏对于中西宗教、哲学中怀疑精神之比较研究。在高歌猛进的五四新文化乐观主义思潮之中,鲁迅的绝望气质在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昂扬话语中形成了一股“逆流”。但鲁迅这种“幽暗意识”,不能被片面理解为单一的消极主义或虚无主义,它仍与一种向上的肯定性力量间发生着复杂的纠葛。这种纠葛体现为鲁迅在文学创作与言论批判上的行动主义,以摩罗诗力的反叛性想象和现代哲学的批判性质疑来介入现实,而大江在日本战后复杂社会生态中,以想象性、批判性的写作介入现实的姿态,正暗合了鲁迅这一文艺思想。
大江早在少年时期阅读《孔乙己》时,鲁迅的幽暗意识就已深深触动和刺激着他的想象。从早年的创作实践一直贯穿到《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别了,我的书!》、《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水死》、《晚年样式集》这“晚年六部曲”中,大江的社会批判与文学诗思已显著地表现为绝望与希望并行的主线。正如鲁迅的幽暗意识中亦潜藏着行动主义的动因,大江的文学世界亦构筑于对光明愿景的向往之上。在由幽暗意识通往肯定性力量的途中,大江与鲁迅对于时代的批判性思索的互文,正如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否定性的“重新评估”后,通往“肯定性道德”的思想机制。这种尼采式的肯定性伦理同样也影响了鲁迅。这正是大江与鲁迅的幽暗意识产生共情的基点。
“救救孩子”:始自于绝望的希望
可以说,绝望与希望的矛盾是鲁迅恒久的哲学思考,同样也是大江健三郎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主题。譬如其长篇小说《同时代的游戏》,讲述“村庄=国家=小宇宙”的人们,通过坚壁清野和麻雀战、伏击战以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等多种战法,与“无名大尉”指挥的“大日本帝国皇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尽管这场力量极为悬殊的五十日战争以村民们的失败而告终,更有诸多村民为此牺牲了生命,作者却意味深长地在战争临近结束时,让“年龄不同的孩子们组成的这个队伍”,“在那位大汉的带领之下,小心翼翼地朝原生林的更深处走去”。这些逃脱“被吃掉”之厄运、随同徐福式的人物前往远方“创建新世界”的孩子们,一定不会再去吃人,而“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的美好心愿则会在这个“新世界”里得以实现。
比上述作品更为积极的创作,是大江在“奇怪的二人配”这晚年六部曲中所做的进一步尝试。譬如在《被偷换的孩子》里,借助沃雷·索因卡(Wole Soyinka)笔下的女族长之口喊出“忘却死去的人们吧,连同活着的人们也一并忘却!只将你们的心扉,向尚未出生的孩子们敞开!”。这让我们立刻联想到《狂人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因为惟有孩子,尤其是尚未出生的孩子才象征着新生与未来、纯洁与光明。再譬如在《愁容童子》里,那位如愁容骑士般不知妥协也不愿妥协、接二连三地受到肉体和精神上不同程度伤害的主人公古义人,在深度昏迷时仍在病床上为伤害了他的这个世界祈祷和解与和平。这就如同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云,“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又譬如《别了,我的书!》日文版红色腰封上醒目的标示“始自于绝望的希望”,让我们无法不联想到鲁迅《希望》中的“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相较于整整60年前在《奇妙的工作》等初期作品里对鲁迅作品的参考,在此时的解读中,大江更是在用辨证的方式理解和诠释绝望和希望,更愿意在当下的绝望中主动和积极地寻找未来之希望的通途。
在《两百年的孩子》这部并不很长的小说里,作者安排三个小主人公根据老祖母遗下的画作,于1984年暑假期间,从老家一株千年老树的树洞乘坐时间旅行器,前往当地曾发生于1864年和1867年的两次农民暴动的现场,目睹了暴动农民的悲苦、愤怒以及反抗。其后,这三个孩子又去了2064年的未来,却震惊地发现,眼前这个未来并不是自己所憧憬的未来。在所谓“国民再出发”的口号下,未来的日本政府“掀起了纯精神化运动”的国教,利用被修改的宪法摧毁国教之外的其他教会、寺院和神社,试图从精神上对国民进行高度控制。更为可怕的是,政府动员了全国90%的青少年,将他们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准军事组织……作者为我们描绘的2064年发生在日本一个山谷中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让人无法不联想到二战期间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
大江对“那个充满黑暗、恐怖和非人性的未来”所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当然不是毫无缘由的。在《两百年的孩子》问世前的1999年,日本保守势力强行通过了国旗、国歌法;在小说问世三年后的2006年,以自民党为首的日本保守势力不顾国内诸多在野党派和民众的强烈反对,强行通过了《教育基本法》修正案,为日本中小学教育重回战前的“道德教育”和进一步修改和平宪法以及制定“国民投票法”创造有利条件。显而易见,大江在《两百年的孩子》里的担忧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面对这些有可能实质性改变日本社会本质和走向的严峻局面,大江并没有在绝望中沉沦,而是预见性地通过《两百年的孩子》等作品不断向孩子们提出警示,并亲自来到北京,呼吁中日两国的孩子们从现在起就携手合作,以创造出“明亮、生动、确实体现出人的尊严的未来,而非前面说到的那个充满黑暗、恐怖和非人性的未来”。
2007年,被大江本人视为“与此前所有构想全然不同的、具有决定性的作品”——长篇小说《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问世,书名取自于美国著名诗人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代表作《安娜贝尔·李》中的诗句。小说讲述如同安娜贝尔·李一般纯洁、美丽的少女樱成长为电影女明星,在事业处于巅峰之际得知自己幼时曾惨遭美军蹂躏,从此沉寂三十年之久。然而,樱在绝望的境地里始终抱有希望并为之不懈努力,终于在森林里的女人们帮助下,从边缘地区边缘人物的记忆和传承中汲取力量,到达了“群星闪烁”“光辉耀眼”的“至善、至福的天国”。
与大江此前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确实显现出“一种令人意外的特质”,那就是历经数十年的艰苦跋涉后,大江健三郎这位从绝望出发的作家终于为自己、为孩子们、为所有陷于绝望中的人,更是为着“悠久的将来”寻找到了希望。或者说,大江和他的女主人公樱都确信可以将鲁迅笔下的那座“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令人绝望的铁屋子砸开,确信如鲁迅所说的希望“是不能抹杀的”,“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在末日景象中与鲁迅互文
然而,就在《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问世大约三年半后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9.0级强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极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这种惨淡的末日景象几乎立即就遮蔽了大江刚刚为孩子们寻找到的那束微弱光亮,无可避免地使得他再度陷入不安、恐惧和绝望。在长篇小说《晚年样式集》里,大江用第一人称描述了主人公从3·11深夜开始,不分昼夜坐在电视机前持续观看东日本大地震各种画面的悲恸情形。“结束以后……再次去往二楼途中,我停步于楼梯中段用于转弯的小平台处,像孩童时代借助译文记住的鲁迅短篇小说中那样,‘发出呜呜的声音哭了起来’。”
这里所说的“鲁迅短篇小说”,是鲁迅创作于1925年10月17日的《孤独者》,而“发出呜呜的声音哭了起来”这句译文,则是大江本人亲自翻译的“地下忽然有人呜呜的哭起来了”那句话语。对鲁迅文学有着深刻解读的大江当然知道,《孤独者》与此前和此后创作的《在酒楼上》和《伤逝》等作品一样,说的都是以魏连殳为象征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令人绝望的社会里左冲右突、走投无路的窘境乃至绝境。凝视黑暗现实却无法寻见光明进路的挫败与孤独,通过《孤独者》与《在酒楼上》中的叙事勾勒出鲁迅本人系缚于时代暗潮的精神困境。这种知识分子的低潮感,在鲁迅的文本中联结为“幽暗意识”的脉络。魏连殳所象征的乐观主义改革者在最终的碰壁后发出的“呜呜的哭声”,正是这种“幽暗意识”的孤独呜咽。在大江与鲁迅的互文中,这一呜咽当然是大江对于鲁迅文学之幽暗意识在日本灾难语境中的复现。
在持续观看灾区实况转播的情景和人们的姿容表情时,大江及其文本内的分身长江古义人突然理解了多年来一直无法读懂的《神曲》中的诗句——“所以,你就可以想见,未来之门一旦关闭,我们的知识就完全灭绝了。”
放射性雨水污染了牧场,以致刚刚出生的小马驹将永远无法“在那片草原上奔跑”;“不久之后,阿亮(大江之子大江光在小说里的分身)将丧失记忆,头脑里一片黑暗,上了年岁后就在这种状态中走向死亡”;“如果整个国家的所有核电站都因地震而爆炸的话,那么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未来之门就将被关闭。我们大家的知识都将成为死物……所有人的头脑里都将一片黑暗并走向毁灭”……面对这幅末日景象,大江立即联想到了鲁迅《孤独者》里的主人公魏连殳的悲惨境况——为了“还想活几天”,从而“这半年来,我几乎求乞了,实际,也可以算得已经求乞。然而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当然,在逐渐滑向毁灭深渊的过程中,魏连殳是不甘心的,即便在即将毁灭的前夕,他还在挣扎着“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然而,他终究还是于沉默中在“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被黑暗所吞噬。好在鲁迅在文本中的分身“我”“终于挣扎出来了”。鲁迅及其分身此时已经选择了要在沉默中爆发而非死亡的求生道路,从而越过终结性临界点并感到“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
显然,魏连殳的悲惨际遇引发了大江的共情,电视里的可怕景象叠加了这种共情。然而大江没有过多沉溺于恐惧和绝望之中,或者说,他没有时间沉溺其中,因为他需要借助鲁迅的力量,从眼前这幅颓败和绝望的末日图景中,凝练出超越个体生命的巨大能量,正如托马斯·曼在《死于威尼斯》那部作品中所言:“那座城市的秘密、绝望、灾难、毁灭,就是我的希望。”于是,大江像他的前行者鲁迅那样,在这“未来之门将要关闭”的危急时刻,通过《晚年样式集》开始了他的反本质主义叙事,针对主流媒体主张继续维持“潜在核威慑力”的社论以及政府高官坚持借助民用核电站持续保有“核的潜在威慑力”之言论提出质疑和驳斥。
为了文本内外的阿亮和大江光,以及全世界孩子的未来之门不被关闭,大江在通过小说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同时,也在频繁走上街头大声疾呼,呼吁人们警惕日本政府借核电民用之名为核武装创造条件,呼吁一千万人共同署名以阻止日本政府重启核电站,呼吁人们“救救孩子”!借助与鲁迅的互文,大江以“幽暗意识”为共情的起点,从而延伸出他所理解的鲁迅于绝望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状态,并以此为日本后灾难时代的寓言,赋予其肯定性的正面力量。
感谢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题目及主讲人
阅读繁体版↓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4月份特别通知-
为提高与增进地方的高职高专/中专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预计在2021年6月至10月期间配合有需求的学校举办地区性的「いろどり」专属讲座。申请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主要城市、询问年龄与日本的海。大家都知道,询问年龄这件事在有的国家会被认为很不礼貌,那么日本的情况又如何呢?让我们去正文看看详细介绍吧。文章另配图介绍了十二生肖对应的年份,大家也可以学一下各个生肖的日文说法~
◆日本の主な都市 / 日本的主要城市
下面的地图标出了政令指定城市中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记住这些日本代表性城市的位置,以后可能会用得上。
◆年齢を聞き / 询问年龄
下表是公历和生肖的对照表。不知道自己属什么的人,最好能记住。
◆日本の海 / 日本的海
不仅如此,“海の幸(海产)”也是日本旅行中值得期待的一个环节。在离海不远的地方,有渔港或海鲜市场,可以吃到新鲜的鱼类、贝类。到访海滨城市时,请务必品尝一下当地捕捞的海产。
海水浴场(神奈川县湘南)
海水浴場(神奈川県湘南)
冲绳的海(波照间岛)
沖縄の海(波照間島)
海鲜市场和海产(北海道函馆)
魚市場と海の幸(北海道函館)
Ⓒthe Japan Foundation
怎么样?看到最后的海水浴场和海鲜,是不是也产生了一丝想前往日本旅游的心情。祝大家每天都保持好心情,愉快迎接即将到来的夏季~
★『いろどり』入門の該当課
第四課 東京に住んでいます
1.夫と子どもです
2.25歳です
3.ペットのジョンです
4.友だちと海!
★「いろどり」相关的咨询,请联系↓
☞ irodori@jpfbj.cn(担当:浦井)
★下载☞ https:/www.jpfbj.cn/irodori/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跳转)
往期内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7:~我迷路了,稍微晚到一点~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9:~ 能教我这个的读法吗? ~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0:~我想参加日语学习班……?~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2:~你的盒饭看起来很好吃呢~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13:~还有大约10分钟就能完成~
#『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2:~我住在东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出了新教材《いろどり:生活中的日语》。该教材主要面向在日本工作、生活的人群。通过该教材,大家可以学习到贴合现实生活的日语,并应用于实践。关于本教材文字内容和音频,可通过以下网址全部免费下载→O网页链接
《入门》教材的中文版终于正式公布了!
【-4月份特别通知-】
为提高与增进地方的高职高专/中专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预计在2021年6月至10月期间配合有需求的学校举办地区性的「いろどり」专属讲座。申请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O网页链接
教材中,除涉及会话练习和语法学习的内容外,还有“日本生活小知识”这一关于日本文化和习俗的解说页。接下来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给大家介绍日本的主要城市、询问年龄与日本的海。大家都知道,询问年龄这件事在有的国家会被认为很不礼貌,那么日本的情况又如何呢?让我们去正文看看详细介绍吧。文章另配图介绍了十二生肖对应的年份,大家也可以学一下各个生肖的日文说法→O『いろどり』日本生活TIPS 22:~我住在东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杨伟】→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希望通过此次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们从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
第五讲: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诗歌
主讲人介绍:
杨伟,四川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所所长,日语系教授,文学博士。现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日本私小说研究会特别研究员,曾在东京大学、法政大学、奈良教育大学等任客座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铜锣>同人草野心平、黄瀛、宫泽贤治研究》。出版有《日本文化论》、《少女漫画·女作家·日本人》等个人学术专著,译有《人间失格》、《空翻》、《夕子的近道》、《他人的脸》、《镜子之家》等20余部文学名著或学术著作,主编《诗人黄瀛与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研究》、《西南地区日本学的构筑》、《作为区域研究的日本学(上、下)》、《文化·越境·表象——中日文化交流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历史》等学术著作,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读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黄瀛先生1924年青岛日本中学毕业照
黄瀛从少年时代起便醉心于日语诗歌创作。1925年9月,年仅19岁的他在几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荣登《日本诗人》“新诗人号”的首席,以明朗阔达的诗风一举成为诗坛的宠儿,后于1930年和1934年出版了日语诗集《景星》和《瑞枝》,是第一个在日本近代诗坛上赢得卓越声誉的中国诗人。他还与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诗人一起创办了诗歌杂志《铜锣》,且与诗人高村光太郎、小说家井伏鳟二等都有过文学上的亲密交往,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但颇为奇怪的是,黄瀛在战后遭到了日本文坛的遗忘,直到苍土舍1982年推出《瑞枝》的复刻版,1984年出版《诗人黄瀛——回想篇·研究篇》,才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小小的黄瀛热。1994年佐藤龙一作为生前采访过黄瀛的传记作家,掌握了不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出版了传记《黄瀛——他的诗及其传奇生涯》(日本地域社会研究所,1994年),为黄瀛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史实资料与大致的年谱。而在安藤元雄等主编的《现代诗大事典》(三省堂,2008年)中,也专门收录了“黄瀛”词条。这些都表明,黄瀛作为卓有成就的日语诗人,也作为一个有着跨文化身份的传奇人物,已引发了文学研究者和史学家们的兴趣。但遗憾的是,上述研究成果还大都停留在人物传记或文坛忆旧的框架内,并没有完全改变黄瀛诗歌在日本现代诗歌史上的边缘地位和遭到日本诗坛日渐遗忘的事实。
当然,要一一追溯黄瀛被日本诗坛遗忘的原因或许并不那么简单,但正如冈村民夫指出的那样,“这一重大的缺失既不是因为其诗歌水平的低下,也不是源于其原创性的匮乏,更不是因为其缺乏现代性,而毋宁说是因为其诗歌创作的核心潜藏着语言、文化以及存在论上的‘越境与混血’”[1]。换言之,这种由“越境”和“混血”所表征的诗歌特质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造就了其他诗人所无法模仿的特殊魅力的同时,也使他的诗歌成为了一种有些异端的少数文学,从而很容易被关闭在主流诗歌史的门外。
而追溯另一个原因,或许与黄瀛在诗坛上的微妙地位不无关系。比如,作为混血儿,他无疑是诗坛的“单独者”,但却又不甘寂寞,广泛参与了各种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诗歌团体。尽管不是团体的中心人物,但反倒赢得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可以逾越团体的界限,而成为诗坛的自由人士。比如,他既是《铜锣》杂志的同人,也是《碧桃》和《草》等杂志的成员,同时还大肆活跃在《诗与诗论》等追求纯粹诗的现代主义诗刊上。他这种在诗歌团体上的越境性不仅给他的诗歌带来了不能被简单归结为某个特定诗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导致很难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位和评价。此外最重要的一点,“还得归咎于我们一直以来习惯于把日本文学视为‘日本人的文学’这样一种狭窄的视野”[2],因此,身为中国国籍的黄瀛被摒弃在“日本文学”之外,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日本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日语文学”这一概念。这显然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包括亚洲人和欧美人在内的外国人用非母语的日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潮大有关系。对这些外国人用日语创作的文学进行研究,已俨然形成了一股引人瞩目的潮流。如果从“日语文学”的视域重新审视黄瀛及其诗歌,我们不能不说,像彗星般划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诗坛的黄瀛不仅没有过时,毋宁说蕴含着历久弥新的价值,以至于黄瀛“在今天乃是应该被更广泛地知晓和重新评价的‘崭新’诗人”[3]。而“对诗人黄瀛的再评价,也能对‘日语文学’的拓展成为一种具有批评性和生产性的催化剂”[4]。
笔者注意到,在积极倡导对黄瀛及其诗歌进行评价的学者中,黄瀛的传记作家佐藤龙一认为,“不妨把黄瀛作为用日语写作的‘日本诗人’给予更多的评价”[5]。而奥野信太郎则在《黄瀛诗集跋》中一边竭力主张在日本对黄瀛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的必要性,一边不忘呼吁道:“作为一个深谙日语之神秘的中国诗人,黄君理应受到中国诗坛的珍重。”[6]不难看出,与佐藤龙一把黄瀛看作是“日本诗人”不同,奥野信太郎是把黄瀛作为“中国诗人”来定位的,从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而这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之所以能够同时成立,除了恰好印证出作为混血儿的黄瀛身份的边界性和双重性之外,也很可能体现了两者在把握黄瀛特质时的不同诉求。笔者认为,当佐藤龙一主张把黄瀛作为“日本诗人”来定位时,他是希望把黄瀛诗歌作为日本诗歌的一部分来置于日本文学内部加以评价的,而当奥野信太郎把黄瀛定位为“中国诗人”时,则暗示了把黄瀛及其诗歌置于中国文学范畴内来进行考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显然,佐藤龙一和奥野信太郎在给黄瀛及其诗歌定位时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视域,但笔者注意到,佐藤龙一所使用的“不妨把黄瀛作为用日语写作的‘日本诗人’给予更多的评价”,其实是一个有所保留的句式,即是说,他是在充分意识到黄瀛并非标准意义上的“日本诗人”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诉求,这一点可以从“不妨”这一带有倡议性质的表述中得到佐证。因为从国籍的归属上看,黄瀛乃是中国人,而并不是日本人,所以严格说来,“日本诗人”并不是对黄瀛的最准确定义。同样,奥野信太郎的表述也是值得玩味的,当他把黄瀛定位为“中国诗人”时,不忘用“深谙日语之神秘”这一修饰语强调了黄瀛作为“中国诗人”的特殊性,即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人”不同,黄瀛不是用中文,而是“借助了日语,才得以保持了与诗歌世界的联系”[7]。或许奥野信太郎深知,作为并非标准意义上的“中国诗人”,黄瀛被拒斥于中国诗坛之外亦属无可奈何,但也惟其如此,他的诉求才显得越发急迫:“黄君理应受到中国诗坛的珍重。”
笔者注意到,同时代的诗友们大都是以“口吃”、“混血”、“中介”、“越境”等为关键词来勾勒出诗人黄瀛形象的主要特质的。显然,“口吃”、“混血”、“中介”、“越境”等所蕴含的阈限性和模糊性在暗示了对黄瀛进行准确定位之困难性的同时,也预示了对黄瀛进行多种定位的可能性。因而,我们可以循着佐藤龙一提示的路径,从日本文学的流变中来审视黄瀛及其诗歌的革命性力量。而无论是从“少数文学”,还是从“日语文学”的视域出发来评价黄瀛诗歌,都会带来对黄瀛诗歌的价值重估。而笔者注意到,在冈村民夫、佐藤龙一等黄瀛研究者们——尽管还为数太少——已经着手于把黄瀛诗歌置于日本文学内部来展开研究的今天,循着奥野信太郎的思路,把黄瀛作为中国诗人,将其诗歌置于同时代中国新文学的语境中来进行评价,或许同样具有可行性和生产性。
就像黄瀛因中国国籍而被排斥在正统的日本文学史之外一样,黄瀛的诗歌由于是用日语创作而成,从而阻碍了其在中国诗坛的流通。再加上黄瀛1930年底回国后一直从戎,除了在上海的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有过数次短暂的见面之外,与中国文学界鲜有交集,解放后在文革中又惨遭迫害,致使其作为诗人的身份鲜为人知,因此被排斥在中国文学史之外也并不奇怪。但我们知道,今天固有的文学概念正遭到解构,文学史的重构业已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就像“日本文学”正由以前那种“日本=日本人=日语=日本文学”[8]这样一种粗暴的等式中逃逸,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概念一样,或许“中国文学”的定义也面临着解体与重构,而有可能摆脱“中国=中国人=中文=中国文学”这一封闭的定义,成为涵盖很多边缘性内容的概念。比如,像黄瀛这种身为中国人却用非中文的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也不妨纳入其中。笔者认为,像黄瀛诗歌这种处在“边界地带”的东西既是日本文学中的“少数文学”,同时也不妨视为中国文学中有些特殊的部分,或称为中国文学中的“少数文学”。诚然,黄瀛的诗歌是日语写成的,且充满了日本元素,甚至是远离中国文学传统的,但也正因为其中的异质性和边缘性,则有可能给我们带来重新审视中国新文学史的新视野。而与此同时,置于中国新文学发生、流变的历史语境中来把握黄瀛及其诗歌,也很可能让我们去重新发现黄瀛的价值和局限性。
比如,一旦把黄瀛诗歌与同时代的中国新诗,特别是创造社等留日派诗人的新诗相比,就会发现,尽管它们背后同样弥漫着因中日关系和国内形势的动荡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还有“支那人”等蔑称在心中唤起的作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从而使它们能够被置于同一时代坐标中加以相互比照,但与创造社诗人们“倾向于在整体的群类生存而非个人生存角度来感受问题,或者说个人生存的遭遇也被他们抽象成了民族整体的境遇”[9]不同,黄瀛似乎更倾向于从作为混血儿的个体性悲哀出发来感受问题,并把“支那人”的民族整体境遇具象化为“我”的个人遭遇来进行描写和抒发,既达成了对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中国在全球性境遇中屈辱地位的痛切体认,也获得了作为现代性个体的生命自觉和自我意识。换言之,他依靠将外在现实带来的不安转化为对个人身份的困惑和认证,不是通过向外高声呐喊,而是借助向内浅唱低吟来达成了内在心象的忠实描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黄瀛乃是中国新文学留日作家中少有地坚持从“个人本位”立场出发,自始至终关注着身份认同等现代性问题的艺术派诗人之一,从而丰富着中国新文学中留日派文学的宝库,让我们管窥到留日派文学中并不太多见但却确实存在的另一种姿态和可能性。
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曾把大正时期至昭和初年称之为中日两国文学之间的“蜜月时代”,即两国文学者“彼此可以畅谈文学的幸福时代”[10]。从某种意义上说,黄瀛与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铜锣》同人的文学交往就得益于这样一种“幸福的时代”,同时也成为佐证这一“幸福的时代”确实存在过,但在国家和战争的坚壁前却像鸡蛋般脆弱易碎的生动案例。
作为那个“幸福的时代”以及其后那场不幸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黄瀛的诗歌记录了他与日本诗人友好交往的温馨片段,也同时记录了在日本步入侵华战争的过程中,其作为中日混血儿的不安、困窘和焦虑,以及最终达成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国籍的诗人,他用不同于普通日本人的日语所写成的诗歌勾勒出了其在中日两种语言、文化以及身份中游弋的轨迹,揭示出了遭到主流诗歌有意遮蔽或无意漏视的某些侧面甚或重要的细节,从而得以在与同时代的中心话语与主流叙事的对照中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并在日本现代诗歌史与中国新文学史的重构中化作具有生产性的鲜活一页。
黄瀛先生诗二首:
朝の展望[11]
見給へ
砲臺の上の空がかつきり晴れて
この日曜の朝のいのりの鐘に
幾人も幾人も
ミツシヨンスクールの生徒が列をなして坂を上る
冬のはじめとは云ひ乍ら
胡藤の疎林に朝鮮烏が飛びまはり
町の保安隊が一人二人
ねぎと徳利と包とをぶらさげて
丸い姿で胡藤の梢にかくれたり見えたり
あゝ朝は實に氣もちがいゝ
窓をふいてると
暖い風が入りこみ部屋をぐるぐるまはる
そしてあゝ
日曜の朝はいつにない陽の流れ
いつにない部屋の靜かさ
この二階の室で海から山から
僕は伊太利のやうなこの町の姿をも見ようとするのだ
寄宿舎で一番見晴しのよいこの部屋からは
はげ山の督辦公館も見え
その上にまた
信號所のがつしりした建物が見えて
このあさみどりの空に
數葉の旗がはたはたとなびき
ゆふべ一晩沖に吠えてゐた帆前船が
しづしづと
しづしづと港へ入るではないか
あゝ黒い保安隊の兵舎からは
すてきにゆるやかなラツパの音
海面一帯朝の光りに輝いて
軍艦海坼の黒煙りよ
それからまた遠い向ふ岸の白壁の民家よ
窓をふきながら
春のやうな氣分もて
こゝろしづかにも
日曜の朝の展望をするのだ
(译文)清晨的展望
瞧
炮台上的天空晴朗而清澄
随着这礼拜日清晨的祷告钟声
一群群,一群群
教会学校的学生们排着队伍沿坡攀登
虽说是冬日的伊始
可喜鹊却在稀疏的洋槐林中四处飞旋
有一两个镇上的保安队员
故意提拎着青葱、酒壶和包袱
蜷缩着身体,在洋槐林的树梢间忽隐忽现
啊,清晨的确让人心情怡然
一旦擦拭窗户
暖暖的风便鱼贯而入,在房间里来回盘桓
而且,啊——
礼拜日的清晨流泻着不同于平日的光线
还有房间里不同于平日的静闲
在这二楼上的房间远眺大海,远眺山峦
我还要尽览这宛如意大利一般的街头景观
从这宿舍里风景最佳的房间
能望见秃山上的督办公馆
还有耸立在它上面的
信号所的坚实建筑
在这浅绿色的天空上
几杆旗帜呼啦啦地随风招展
在海面上吠叫了一夜的帆船
不是正静静地
静静地驶入了港湾?
啊,从黑黢黢的保安队宿舍
传来了美妙而悠闲的号角
海面在清晨的光影中烁烁闪闪
啊,海圻号军舰冒着黑烟
遥远的对岸耸立着白墙的民房
一边擦拭着窗棂
一边怀着春天的萌动
平心静气地
展望礼拜日的清晨
天津路的夜景
――青島回想詩――
ゆがんだ看板や
涼しいビスヰ屋なぞずらりと並べ
あの古びた獨逸町の
夕やみをくゞつて僕がしたしんだ天津路
あゝ天津路、天津路
いやにくらい銭舗の銅子兒の音や
ふとつた豚女や
ぽくりぽくり高底靴をはいた魚屋や青物屋の若者や
どこかのつぺりした官吏の少爺や
大きな布團を脊にした田舎出の苦力や
あゝ私は本當にあのころ天津路をむやみに歩いた
あのバタくさい青島の町で
しみじみと中國の生活にしたしむために
燕の飛ぶ夕やみをくゞつて
ゆがんだ金銀の看板をめでたり
清爽な晩香玉の香りを鼻にしたり
胡藤の花咲く山の中の
きうくつな中學寄宿舎をぬけ出して
さゝやかな料亭の一君子となつて
初夏の夕ぐれを愛した
一ぱいの蘭茶に
あの東洋的な天津路の夕景を
ぐつと心の中にのみいれて
自分は中國人だといふことを無上の光栄に思ふた
(译文)天津路的夜景
――青岛回想诗――
在那古旧的德国租界
挤满了歪斜的招牌
和清凉的翡翠商铺
我穿过它昏暗的暮色,赶往熟悉的天津路
啊,天津路,天津路
钱庄那阴郁得可怕的铜钱声
肥胖的女人
穿着筒靴的鱼铺子和蔬菜店的年轻伙计
不知是哪儿的面无表情的官少爷
还有背着大被褥、从乡下来打工的苦力们
啊,那时的我真是马不停蹄地走在天津路上
在青岛那散发着奶酪臭的街道上
为了熟悉中国的生活
我在燕子盘桓的暮色中穿梭
观赏着歪斜的金银招牌
闻着晚香玉清爽的芳香
我从山中开放着洋槐花的
令人窒息的中学宿舍里悄悄溜出
摇身变成小小饭庄里的一介君子
深爱着这初夏的黄昏
我品味着一杯兰茶
把充满东洋风情的天津路夕景
一口气啜饮进心中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上的光荣
感谢收听。下期将发表“大江健三郎文学——在鲁迅的文学之光引导下前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许金龙播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注意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2)
题目及主讲人
阅读繁体版↓